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资金团结奋战 引进资金 团结奋战
——小岭水泥厂二号生产线扩建纪实
秦永朴
一、扩建的由来
历经7年的6.4万吨1号水泥生产线终于在1981年7月1日点火投产,但因产量低成本高,质量不稳,历史挂帐沉重,子女就业难等原因,潜在的优势丞待挖掘。1982年3月3日,总局领导来厂了解是否有扩建条件,达产后要探讨实现翻番。
1982年9月23日,厂长王士林派秦永朴、李洪海去吉林省石岭水泥厂进行技术考察。1982年1月4日王士林率苗金海、李金长、秦永朴、王程、李洪海、王振华、苗建华等一行8人去唐山、北京、邳县进行技术考察。回来后向农场总局工业局领导汇报。1983年9月22日厂长滕鹏举组织由徐长春、金哲国、李洪海三人组成的扩建调查小组,1984年5月10日农场总局批准小岭水泥厂可进行挖潜改造。
二、组织机构
根据刘文举局长批示:防止建厂时计划投资650万元,实际却用了2 150万元的事件重演。并要求成立扩建班子,由一名现职厂领导具体负责。1984年5月25日厂务会议一致同意秦永朴副厂长专职主抓扩建工作。同年5月27日,组建扩建指挥部。因小岭水泥厂扩建项目列为总局重点工程,刘文举局长亲自挂帅,李志一主抓小岭水泥厂扩建工程,文昌约为总指挥,秦永朴为常务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徐长春任扩建办主任,张国志任副主任,李兴库任技术顾问,金哲国、于文忠负责设备技术,王国志负责电气技术,刘进兴等负责财务工作,于辉等负责技术档案。并邀聘老领导支持,其中有原副书记孙长双、原厂长滕鹏举、原设备科长王程、电气技术顾问顾中直、原修配厂厂长张阳来等。扩建办组建初,由秦永朴、滕鹏举、徐长春、刘汉江、姜玉河组成。1984年4月29日厂领导班子例会取得共识,扩建是振兴小岭水泥厂的心由之路。扩建势在必行。大庆合资的机遇难得。要一气呵成,工程进度两年完成。
三、资金筹集
1.与大庆合资
资金是工程项目的总开关。工程投资1 250万元从何而来?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银行贷款没有计划指标,所以只能走合资经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外资的道路。
小岭水泥厂先后派人去北京国家建材局农房公司、农牧渔业部、哈市农行求援,条件都十分苛刻……于是重点是走大庆合资的道路。刘文举局长强调要抓住大庆合资的机遇。
2.与大庆合资的信息来源
1983年末,秦永朴、徐长春去省建材总公司技改处汇报技改方案,鲍圣席处长讲,技改方案可行。无钱可走与大庆合资道路,并愿当“红娘”。经鲍处长介绍,1984年4月25日,滕鹏举厂长赴大庆与大庆物资局建材公司周玉春处长洽谈。1984年7月18日秦永朴、徐长春二人去大庆建材公司探讨集资事宜。随后,文厂长、苗金海、李晓东等前往大庆洽谈。1985年9月25日大庆石油管理局物资供应处周玉春处长、计划处何玉坤、贺兴文、褚瑞信等来水泥厂考察。双方签定初步协议。1985年9月27日,秦永朴、徐长春赴农场总局汇报合资情况。刘文举局长组织“四处一室”听取汇报。例会结果:增加6条,不达到6条要求不给签字盖章。刘文举局长指示:快办,必须办成。1985年11月11日,文昌约、徐长春去大庆洽谈合同修改事宜。合同修改或补充,否则就盖不上章。秦永朴、徐长春、刘进兴去大庆。经过10余天的谈判,最后终于以6条补充说明的形式达成协议。1985年12月2日,刘局长签字批准。12月5日去哈铁路局盖章,保证设备的顺利运输。12月6日把“三章”具全的协议正式送交大庆。大庆石油管理局外协办尹庭侦主任,邓霖贤等表示把小岭水泥厂排在首位,力争把钱挤出来。
小岭水泥厂有今天,离不开大庆人的支持。1985年12月10日下午4点10分,合同盖章生效。1986年1月15日,农场总局刘文举局长亲自去大庆争取资金早到位。资金入户由党委书记周连山主办。至此,实现了把资金来源与水泥市场合为一体。
四、窑型选择
