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 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到l991年。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医院在1980年就开始抓经济管理工作,成立了经济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的经济核算。党的十三大以后,改设文明办,仍侧重经济管理工作。l992年开始推行岗位责任制,试将工作效益和科室、个人的经济权誉挂钩。以上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期阶段。
从1984年起,总局对医院的经费实行包干,即按编制人数每人900元指标拨款(从1985年起增至l 300元,到1997年达3100元),超支不补。在医疗卫生材料价格成倍增长,需要医院支付的各种费用日渐增加,而医疗收费仍维持低标准而得不到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医院经济捉襟见肘,难以维继。为改善经营,减少消耗,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医院自我维持的能力,根据1984年7月黑龙江省卫生厅牡丹江会议的精神,在学习肇源县人民医院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当年8月1日起,医院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即医疗科室实行岗位技术责任制,实行全额管理、单科核算、节支提成、百分计奖;后勤部门实行经济承包,以收定支、经费包干、差额补贴、超收提成、百分计奖的承包办法;行政机关实行定岗、定编、定员、定任务、定质量、定经费的岗位责任制,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过渡。从而由以前的院统管经济,改为院、科两级管理,三级核算。1988年制定了“岗位技术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采取科室定员、定编、定收、定支,超额提成、标准管理、质量考核、按分计奖。特别是经1989年全面配套改革,经过对科室技术经济指标的测算,修订了征收医疗设备占用费和发展基金,对奖金分配中存在的多收多得不符合分配原则的问题,做了纠正,使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基本成型。为使奖金分配既有差别,又不致档次拉得过大,将全院奖金划分为三个等级线:临床科室高于医技科室,医技科室又高于机关和后勤单位(后勤根据支出情况独立核算)。
第二阶段,从l992年到l996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与院内环境的不断变化,总结前几年改革的经验,在岗位技术经济管理责任制基础上,于1992年3月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始采用综合目标管理,将单一经济指标核算办法,变为复式核算办法,将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等综合为目标管理。与此同时把医院各科室根据性质与工作分工不同化分为三大块,一、利润责任单位(指临床、医技科室);二、资金占用单位(指后勤);三、费用包干单位(指机关)。在三大块中,对临床、医技等科室的指标与分配重新做了修订,同时对机关、后勤的各项支出做了详细的记录与统计,为进一步深化医院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阶段,在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同时,重点强化了院内经济管理。1994年9月成立了院内银行,实行了院科两级核算,划分了具体责任单位,确定了经济目标。同时各具体责任单位在院内银行设立核算账户,院内的一切经济往来均需院内银行转账支票进行结算,用以记录、考核各责任单位的经营效益,并负责院与科、科与科之间的有偿交换和经济收支的转移与分摊;负责评价、考核各责任单位的经营成果,决算其经济效益的分配。由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常规记录、核算、考核报告制度,从而使院科间,科与科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有偿经济交换关系,充分发挥了相互间的制约作用、经济杠杆作用和经济上的自我管理作用。增强了广大职工的效益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由于院内银行的建立,从而细化了医院经济的微观管理与调控,有效地保证了医院的改革,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与建设。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
为继续推进医院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1996年以来,对原院、科两级核算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方案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进行了部分调整;一是继续执行院内银行制定的院内各项收费标准,和院内银行所设置的收支科目;二是根据院内银行经济管理三大块(利润责任单位、费用包干单位、资金占用单位)与单机核算原则和各责任单位的职能、性质、任务及有收入、无收入的不同,把原有的三大块又具体划分为五条线,每一条线给予不同的经济分配政策,即经济运行五原则。
第一条经济运行政策主要是指临床、医技科室,即上缴科室。上缴科室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利润科室——实行上缴指标后再进行二次分配;二是平衡科室——实行不补让利后上缴指标再进行二次分配;三是亏损科室——实行先补后缴指标再进行二次分配。
第二条经济运行政策主要是指机关、医政等科室。对机关科室实行五项费用(基础工资办公费、市内交通费、夜餐费、电话、邮电费、公务费)指标包干,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车”计奖。
第三条经济运行政策是对后勤等部门制定投入——产出目标,实行工票制,进行节超奖罚的方法。
第四条经济运行政策是对企业管理部门如饮料厂、服务公司等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方法。
第五条经济运行政策是指全院各科在医院劳务活动中,院给予的各项分成规定及部分优惠政策。
为克服单纯以经济指标为依据的偏差,根据医院的各项制度与工作需求,制定了五项目标考核细则。其简要内容是:一、精神文明考核,二、劳动纪律考核,三、安全卫生考核,四、工作质量考核,五、经济目标考核。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组织,负责实施考核。具体考核办法是前三项各20分,第四项40分,共l00分,每分分值30元,考核时科室的扣分与加分,在相关科室纯收入中增减。第五项经济目标不计分,按经济责任进行核算与分配。考核小组每月考核一次。
由于五项目标考核的建立,使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方案步入了常规运行的轨道,给医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从1998年9月开始实行单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在坚持职工全员入股、同股同利、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实行职工每购两股配给一股的方法,投入ll0万元为物理诊断科购置彩超,其中职工投股占45%,年平均每股红利达24%。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既解决了医院购置设备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增加了职工收入。在单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9年开始运作ICU室多机相互式股份合作制。
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它使医院工作出现了生机和活力。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弊端,随着改革的深化配套,加强了制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弊端也随之得到了克服和抑制,其主导方面则是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缓解了社会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提高了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了医院自我维持的能力,以改革前的1983年完成各项指标的情况为参照系数,以后各年完成指标的情况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详见下表:
医院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表10—1
* 1983年,门诊人次为34610人次,住院人数为4420人,床位使用率为86.8%,床位周转次数为ll.9次,医疗有效率为80%,医院经营收入290万元。
* * 1984年,治愈率为62%,好转率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