(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研究
1989—1998年10年中,时值“七五”末、“八五”和“九五”前期,我院共承担总局级以上各类项目457项,其中科研课题333项、开发项目14项、推广项目110项;鉴定成果172项,获总局以上科技进步奖104 项。(详见附表)
共培育新品种51个,其中:小麦7个、大豆10个、玉米13个、水稻11个、油菜5个、甜菜1 个、大麦3 个、其它1 个。
1.“七五”期间
(1)农业课题
①农作物育种
小麦育种采用了常规育种与远缘杂交不孕性和太谷核不育轮选为基础的定向生态、生理育种。经过对3420份材料的鉴定、选择,培育出7 个新品种,其中垦红6 号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黑麦×小麦杂种不育性利用的研究是一项创举。自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60万亩,创社会效益1.2 亿元。
大豆育种以有性杂交为主,结合化学诱变、辐射育种等方法,共育成8 个新品种,推广面积150 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500万元。
大麦育成3个新品种,推广面积18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810万元。
玉米育种以当时产量较高的国外进口品种木廷、孚尔拉为对照,选育出4 个新品种。另外,在糯玉米、甜玉米、爆花玉米的选育方面也有了重要的进展。
甜菜遗传单胚杂交种选育中的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二等奖。选育出3个系列的不孕系,其中有1个不孕率和2个单粒率达到100%。选配的三倍体遗传单胚杂交种比对照增产20%,含糖量达16.7%。
水稻育成2 个直播早熟品种,并从单纯研究直播品种向插秧、直播相结合方面发展。进行了高光效育种、光敏核不育利用和以抗稻瘟病、抗倒伏及生育期中期耐冷性等多抗性与优质性状的选择,在香稻品种、杂交稻选育方面也进行了原始材料积累。新品种推广面积100 万亩,创社会效益3500万元。
引进推广的皮维特油菜品种通过省级鉴定,在全省推广35万亩,创社会效益287 万元。还转育成功10个不育系组合且达到国标,选育出的三系配套材料,不孕率和恢复率均达到100%,获得比对照品种增产30%以上的杂交组合。
②农作物栽培技术
小麦均衡增产技术的研究,将小麦综合技术实施方案及生育阶段的田间管理编制成图表,并建立了开发基点的地号档案,为确保小麦稳产、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大面积增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在200 万亩大面积进行生态区划、品种区划、配方施肥、合理操作、调整群体结构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使大豆单产提高30%,创社会效益近亿元。编制了《黑龙江省垦区出口大豆生产技术》、《黑龙江省垦区出口大豆检验操作规程》、《黑龙江省垦区出口大豆》等3 个标准。进行了大豆根瘤菌剂的筛选,选出了可提高固氮率5%的优良菌株,并研究开发了菌剂肥料应用于生产,同时还针对大豆增产和改良环境进行了生长优势调节剂、高效复合菌剂和重迎茬不减产等方面研究。
玉米大面积攻关研究,在不同生态区设立了10个基点,优化了不同的试验方案,取得了增产30%的可喜效果。为解决延长生育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地膜覆盖和稀土微肥等研究。仅稀土一项,在17个农场,示范了40万亩,亩增产36.3公斤,社会效益达480 万元。
寒地水稻机插亩产600 公斤高产模式的研究,在不同年份连续达到指标。联合网点的345亩试验田亩产达到550 公斤,比对照增产30%以上。还进行了稻田少耕、轮耕及培肥地力和稻田藻类杂草防治技术的研究。
优质油菜大面积机械化栽培及防杂保纯技术的研究,示范田达21277亩,平均亩增产16.4%,亩增值27.50 元,通过部级鉴定,被认为是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提出的亩产125 公斤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和大面积亩产100 公斤的机械化栽培农艺规范,在5 个分局的13个农场进行了试验研究。2 万亩示范田亩产达100 公斤,增产25%,累计推广43.8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350 万元。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逆性鉴定,完成了小麦赤霉病鉴定材料300份,根腐病鉴定材料400份,穗发芽、落粒性鉴定材料800份,抗冷性鉴定材料6000份,有200份纳入新品种选育。育成了红玉1 号、红玉7 号两个抗冷性品种,推广面积100 万亩,创社会效益1000万元。
在微生物和园艺研究方面,选出了根瘤菌、香菇、木耳等优良菌株各1 个;选育出茄果类新品种3 个、杨树新品系3 个;在葡萄、草莓等方面鉴选出一批优良品系。
(2)农机具的研制
①粮食干燥工厂化
进行了总体流程设计,研制出5X—50初清机、5XF —50复清机、T1—50交换炉、R1—500交换炉和电控装置。设计达到了全流程、全功能、全天候作业的要求,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杰作,为农场建设28座粮食处理中心。
②田间作业机具的研究
