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研工作及成果

第二节 科研工作及成果



  “文化大革命”十年,科研工作遭到极大破坏。仅知:1970年1月,总结了治疗首批大面积烧伤的经验;l975年放射线科开展肾动脉造影术(动物实验)获得成功;其间药局与有关单位协作研制了暴马子糖浆、满山红糖浆、满山红糖衣片、刺五加酒剂等药品,对防治慢性老年性支气管炎起了支持作用。另有试制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和烧伤14号中药制剂等,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研工作逐步走上轨道。院科技委员会l978年曾为科研工作制定了如下原则:“以常见病为重点,大力发掘中草药的应用,坚持中西医结合、土洋结合、立足现实、步步登高、攀登高峰”。还据此制订了《l978—1985年院技术建设规划(草案)》,当年开展了脾肾静脉分流术等一些诊疗新项目,科研上取得了猪皮代替异体皮治疗烧伤等一些新成果。儿科等单位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广大医务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逐渐焕发起来。在以后的年月中,积极引进和开展新的治疗项目,撰写和翻译医学论文,独立地或与有关单位协作,承担上级部门给予的科研任务,并已获得了一些成果,受到了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褒奖。详见附表:
            1977—1999年开展诊疗新项目统计表
  表6—8



  1990年以后,医疗新技术应用项目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评奖活动,1997年以后参加总局卫生局组织的评奖活动。受到省卫生厅和总局卫生局奖励的项目如下表:
              获奖医疗新技术应用项目
  表6—9



  续表6—9



             撰写、发表医学论文与译文统计表
  表6—10



  续表6—10



  以上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医院30年的学术成就,为了展示医院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曾于l990年建院20周年院庆和1999年建院30周年院庆时分别出版了“学术论文选编”和“学术论文集”,以供交流。“选编”收录各类学术论文71篇,“论文集”收录各类学术论文l35篇。
             获地市以上级别科技成果奖一览表
  表6—11



  以上共计l4项。其中:应用布鲁氏菌酚不溶性组分(PI)治疗慢性布病,临床有效率达97.6%,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开创了一种新的适应农村应用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该项科研论文,1985年11月曾被推荐给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布病专家委员会。
  1990年2月,在建院20周年院庆之际,为进一步调动各级各类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科技兴院的目的,特别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孟繁盛主任医师,刘云洪主治医师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0年以来,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一些发明创造,有的荣获国家专利,如:外二科刘云洪等的“脑深部手术组合器”;田玉兰的“具有侧通道一次性输液器”。医疗器械供应站的“光学仪彩色图像处理系统”,经国家专利局批准,获得专利申请号。
  1994年以来,学术空气逐渐浓厚,著书立说者明显增加,先后成书24部。
               总医院主编参编著作一览表
  表6—l2



  续表6—12



  为了总结“八五”期间科技工作,布置“九五”期间的科技工作和表彰“八五”期间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知识分子,于1996年3月19日召开了医院首次科技大会。授予韩香云、霍宝顺、史有志、崔靖君、曲涛、李福兴六名同志“优秀科技知识分子”光荣称号;授予程其盛、王诚、王忠田三名同志“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