回转窑是水泥厂的心脏,选型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扩建项目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当时扩建可行性研究始终围绕着窑外分解窑进行探讨(因上余热发电窑水资源不足)。直到1984年10月中旬才获得新信息——新型立筒预热器窑出现。于是,徐长春、滕鹏举、张国志外出考察。主要考察地点:北京国家建材研究院。随后,到刚点火的湖南一水泥厂考察。于1985年1月中旬将可研报告上报农场总局。1985年1月24日农场总局批准可研报告。但关于窑型选择问题未统一认识。于是,于1985年2月28日厂里召开窑的选型专题会议,决定上
3×48m窑外分解立筒预热器窑。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立筒预热器窑对原燃料适应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相对先进,达产后还可点一把火,台时产量还可提高,潜力很大等优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窑于1988年20日点火,到1989年下半年已达到设计指标,并于1991年历经72天攻关终于在11月16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又经过72小时连续运行平均台时产量达16.6吨。到1994年均台时产量达17吨以上(1995年上半年平均台时产量达18.3吨)。在同类同规格窑中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94年获得省建材科技成果一等奖。
五、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是工程质量的灵魂,所以必需选好设计学院。1984年曾考察过全国大部分建材设计院:天津院、南京院、成都院、沈阳铝镁设计院、省化工设计院、农垦勘察设计院等。但在1984年末窑型改为立筒预热器窑,这项设计技术是国家建材研究院的专利,所以设计必请该院不可,当时该院任务已满,我厂排第24位,同类同规模窑设计在该院排第4位,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争得该院副总工赵正一、陈华奎主任的支持。根据总局1985年1月24日的批示,可进行初步设计。双方于1985年3月11日签定了“初设”合同,4月9日开始“初设”。1985年6月15日~17日召开了“初设会审会”召开(出席会审会的有:农场总局基建处副处长李志一、李国林工程师、国家建材局技术开发处于景泉高级工程师、处长、朱雪芳工程师、省建材局科技处鲍处长、省建材研究所王惠民工程师、市建材局孙处长,哈铁分局总工办姚洪庆工程师、阿城县环保局孙东凡科长、玉泉建材厂副总工丛春山、绥化铁路局水泥厂崔广义助工、阿城建行张兴海股长、阿城供电局滕玉山、小岭车站站长黄永安、哈铁工业总公司总工徐成德、天津院曹大臣工程师、国家建材研究院陈华奎主任工程师、上海设计院的一些工程师、我厂厂长文昌约、书记周连山、副厂长秦永朴、苗金海、杨书山、工会主席姜延龙、副书记石志远、张国志科长、王国志主任、刘树杰科长、徐长春、李洪海、宋日焕、原厂长滕鹏举、刘进兴科长、于洪昌主任等)。会议由李志一处长主持,秦永朴副厂长致欢迎词。主设计陈华奎做初设技术报告。经三天的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对新一代立筒设备取得共识,在设计上博采众长,技术上实用、可靠、先进;经济上合理、工艺布局流畅。体现了以经济、先进为中心。一致认为设计方案可行。
1985年6月24日接到总局126号文件,批准扩建,要尽快落实施工设计所,经多方探讨、比较,于1985年7月20日与上海同济签订了合同。形成两院联合设计。7月28日与来哈的成都院会面、29日达成初步协议,7月30日黑龙江省化工设计院进行探讨、考察设计同期、设计级别、设计专业性、设计费用等因素选择了上海院。9月4日正式签定合同。按合同条款规定,合同生效后必到现场勘察,设计院于1985年9月24日到厂。主体施工图纸设计于1987年3月25日结束,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本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选型和新线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1.均化库内部改进设计;2.