田间作业机具重点进行了整地、播种、收获等机具的研究,共开设了10个课题,有14项科研成果、208 台配套设备在生产中应用。
(3)畜牧新品种选育
①三江白猪选育
选育的三江白猪新品系DV系,瘦肉率达60%以上,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②东北马鹿杂交改良
研究出人工采精、冷冻精液、稀释配方、母鹿发情鉴定、人工输精及妊娠诊断等多项技术,人工授精比自然交配准胎率提高15%。马鹿增茸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鹿茸鲜重单产提高了3 公斤,名列全国之首。
③集约化饲养管理技术研究
猪的集约化饲养技术的研究,解决了北方寒区冬季养猪产仔少、死亡率高、耗料多、增重慢等问题,为垦区发展养猪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建立了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和半机械化保健猪舍,配有先进的供水、供料、粪便排除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4 —5倍,提高饲料利用率15%,提供商品猪5000头,创社会效益343万元。
(4)其它课题
①计算机应用技术
在微机的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垦区各个领域微机的使用、维修、人员培训等做了大量的工作。“黑龙江垦区计算机联网技术”的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
②农畜产品综合利用
此项研究虽因技术力量不足、条件简陋、缺少经验而困难较大,但经过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共完成了总局下达的7 项课题,6 项通过鉴定,2 项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转让给厂家,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水分饲用玉米密封贮藏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垦区饲料玉米的贮藏提供了廉价、易行、简单的方法。
2.“八五”期间
(1)农业课题
①农作物育种
共审定30个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4 个、大麦品种4 个、大豆品种6 个、玉米品种11个、水稻品种2 个、油菜品种3 个。
小麦新品种选育,在品质育种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小麦垦红10号达到了面条专用粉标准,小麦垦红11号达到馒头专用粉标准。其中生试品系钢91—46,晶质指标处于国内同类小麦领先地位,属特优品系,产量潜力为300 公斤/亩。
九三所比新克旱9 号增产15%以上的品系有5 个,产量潜力在300 ~350 公斤/亩,是我省西部替代新克旱9 号的苗头品系。
大豆除开展高产、优质、抗灰斑病、抗孢囊线虫、抗霜霉病大豆育种,还进行了小粒豆、大粒豆等特种豆育种和抗性鉴定,审定品种中,红丰9号为高产、高油新品种,油分含量为23.8%;九丰7号表现秆强、节短、荚密,系早熟品种。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82万亩,创社会效益1.88亿元。
油菜杂交利用课题开展了加速品种选育周期的研究,创下了一年繁殖三代的育种新纪录,提前3 ~4 年审定了优势组合。通过审定杂交种2 个、认定1 个。垦油1 号在新疆试种比当地主栽品种新油3 号增产37.8%;在青海亩产达360 公斤,多点试验增产27%~30.2%。其特点是秆强、抗病、角果多。认定的新品种格劳保在垦区的覆盖率达95%以上,代替了皮维特,产量提高到150 公斤。
此外,还有2 个常规品系在区试中表现突出,一份是白菜型双低春油菜垦引3 号比对照增产27.8%;另一份是甘蓝型双低油菜垦引4号,增产9.4%。这两个品系填补了我院油菜常规选育的空白。累计推广200 万亩,创社会效益1440万元。
甜菜获得3 对新不育系及保持系,有2 个参加全国区试,有1 个生试(九三单87—7 )。其表现普遍较好,在1993年严重涝灾情况下表现出比其他品种更强的抗病性、丰产性,含糖率在16.5%以上。新品种生产示范16.5万亩,创社会效益6900多万元。
玉米审定11份,垦粘1 号、垦粘2 号两个糯玉米新品种,适口性好,且产量超过相同熟期的普通玉米。垦粘1号在全国17个省、市试种。红玉10号是中熟品种,比东农248平均增产19.6%,亩产在520 公斤以上。甜玉米1 号比东农甜增产24.1%。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9.8万亩,社会效益6000万元。
大麦审定了4 个新品种,垦啤麦1 号产量在241.5 ~258 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6.8%~24.4%,抗病性好,品质优良。大麦二棱红90—8 、多棱红8947—1 的品质、产量等性状都优于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大麦品种莫尼斯1991年通过总局审定,1992年就占垦区大麦播种面积的25.9%,1993年达到44.8%,成为主栽品种。红日啤麦1 号大麦在审定当年(1993年),播种面积就达8.5 万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38.9 万亩,创社会效益5600万元。
