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回忆

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回忆



                   李文采
  应国际田间育种机械协会(Internationa1 Association on Mechanigation of Fie1d Experiments,简称IAMFE)主席奥约特(Egi1 ψjord)先生的邀请,我和院属红兴隆科研所高级工程师张治忠同志,于1996年7 月6 日出国,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IMAEF 第十次学术年会。会后又到生产该类机械的德国黑格公司(Hege)、德国皮特库斯公司(Petkns)和奥地利温特施泰格公司(Winter Steiger)参观考察,并商讨有关合作问题。历时22天,7 月27日回国。
  参加这次学术会一行,由我国农业工程学会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副校长郭佩玉教授带队,除我们外,还有农业部官员,有关院、校、工厂科技人员。该学术会还附设一个展览会,我和张治忠同志参加了中国馆的现场布展。在会上我国就种子和种子工程,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
  我和张治忠同志送交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田间育种试验小区收获机的研制》。由于张治忠同志在这一研究领域多年奋斗,成绩显著,大会奖励4000法郎。这是法国外交部专门给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设立的奖项。他是会上唯一获奖人员。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受到大会的表扬。我国与会人数,除东道主法国之外,是16个国家中最多的一个,由此可见我国在此领域的工作是受国际重视的。
  我院红兴隆科研所在田间育种试验机械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各级科委领导下,从八十年代初即承担部里下达的科研课题。张治忠为首的课题组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研制和推广了育种小区播种机、脱粒机、除芒机和收获机等机械,在我国推广到7 省市共200 多台套,受到育种专家的欢迎。其中,吸收IAMFE 主席奥约特先生的技术研究的小区播种机,结构新颖,设计独特,成本低,质量好,受到用户欢迎,全国推广40多台。奥约特先生不顾70岁高龄,两次到红兴隆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这次我们在会上介绍的小区收获机,与奥约特先生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不谋而合,他说:“我在图纸上的东西,被你们实践了。”我们的工作,在国内也受到同行的重视,1994年IAMFE 在第九次北京年会上,我们送展的几种机械是国内唯一的。
  国际上推广田间育种试验机械遇到的新问题,是机械价格过高,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困难。育种机械在发达国家已普及,而发展中国家基本是空白。如何开发这个潜力很大的市场,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何把成本降下来是关键环节。我们研究提供的设计思路,即在小四轮拖拉机基础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播种和收获部件进行组装,既保证作业质量,又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使国外每台15—20万元的播种或收获机,降为每台1 —3 万元,在价格上被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所接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会后,为进一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们又参观了在此领域处于国际最前沿的德国黑格公司、皮特库斯公司,奥地利的温特斯泰格公司、海德公司等。
  在这次国际学术会议期间,除参观学习外,还签订一份合资协议、一份合作生产合同。
  7 月13日,在奥约特先生下塌的埃必斯宾馆,我和张治忠与IAMFE 签订关于在红兴隆所成立中外合资育种机械开发公司的协议。由奥约特本人出资6000美元,我方用厂房和设备作投资,其产品除在中国使用外,主要销往亚非国家。
  红兴隆科研所与奥地利温特斯泰格公司签定了在中国联合生产育种机械的合同。由奥方出图纸和核心部件,我方生产主机,达到质量后,以奥方品牌销往发展中国家。首先从单行带式播种机起步。由奥方无偿提供部件的全套图纸,由我方出资买一套核心部件,半个月内图纸和部件空运到北京。产品的维修和人员培训由红兴隆所负责。
  这次出国,耳闻目睹,体会颇深,感到国外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处理劳资关系、保持机构相对稳定、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通过我们在国外的学习和参观,不但学习了国际育种机械先进技术,看到了世界最新产品,也同有关人员就农业科研、作物育种、工厂管理、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达成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协议。对我院和红兴隆所的科研开发工作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