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横向联系
第三章 发展横向联系
发展横向联系
1983年9月,新院址全面开诊以后,医疗科室由22个增加到33个,其中,临床科室由10个增加到l5个,医技科室由l2个增加到l8个,医疗科室设置基本达到了省级综合医院的要求。但是在技术条件方面,除少数专科外,多数还达不到省级医院水平。当时在垦区范围内,由于实行职工、家属劳保医疗的承包改革,病人上送量减少。医院处在王岗的具体环境,又面临省、市医疗市场的竞争。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医院在加强重点科系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同时,积极发展横向联系,试图拓宽谋生存求发展的道路。
1983年8月新成立的布病科,在主任回健人的主持下,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将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PI)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布病,获得显著疗效,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12月,外二科医师刘云洪,在哈医大一院赵彬副教授指导下,开展了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获得成功。
1984年9、10月份,放疗科成立,钴60治疗机投入使用,医院与省市肿瘤治疗系统建立联系,开始分流省、市肿瘤患者。
在取得最初一批成果之后,1985年2月,医院邀请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市防疫站、省医院、哈医大一院、哈医大二院、省肿瘤医院和省眼病防治所的领导同志,共商建立和发展横向联系事宜,并取得各有关单位的支持。肿瘤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脑外科等科系,都相继和省、市有关医院或科系建立起对口联系,从而获得技术上的扶持,或建立起转诊关系。同年5月,经总局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达成协议,在隶属关系、领导体制和财经管理权限“三不变”的前提下,总院成为该校第一教学医院。总院接收该校部分学生的临床实习,该校及其附属医院承担对总院的技术指导,并接收技术骨干进修。双方还协议,以总院为基地,联合开办医学专修科,为垦区培养大专层次的医学人才。
9月,与双城县人民医院,稍后又同宾县和依兰县人民医院建立联合协作关系。仅双城县在当年第四季度,就介绍了就诊病人2000人次,住院300人。l986年10月,进一步与松花江地区行署卫生局、签订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协议书。1988年,还与巴彦县人民医院建立横向联系。l989年下半年起在已经向全社会开放的情况下,积极同道外、香坊、南岗、道里区卫生局、区人民医院联系,建立协作关系,先后同这些区就肿瘤和其它疾病治疗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接收上述单位输送的疑难重症病人。1992年与四区公费医疗办建立医疗联合体,负责接收四区肿瘤、肝炎住院患者。为进一步扩大横向联合,拓宽医疗市场,相继又和轴承厂、小岭水泥厂、阿城洗涤剂厂、依兰镇医院、大庆林源化工厂医院,1996年又与北安、九三、嫩江管理局以及部分农场医院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和医疗保险合作关系。
1990年3月,同上海仁济医院签署了双方建立友好医院的协作意向书,之后曾互有往来。1990年5月与哈尔滨铁路局卫生学校签定去该校联合开办口腔门诊的合同,学校提供房舍与设备,总院派技术专业人员出诊,合作二年后因多种原因,终止合同。合办期间医院为学校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声誉,自己也收到了相应的效益。
1993年10月25日,经市卫生局批准与南岗区所属4家医院开办“联合制剂室”。同年,还与省卫生防疫站病毒所联办肝阴性血采血站,发展乙肝阴性血源队伍,当年创收8万余元。
1994年11月8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双城81037部队协议联合办门诊,挂牌“驻81037部队卫生队专家门诊部”,在该部正式开业。协议:医院派驻技术和财会人员17名,并携带部分医疗设备;部队提供门诊、病房场地和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双方6:4分成,期限三年。从l994年11月到1998年6月25日,按协议要求,医院先后派去三批医疗专业人员,第一批由李铭主任医师带队,工作至1996年1月。第二批由宋志忠主任医师带队,工作至l996年11月,第三批由吴志民主任医师带队,工作至1998年1月。由于合同到期以及医院人员分流困难和经济效益欠佳,终止合同,全部人员撤回医院。
三年多以来,与子弟兵协手开办门诊医疗事业,为部队医疗服务、培养人才、扩大声誉,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派去的工作人员,发扬北大荒人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服务,在部队和双城病人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发展横向联系,使医院医务人员开阔了视野,加强了信息交流,提高了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也扩大了服务范围和病人来源,从而也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