水稻育种的研究方向,已从直播育种转向插秧品种的育种,开展了高光效育种和光敏核不育利用研究,进行了以抗稻瘟病、抗倒伏和生育期中期耐冷性等多抗性与优质性状的探讨,定型了一批紫米和香米品系。新品种垦稻6号,品质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累计推广面积160万亩,创社会效益1.05亿元。
②作物高产技术规范化研究
提高了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甜菜、油菜六大作物的高产模式、技术规范和生态区划,为垦区农作物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依据。试验、示范面积达2050万亩,分布在各分局有代表性的100 个生产队。还提出了大豆重迎茬、根腐病、水稻恶苗病等防治技术,水稻、小麦等作物经济施肥技术。
黑龙江垦区不同生态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进行了生态区的划分,编写了各生态区的栽培技术规范,均能使小麦产量达到每亩250 公斤(无灌溉条件)。
水稻高产技术规范化课题,提出了简明易记的栽培方法——“浅湿干”法,其示范面积达1116.7万亩。
油菜高产技术规范化课题,高产田西北部地区亩产131.75公斤,东部133.75公斤;示范田西北部129.7 公斤,东部122.45公斤。
③低湿地改良
农牧结合改良低产田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筛选出适于垦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提出了大面积机械化苜蓿种植的4 种方式和配套栽培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苜蓿防腐保鲜青贮添加剂及苜蓿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轻涝障碍型土体构型综合治理技术通过推广应用超深松耙茬技术,改变了白浆土的障碍层结构,提高了机械作业率,创社会效益1.01亿元。
黑龙江岗地暗棕壤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摸清了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水分控制指标。以不同耕作方法的合理搭配和运用,减少了大量水土流失,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④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栽培和技术研究课题建立了亩产350 公斤的数学模型,万亩平均亩产328.69公斤,累计示范87.5万亩,创社会效益1.2 亿元。
大豆亩产200 ~250 公斤栽培调控技术研究,提出了“大豆节龄模式”,初步形成了节龄调控技术体系,1992—1995年4 年101.7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205.7公斤。
寒地优质春油菜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早播、稀植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亩产量达到150 公斤,推广面积17万亩,创社会效益1000余万元。
大豆平作密植栽培技术的研究,筛选出了2 个适宜平作密植栽培品种,在小区进行了15厘米、30厘米行距窄行栽培和70厘米垄作4 种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
大豆宽台栽培试验,研究出适于宽台栽培的高产技术模式,研制出大豆宽台耕播机,生产3 台样机,分别在垦区的西、中、东部的荣军、佳莲、八五四3 个农场设点,共完成试验面积3285亩,比三垄栽培对照田平均增产16.2%。
玉米机械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明确了施氮肥位置和时间,确定了测土平衡施肥技术的参数,氮肥利用率提高5 个百分点。提出了早密栽培法合理群体结构和适宜的耕作方法,高产田、示范田面积10万亩,增产1.06万吨,创社会效益1.1 亿元。
甜菜优质高产生理形态指标及肥水调控技术研究,通过对旱区甜菜小区试验与大区综合验证,掌握垦区自然降水和土壤持水量的情况下,得出最佳施肥量与土壤残留量为负相关的回归方程,累计示范面积7.5 万亩,平均亩产3.1 ~3.3 吨,含糖率达到17.1%,平均比对照增产23.5%,创社会效益5500万元。
寒地水稻井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生育前期浅灌,生育中后期浅一湿一干的灌水方式与稀植、施肥、灭草相配套的寒地水稻节水高产模式。把原有成果“寒地水稻盘育机插亩产600 公斤高产模式”、“寒地水稻少(轮)耕及培肥地力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高寒地区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组装,试验结果比对照增产20%,节水率40%,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创社会效益2000万元。
⑤病虫害防治
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和对策的研究,探讨了减产原因,提出了重迎茬大豆栽培法,筛选出大豆重迎茬微肥,累计推广面积120 万亩。