2.4×12m烘干机设计与制造;3.熟料拉链机的设计与制造;小窑尾生料溢流库的容积加大;5.水泥散装库及放料设施;6.原煤破碎系统的设计;7.生料、水泥磨收尘器改进设计和制造;8.生料烘干机的电收尘器设计制造;9.北山石灰石破碎线的设计与安装;10.铁粉棚库的设计;11.矿山送电线路设计等。此外还有外请设计的:1.铁路专用线的设计(1985年5月20日);2.国铁通讯电路的搬迁(9月17日~27日); 3.厂区内地质钻探(1985年11月3日)。4.联合储库跨专用线设计(1986年9月5日)。
各设计单位的设计合同签定,技术沟通、会审、合同纠纷、施工图的接收与变更、会签、复制、入档都由扩建办按程序办理。
六、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扩建办人员增编,配齐各专业组,责任到组。(1986年3月3日交工艺图)。
2.设计单位落实,催促施工图早日交付(第一批施工1986年6月入厂)。
3.以主机设备为主的考察与订货(1986年3月~6月)
4.催促资金尽早进入建行(主机及设计予付款,8月4日开始入户)
5.烧成线2#原石灰石破碎拆除、平场地、推土机推黄土岗。
6.北山上破碎线,施工与安装(使1#线生产)。
7.铁路专用线施工,专用线推土,拆除旧零件大库。
8.土地征用:北山破碎线使用征地(1986年7月9日)新线水泥圆库处土地征用(三户搬迁入厂)。
9.国铁通讯电路搬迁(为联合储库跨专用线创造条件)。
10.扩建项目省列入“七五”计划,总局列入年度计划。
11.继续做电增容工作。
12.项目审查已通过(1986年7月21日)
13.施工单位落实,签订施工合同。
14.开工报告的提出,主管局已于1986年7月21日批准,达到设计、计划、施工三个环节的要求,完成了资金、工作内容、施工图纸、设备订货、材料采购、施工力量等五个关键方面的落实。
七、施工队伍落实
按照刘文举局长1985年1月18日来厂的指示精神,集中总局系统内的施工力量打歼灭战的要求,以平等竞争的原则,按施工队的级别要求及在总局主管部门基建处的协调下落实如下队伍:烧成生产线土建任务于1986年4月8日与红旗建筑公司签订合同;生料磨房及烘干房于1986年6月14日与本厂基建队签记合同;制成磨房于1986年10月3日与王岗总公司四队签订合同。部分设备安装:1986年6月24日与本厂机修签订安装合同。1987年10月与本厂电力签订安装合同。1988年4月26日电收尘器安装收尾转给供货厂家——西安矿山机械一厂安装队。
八、施工及点火试车。
1986年7月21日农场总局局批复开工报告
1986年7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本厂施工队于1986年5月20日开挖铁粉棚基础,红旗施工队开挖2#线烧成烟囱基础。
1987年工程进度:土建完成83%;设备安装完成60%;电力完成25%。
铁路专用线已于11月9日验收通车;电增容协议已落实,与6万6变电所正待接通;资金已落实1 500万元;主、付机大部分已到货。
1988年4月2日,决战时机已到,指挥部召开重要会议。
刘文举局长打电话指示: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任务,确保一次点火成功,早点火,早见效益。新线生产后每天效益就是一万元。
指挥部果断决策:总工期要求6月10日全部完工。责任落到单位、实行四包。立下军令状、实行重奖严罚。各工程队调兵遣将,做到那有任务,那里就有施工大军。厂内外齐参战,高潮时投入400多人。夜间工地灯火辉煌、搅拌机声,振捣棒声响成一片、电焊的耀眼弧光到处闪着蓝光。就这样抢晴天、战雨天、开三班,干满24小时,决战90天,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土建工程1988年8月20日完成,设备安装1988年6月20日完成,联机试运转7月18日完成,工地各承包组纷纷提前报捷,保证了扩建总工期、烧成于1988年8月20日点火试车一次成功。
1988年9月20日通过验收。工程总投资1 942万元,吨投资164.6元。工期两年,总用工量约38 000工日,扩建工程的特点是: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技术先进,实用可靠,工艺流流程顺畅、投产后企业效益将可观。
1988年9月20日点火成功后,立即转入试生产,点火当年生产熟料11 000多吨,并于1989年下半年达产,经过几年的努力攻关,终于在1991年末“二把火”攻关成功,台时可达18.28t/h,在全国同类同规格窑型中居领先地位。扩建工程项目于1991年获省“七五”优秀项目奖。1993年立筒窑尾“二把火”获省建材科技成果一等奖,1994年我厂获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奖。
九、难忘的日日夜夜——小岭北大荒人的奉献
在扩建的日子里,可歌可泣的事迹便层出不穷
1.立筒上一级旋风予进器与增湿塔顶部的联接管理的吊装、高度65米高空管道安装,一无专用吊装设备、二无法架设安装架,邵玉臣、王发明等同志主动承担这一艰险任务。工程正在最后收尾,为了安安全全攻克这一安装难关、安装队机修主任于江始终在现场,出不出事故,谁也说不清,人们把心都提到喉咙眼上,在暗暗地祝福着,只看他们用立筒顶部的土抱杆稳稳地将管道升起,又粗又长的管道慢慢的被拉向对接部位、但就是对不正,在此时刻、王发明飞身蹬上在空中摇摆的管道上,用力扶正讯速点焊定位,在现场的人们才放下心来。管道安装于1988年6月22日下午3点安全完工,在震耳的鞭炮声中,人们在欢呼!