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完成了10个菌种的筛选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出了保根菌并制成了生物防治保根菌剂,防治孢囊线虫病效果达60%以上,防治根腐病达45%以上,优于种衣剂,推广到12个市县30多个乡、农场,累计推广面积18万亩,平均增产20.8%,社会效益达400 万元。
⑥培肥地力和施肥技术
大豆根瘤菌菌肥新剂型的研究,采用分层包衣技术试制出颗粒菌肥小样6 种,突破了传统草炭粉剂拌种技术,是适合机械化播施的剂型。1995年已重点开发。5 年示范推广2.86万亩,创社会效益91.4万元。
大豆根瘤菌基因工程菌株构建课题,成功地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苜蓿根瘤菌高效固氮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出5 株纯合基因工程菌。通过田间试验,较对照增加产量7.7%~18.8%,籽实蛋白质含量提高0.89%一1.80%。推广应用27.3万亩,创社会效益1059.6万元。
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及提高利用率途径的研究,采用了氮15示踪元素对氮肥分配及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的几条途径(复配、深施、追施与秸秆合理配合等)可为大面积作物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累计示范推广2.86万亩,创社会效益91.4万元。
⑦区域综合治理
八五三试验区
完成3 个子专题的研究内容,优化出综合改良岗平地白浆土的配套技术和机械,尤其在改土机械方面有重大突破,研制成功白浆土改良耕作机并于1992年获国家专利,已推广4 台。
海伦试验基地
完成了3 个子专题研究。慢岗地工程治理模式研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形成了“沟、井、管、洞”不规则除涝工程模式,居国内领先地位;农业高产机械化栽培体系研究,提出了适于黑龙江慢岗黑土区的大豆、直播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粮豆亩产由“七五”期间143.6 公斤提高到210.5 公斤,增产46.5%;河谷草甸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形成了第三积温带水稻亩产400~500 公斤栽培模式。
(2)农业工程课题
在鉴定课题中,有3 项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 项为省内先进水平。
工厂化水稻干燥工艺及设备试验,在计算机模拟、水稻爆腰和横流烘干机烘干水稻三方面有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稻旋松施肥机的研制,试制出了新型样机,该机除在性能上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还采用了通用机架,达到一机多用、结构紧凑、更换部件方便,可进行旋松、施肥、深松、起垄、水田筑埂等项作业。
水稻站秆脱粒割台,通过了鉴定,经测试,损失率≤2.5%,清洁率>95%,此外还进行了无拔秆的放倒试验。
中小型变电所的电脑监测是当年立题,当年鉴定的课题,解决了中小型变电所测量不准、自动监测困难大等问题,达到省内农电系统先进水平。
2ZT—2 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机研制,在对引进的样机进行田间试验、性能测试及测绘的基础上,完成了两轮全套机械图纸的设计任务和两轮样机的试制任务,并对样机进行了田间生产试验和改进,主要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农机液压维修完成了阶段鉴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流动服务站及维修中心,进一步开展了国产件替换进口件、维修进口挖掘机部件等工作,装机效果达8000小时以上,创社会效益1600万元。
移动式种子脱粒机的研制,成功地为农业试验小区提供了清种方便、不易混种、工作流畅的机械,其使用可靠性、生产率等均优于同类机型,改变了不能移动和多种物种不能连续作业的现象。
激光平地机研制课题已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该机将激光、液压、电子技术组装到一部平地机械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居国内先进水平。
5XFJ一3/1.5 型复式精选机完成了课题鉴定,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耐磨流管的研究,解决了普通流管通过粮食2000吨就磨漏的状况,使耐磨性提高3 ~4倍,而成本仅提高25%。
种子除芒机的研制在小型机基础上,又试制了一台每小时200 公斤的中型除芒机,已获国家专利。
小区收获机的研制,经长期研究,终于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全新的小区收获机。该机脱粒部分设置在割台后部的右测,通过负压喂入,一次脱净率达98%以上;该机具有运转平稳、无故障、作业质量好、生产率高、钢材用料少、操作简便等特点。
分段式甜菜收获机的研制课题,完成二轮块根收获机制造和田间试验,生产3台样机和1台茎叶收获机。农机检测部门测定结果表明:即使在土壤含水量达到38%以上,块根粘土率为27.7%的状况下,挖掘深度为10—14厘米,漏挖率为0,为4行挖掘集堆机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3)畜牧课题
三江白猪高产品系选育课题完成了两个世代的选育,对两个组合30窝共341 头杂优猪全窝肥育,结果表明以三江白猪作母本,以大约克、杜洛克公猪为父本进行二元杂交,其杂种一代具有产仔多、生长快、耗料少、瘦肉率高、品质好的特点,各项指标均达到预定要求。
“中国瘦肉猪新品种DV系的选育”1992年度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北马鹿杂交改良和繁殖技术的研究,共引进158 头天山马鹿进行了风土驯化,获得东北马鹿与天山马鹿后代383 头,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天山马鹿风化及繁殖技术研究”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马鹿人工授精技术在细管冻精、站立采精、直肠把握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全国“星火”科技银奖。
马鹿新品种选育共生产东天F1、F2代改良鹿1010头,超过合同指标12.2%,人工授精准胎率达70%,大大超过了自然配种准胎率。F1代鹿茸产量明显提高,头锯产茸量提高54%,二锯单产提高59%。1993年又通过了马鹿假台鹿伪阴道采精技术的鉴定,提高采精量65%,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达到国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已推广到7 个省、区40多个鹿场,创社会效益700 万元。
奶公犊牛快速育肥技术研究,应用增肉剂,颗粒状代乳料,Ⅰ、Ⅱ、Ⅲ号浓缩料及玉米粒、低奶量培育,原垫草等综合技术措施,达到犊公牛快速肥育目的,试验牛6 头,试验期0—262天,犊公牛平均体重达309.3公斤。平均屠宰日龄375天,体重达442公斤,屠宰率达55.8%,比指标高出5.8个百分点。
优良黑白花奶牛研究,通过研究摸清了垦区黑白花奶牛主要遗传参数和产奶量校正系数,明确了产奶性状、生长发育规律及繁殖性能等指标,为垦区23个农牧场提供优良公牛后代2606头。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被动免疫技术研究,研制出高免卵黄制剂,治疗总有效率为93.41%。
优良鲤鱼选育及杂交优势的利用,优良鲤鱼品种共投放150 万尾,面积达2000亩,总效益为58.42 万元,获总局三等奖。
(4)其他课题
葡萄露地栽培早熟无核技术,无核率达95.8%,研制出喷施无核菌剂,对增产、越冬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山葡萄高宽垂栽培技术,在国内首次研制出能充分发挥山葡萄生产潜力的栽培技术。提高工作效率14倍,单产提高50%。
垦区各类高标准绿化技术的研究,引种70多个绿化树种,推广应用40多种。累计栽植各种绿化树20000 多株,种植草坪1000多平方米,在本地区可自然越冬,其观赏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少儿配方奶粉的研制,研制出适合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的营养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并获得国家消费者基金会推荐的“1995年消费者信得过”证书。
寒地水稻生育诊断、预测及丰产技术专家系统,在总结专家经验和补充试验的基础上,经分析建立了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的计算机模型,编制了“寒地水稻生育诊断、预测及丰产技术专家系统”全套软件。其中包括管理、诊断、调控和预测四大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均达到了指标。经两个试点试验,实收亩产达到569.5公斤,比对照田510公斤增产13.7%,超过了规定的增产10%的指标。已在垦区内外20余个单位应用,受到了多数单位好评。
社会劳动保险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提前一年通过了鉴定,达到国内同类软件先进水平,已在鹤岗、萝北及总局等保险公司应用。
多效唑在春油菜上的应用研究,多效唑调控不仅增产幅度在10%以上,还可减轻田间菌核病的发生,防效在50%以上。属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已被总局确定为推广的新技术之一,创社会效益1000多万元。
绿色食晶标准的制定,绿色食品大豆、大豆油、高级大豆烹调油3 个行业标准在天津通过了专家审定,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执行。