2.经过3年多的筹备。1988年厂扩建工程进入关键时刻,厂党委提出,生产、扩建一肩担,全厂上下动起来。
烧成线是重中之重,而立筒砌筑又是老大难,外请工程队,需10多万元,而且一时又难以找到。烧成车间主任王振华主动承担了任务。经过全面考虑、精心组织、合理按排,落实到以修理班为主的后勤人员身上。立筒高大约54米,砌耐火砖加浇注料500多吨。上料是个难题,竖龙门架、没条件、经反复试验,在立筒顶部焊一根8米多长的横杆,拴上滑轮,即安全,又经济、当时来参观的人目瞪口呆,拍手称绝。
立筒锥体烧注料,从早上5点多钟开始,一直干到晚上8点半。人随机器转、个个满身汗。
砌筑一次旋风筒、里面只能站一个人、又热又闷,有的地方打浇注料只能用手一点一点的抹,甭说干活,钻到里面就一身汗。凭着这股干劲,一鼓作气、用十一天半的时间、顺利完成了500多吨的砌筑和浇注任务,节约资金7万多元。
3.扩建办的每个同志都以主人翁责任感忘我地工作着,拼搏着,目标只有一个;为企业振兴、对全厂职工负责。在人员不定,工作面大,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扩建办的同志以一当十,个个超负荷运转,使扩建办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整体,没有辜负领导的重托和全厂职工的厚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如:电增容请原副书记孙长双出面;沟通电业部门,铁路专用线,通讯线路、设计施工、验收等,均由原设备科长王程牵头;
电气技术把关,顾中直带病上班。土建施工现场负责人吴国太工作认真负责,为了工程质量不怕得罪人。原修理厂厂长张阳来也被请出来,在安装现场出谋划策,不怕累和险,干劲和勇气不减建厂当年;扩建的发起人原厂长滕鹏举为扩建的前期工作和重大决策做出重大贡献。1985年6月20日离厂时,对扩建办的同志还在鼓励,令人难忘。
扩建办的同志们,都把事业放在首位,忘我地工作。其中原企管办主任刘进兴在扩建办负责财务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扩建中的工程总概算和大庆资金的筹集起了重要作用。在扩建进展到关键时刻,刘汉江在设备考察,造型、安装中立下汗马功劳。外出不分年节,身体有病置之度外。在拥挤的长途火车上,有肺病,上不来气,就站起来,把脸贴在窗户玻璃上……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姜玉河以扩建办为家,整整跑外5年,可行性研究有他,设备催货有他,跑征地有他,矿源调查有他。他是找矿的带路人。有时自己顶着倾盆大雨,从山上往回走,他虽然已离开了人间,但至今还活在我们心中。扩建办还有于文忠、刘基林、李士江、苗建华、唐万生、孙胜先、刘路、于信海、刘玉梅、刘维民、胡琦、石连峰、何志清、胡庆国等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
扩建办(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工艺设备、土建、电力分别由徐长春、金哲国、张国志、王国志等人负责,他们是专业的带头人。扩建总指挥文昌约、副指挥秦永朴,还有支援我厂扩建的李兴库,在扩建当中起了关键作用。
小岭水泥厂二号水泥生产线扩建工程,在全厂上下齐心协力,特别是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及工人不辞辛苦、忘我工作,呕心沥血,终于如愿如期完成,在小岭水泥厂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