《绿色食品质量及卫生标准化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国内外产品标准及环境、食品实际检测资料,在国内首次提出了9 种绿色食品质量及卫生标准。提出了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厂的环境标准及生产、运输、贮藏等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该课题于1994年3月通过部级鉴定,1996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粮食干燥机综合测试系统标准化,该课题在农机测试领域中率先将计算机通过智能化数据采集器与多种传感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开发了专用接口电路和软件,实现了多通道有线同步测试、显示与贮存。具有结构紧凑、集成度高、测量准确、全面等特点。该系统已在烘干机测试中应用,为干燥机的准确测试、性能分析与技术诊断提供了先进的测量手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垦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途径的研究,提出了按资源区域特点,确立效益型大农业结构,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重点突破了加工业、多元多层次搞活流通、集团经营、依靠科学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宏观管理等6 条发展途径。本课题于1994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此项研究成果在垦区系统中是一篇优秀之作,达到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3.“九五”期间
1996年是“九五”科技计划的启动年,也是我院主持人新老交替的关键一年,经过各级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启动成功,交接顺利,基本完成了年初院与各所签定的科研任务指标。
“九五”初我院共承担了总局级以上科研课题59项,其中国家级5 项、省部级32项、总局级22项。虽课题数目比“八五”减少52项,但“八五”我院课题数占总局课题总数的59.7%,而“九五”则占67.8%,相对增加了8个百分点。
(1)农业课题
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四大作物育种进行了适于不同生态区的早熟、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选育,提出省及总局区试品系39份,生试品系5份,审定品种6个,自育品种推广面积705.62万亩。
水稻新品种选育有6 个品系通过省及总局审定。垦92—91经省审定通过命名为垦稻7 号。经总局审定的有空育131、垦鉴稻1号、垦鉴稻2号、垦鉴黑粘1号、垦鉴香糯1号、垦鉴香粳1 号。“八五”育成品种垦稻6号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区试品系5个,其中;区试品系垦94-1043 ,比对照增产17.3%,在11个参试品系中位居第一,在总局6个点试验增产8.9%;垦94-202 参加总局二、三积温带试验,分别增产15.3%和7.7%;垦94-227在总局三积温带试验,增产8.3%,1999年进入生产试验,其中垦94-227有望成为填补三积温带下限的品种。自1996年以来,我院自育品种在垦区覆盖率平均每年以2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新品种3年累计在垦区推广面积1044.5万亩,特别是1998年全垦区水稻种植面积987.4万亩,我院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达646.47万亩,在垦区覆盖率高达72.45%,占全省面积的34.13%,创社会效益2亿元。
玉米新品种选育,3 年来引进鉴评并保存品种资源420 份。参加区、生试品系20个、生试15个,通过省审定品种1 个,即垦粘3 号。垦爆9601已通过省品种审定专家组鉴定,准备报省认定。垦粘1 号糯玉米杂交种选育和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5万亩,创社会效益2.29亿元。
大豆新品种选育,已经提出参加省区试品系18份,总局区试品系24份、生试品系3 份,通过总局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2 个。垦丰3 号和垦丰4 号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达7 万亩,新增产值200 多万元。
油菜新组合选育进行三系及常规品系的鉴定和参试,有6 个双低品系继续参加省和总局区试,比垦油1 号增产10%以上的品系有2 个,5 个点平均增产分别为18.5%、17.1%。参加生试品系1 个,5 点平均亩增产26.5%。审定品种1 个,即垦早油1 号。垦油1 号又在青海省通过审定,自育品种在垦区推广105 万亩,覆盖率达80%,新增社会效益1 亿元。
②农作物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寒地水稻大面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示范钵育摆栽、侧深施肥、节水增温、优质米生产等技术。每年落实“三区”面积173万亩,6万亩试验区平均亩产589.6公斤,3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73.5 公斤,137万亩辐射区平均亩产540公斤,总产9.5亿公斤,增产1.77亿公斤,新增产值2.47亿元。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研究,通过对水稻秧苗素质和栽培密度进行试验,节肥30%,提高肥料利用率15~20个百分点,各示范点平均增产17.3%。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继续研究不同生态生物菌剂对产量和地力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秸秆还田量为500 公斤/亩。通过比较,在同样水肥管理条件下MTS 增产8.9%。
寒地水稻高产诊断、预测及化控技术研究,在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密度3个因素中,优选出了高产栽培组合。
寒地水稻高产、低耗、高效益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品种、播量、密度、施肥、灌水等试验,已基本形成了选用穗重型或偏穗重型品种,以及“平稳促进的施肥措施、浅水为主的间歇灌溉”的栽培模式。在多点实现了亩产700 公斤的指标,其中井灌试验最高亩产达到800 公斤。同时,通过超稀植、节水灌溉、除草等试验,总成本下降5%。
寒地稻田小球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了水稻品种、施肥以及水层管理对菌核病的影响,进行了农药筛选试验,初步确定了4个抗病品种、3个抗病药剂。
大豆大面积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示范点分别落实在二道河、赵光和军川农场,每年落实示范区面积60.34 万亩。军川试区集成轮作、秸秆还田、耕作改制等多种栽培措施,在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亩产分别达到202.6公斤、175.97公斤、163.62公斤;赵光示范区提出了一套“以深松、耙茬、秋起垄、垄上卡播为基础,以种肥、基肥、叶面肥三肥接力,病虫综合防治、药剂封闭灭草、及时深松”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抵御了1998年多雨、低温、寡照的特大自然灾害。上述两个基点的6 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210 公斤、20万亩辐射区平均亩产170公斤,均通过了省专家组的中期评估。
大豆平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行了适于平作密植品种(系)的筛选和“宽、窄、密”栽培法嫁接改造试验。确定了适于平作密植栽培的品种中K89-9081比对照增产27.8%:“宽、窄、密”栽培法采用中熟品种K89-9081和早熟品种北87.9公顷保苗在44.4万株时,分别比“三垄”栽培增产13.5%和11.77%。省专家组对友谊农场的150亩示范田进行了实测,亩产达287.7公斤,创1998年全省高产记录。
大豆亩产250 公斤栽培技术,确定了大豆亩产250 公斤技术诊断指标的回归方程和不同节位节间长度、粒数变化的规律,提出大豆亩产250 公斤高产措施,经过专家测产:尖山农场试验区亩产263.7 公斤,八五三农场试验区平均亩产274.2 公斤,友谊农场试验区平均亩产287.7公斤。
玉米大面积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落实在宝泉岭、八五二、克山3个农场,每年落实面积3万亩,应用新品种和科学施肥等技术,形成了玉米覆膜机械化栽培模式和玉米机械化高产低耗栽培模式,示范区平均亩产572公斤,亩增产195.7公斤,增产率52%,社会经济效益1830万元。
寒地直播玉米大面积机械化高产低含水率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脱水速度、玉米站秆晾晒脱水技术、综合农艺脱水技术。其中综合脱水技术催芽+ 钾肥+ 去顶和催芽+ 钾肥+ 健壮素,可提早成熟5 ~6 天,降低籽粒水分8 个百分点,比对照增产13%。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剂开发研究,筛选出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比直播和覆膜玉米增产5.0%~13.0%,并具有一定的节肥作用。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预防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分离及引进生防菌株共6株,其中引进4株,自行分离2 株。分离的菌株HNKB2防效达到58.3%,接近化学农药多菌灵的应用效果。钾肥在主要农作物上的应用,对垦区白浆土、黑土、棕壤土地区的小麦、玉米、大豆进一步进行施肥比例的研究,明确了黑龙江垦区主要不同土壤类型农作物施钾效果及在不同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配比。
③畜牧新品种改良及饲养技术,
黄牛改良及快速育肥技术,落实4个农场,试验牛配种426头,妊娠384头,产出犊牛147头。犊牛出生体重平均26.6公斤,表现出的杂交优势为38.4%;1 岁牛的平均体重273 公斤,表现出的杂交优势为37%。进行了生长和育肥试验,育肥期150天,日增重1.37公斤,年示范牛配妊2748头。
奶公牛犊快速育肥技术研究,落实2 个农场,饲养60头,开展剩余初乳和高水分玉米喂犊牛试验,10头奶公犊牛150 天育肥,平均体重达480公斤,屠宰率59%,平均日增重1.2公斤。每增重1公斤耗混合精料2.8公斤,粗饲料12.5公斤,干草1.5公斤,饲料费5.5元,比直线快速育肥成本降低三分之一。
马鹿新品种选育,对东天马鹿F1、F2代进行杂交固定,对选育的横交固定种公鹿进行综合评定,研究马鹿假台鹿采精的新技术,对新育成的东新马鹿进行幼鹿培育。F1代鹿平均头锯为3.1 公斤,最高个体达4.8 公斤;二锯为3.56公斤,最高个体为6.36公斤。F2代公鹿平均头锯茸重3.3 公斤,最高个体为8.2 公斤;二锯平均4.1 公斤,最高个体达13.66 公斤,创造了世界之最。
④农机具配套技术的研究
小型水稻种子烘干机通过部级检测鉴定,并获得国家专利。
“2ZZ-6A型水稻插秧机”和“杯式钵苗移栽机”课题分别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家一致认为:“2ZZ-6A型插秧机研究成功是我国插秧机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水稻生产机械化将产生重大影响”。1998年生产5 台,试验面积达100 余亩,1999年计划生产100 台。
寒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研制,通过农垦总局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8年生产46台(套),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玉米(甜菜)宽垄栽培耕播覆膜机和5XFZ一3/1.5 型复式种子精选机已由黑龙江省农垦农机试验鉴定站进行性能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水稻钵苗摆栽机和水稻钵苗全自动育秧播种机已完成二轮样机图纸设计、加工、组装并投入试验和测试,1999年春进行田间试验和性能检测。
CAD 在农业机械中的开发应用,已完成本单位20台微机、3 台大型绘图机的联网和技术培训,工程所全所设计人员均可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普及率达100%,微机绘图率达90%以上。
⑤园林栽培技术研究
金红苹果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改变树形,改冬季修剪为四季修剪,改重剪为轻剪”的修剪措施。
寒地花卉栽培技术及商品化试验,引进牡丹花卉品种20个,对选育出的抗寒力强、优质花卉品种进行了商品化试验,年产鲜花、苗木10万余支。
丹东桧柏扦插繁殖技术,扦插19800 株,综合生根率达50%,育苗5000株。
⑥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大豆综合高产专家系统完成了专家系统的工具软件开发和大豆、小麦栽培技术的知识集成、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并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专家系统。
国营农场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CIMS)课题,采用了先进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技术,正在进行5 个分系统、18个子系统的研究开发,该课题已晋升为国家“863 ”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垦区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已完成科学决策子系统的编制,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生产条件,确定最佳农作物布局。1998年编制了科学决策子系统并进行了整体调试,年底对3 个子系统进行鉴定,系统功能全部达到指标。举办了4 次演示会,在13个农场(或分局)建立了试点,完成了试点建设计划。
⑦计划外课题
林农复合区粮豆旱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依兰试验区开展的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塔式间作和土壤深松培肥等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玉米试验区1725亩,单产536公斤,比全县平均高19.5%;大豆试验区2025亩,单产205公斤,比全县平均高51.2%。
大豆孢囊线虫生物防治技术,重点进行了保根菌剂剂型的研究,将液体菌剂改为固体颗粒剂,制定了大豆保根菌剂的企业标准,在11个市、县、场试验示范2 万亩,根病防效50.8%~76.9%,提高大豆产量8.2%—19.1%。
中国三江平原农业持续种植制度中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的改良,筛选出优良土著菌2 株和高效固氮基因工程菌2 株。在6 个农场(局)、县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试验,提出了品种—菌种—土壤生态的配套应用技术;研制出根瘤菌复合颗粒肥,经多点试验示范平均增产11.9%,证明了根瘤菌与保根菌等生物制剂的复合应用有良好的效果。
(2)区域综合攻关项目
“九五”期间,我院主持承担了国家科委重点区域攻关项目——“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项目之一的三江平原岗平地白浆土改良和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同时主持承担了省科委“友谊农场两高一优农业现代化实验示范区”项目及在建三江管局实施的省“标志性创新工程”。也是黑龙江垦区西北部高科技示范带建设技术依托单位。这些项目都进展得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