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武装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武装



  一、日伪武装  l、饭冢联队 日本关东军广赖师团(10师团)63联队,队长朝吾饭冢大佐,联队兵员360人,马步混合,主要装备是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山炮等武器。是日本关东军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9日侵占宝清的主力部队。是年3月初旬撤离宝清开往佳木斯、依兰等地。
  2、小滨支队 日本关东军10师团江防支队,队长小滨士善少佐,200多人,为配合日军63联队攻占宝清,防止丁超部越界或进入挠力沟烟区同烟民合在一起,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初旬从驻地富锦出发,乘坐汽车和马爬犁东南行,进入宝清东部义顺号、蛤蟆通、索伦岗地区,堵截丁超部队。1月中旬完成任务后返回驻地富锦。
  3、大谷骑兵支队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春,日军关东军守备队大谷骑兵支队为维持日伪治安进驻宝清街东门里路南(今胜利小学址),骑兵百余名,44马枪、轻、重机枪、山炮、迫击炮等武装。伪满康德5年(1938年)秋调走。
  4、麻昌部队 日军陆军混成旅,1938年春至1940年秋期间驻扎在宝清县城西郊,三个团,总员2 000多人,是日军驻宝清人数最多的时期,有步兵、骑兵、汽车队、坦克队。部队长麻昌(译音)少将。旅部在宝清县城西郊上岗路北拐弯处。
  5、393部队 伪满康德8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接麻昌部队驻宝清的日军守备队是393部队,一个混成旅,旅部在原麻昌部队司令部址。旅下三个团,有骑兵、汽车、坦克、炮兵等部队。人员总数约500名。从这年开始驻军人员逐年减少,变成留守性质的部队。
  6、松下部队 1944年春开始,日军在宝清驻军减少到不足200人,部队长松下大佐。1945年8月该部队减少至不足百人。8月11日夜,这个部队全员向勃利方向逃窜。
  7、日本宪兵队宝清分队 伪满康德4年(1937年)成立,代理队长前田(曹长),下设特高股,股长大山(军曹); 庶务股,股长房内(军曹)。特高股下设讯问战务、外勤等组,庶务下设文书、会计、人事组。
  8、日本开拓民团武装 宝清是日本侵略者向东北实行百移民计划的重点地区。其目的是充做对苏作战的日军兵站和据点,切断抗联和人民的联系,配合日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实属日本关东军的预备队。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月,日本侵略者开始没收宝清县民间土地,大体从完达山北麓西起杨荣围子,东至义顺号之间80%的可耕地完全收缴。从伪满康德8年(1941年)开始至1945年光复前,全县侵入的日人武装开拓团23个(其中集团移民团13个,义勇队移民团10个),报国农场6个,共计在籍人数6 749人,这种以在乡军人为主体的武装移民,却配备有轻机枪,三八步枪,手榴弹等武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东北的尖兵,对苏作战的辅助力量,使宝清人民陷于苦难的深渊。其武装民团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续表



  (本表由赵连泰、邓鹏译自(日)《满洲开拓史》)
  9、伪军陆军第30团 原为于琛澂部混成第23旅的一个团,“九·一八”后配合日军进攻下江各地。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冬和1933年1月两次进犯宝清,编制3个营,总员l 280人。杂牌步枪,有轻重机枪共4挺,迫击炮3门。驻于宝清街路东,伪满康德8年(1941年)调出宝清。伪满康德4年(1937年)上校团长李荃芳,中校团副于长升、田雨新,少校营长孙海亭、牛广钧。1939年上校团长姜学博、蒋兴玉,中校团副尤家林,少校营长张厚丰、林德坤。
  10、伪兴安军骑兵旅 伪满康德5年(1938年)2月初,伪兴安军骑兵旅由内蒙调来宝清,其目的为配合日军征剿抗联。全旅2 700人,骑兵,装备有日式44马枪、马刀、轻重机枪、山炮、追击炮等。旅长伪陆军少将曹罗巴托尔,旅部及警卫队驻宝清街北门里路东(现微电机厂);一团部驻宝清街里中央大街道东(驻徐马架子一个营、靠山村一个营);二团驻凉水泉子(另驻七星泡一个营);三团驻星河镇(一个营驻巨宝山,一个营驻双柳河、望山坡)。伪满康德5年(1938年)末调走。
  11、伪军35团二营 伪军35团团部驻富锦县兴隆镇,其中第一营驻于宝清县星河镇,营长刘生,编制3个连(机枪连、追击炮连、步兵连),满员时360人。伪满康德7年(1940年)9月,该营机枪连100多人起义反正,参加抗联二支队。
  12、伪陆军步兵第28团 原为吉林省警备旅,投敌初改称18团。28团伪满康德7年(1940年)曾参加过虎、饶、宝地区大“讨伐”。伪满康德8年(1941年)在30团之后调来宝清一个营,秋又从勃利调来一个营,另一营在佳木斯训练新兵。曾驻防虎林、密山、独木河、勃利等处,伪满康德9年全团调至宝清。团部先驻宝清街后迁至万金山。全团编制1 500人,历任团长有李云集、姜长清、刘国范。武器装备为:步枪三八大盖、“九·九”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6门。
  伪满后期28团属伪第十一军管区(驻密山),受伪军混成第22旅指挥。也受日本驻军393部队控制。1945年8月11日以后,这团驻宝清的两个连受日军之命在向勃利撤退中,被苏军空军击溃逃散。其余部分在由麻山向勃利撤退中反正,将日人副团长处死后投降苏军,于牡丹江被解散。
  13、伪满洲国军第十一军管区辎重三连 伪满康德7年(1940年)调驻于宝清街内,全连120余人,连长伪军少校张东书(满族)。全连配备4名教官,兵员多是新征的学生兵,受日本奴化教育欺骗较深。1945年8月9日苏军对日开战一始,该连受命从宝清向勃利撤退,行至北兴、桃山一带被苏军空军击溃。连长张东书收集残部70多人在返回宝清途中,于16日13时许于大泥鳅河被宝清撤来的日军警集体惨杀。
  14、伪宝清县警务局(科) 伪满初期县设警务局,局长郑郁文,配备两名日人警务指导官。伪满康德4年(1937年)以后增设卫生、特务等股;康德5年增设警务科监狱,设警务班与警备电话局;康德7年以后扩大特务股。从1943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警务科主要股都由日人直接掌管。设有保安、警务、警防、特务、督察、卫生等股,还有监狱、警守班、地方警察教习所等。共有警官15名,警士21名,长短枪40枝。
  15、警察分局、警察署 日伪初期(1933~1936年)按全县7个行政区设7个警察局分局。第一局设于宝清街,局长吴军;第二分局设望山坡,局长刘西山;第三分局设夹信子,局长喻殿昌;第四局设青山堡,局长崔凤山;第五分局设星河镇,局长郝文彬;第六分局设七星泡,局长徐学实;第七分局设凉水泉子,局长商荫清。全县共有警官25名,警长、警士86名,步枪111枝,手枪25枝。1936年将警察分局改为区警察署。
  伪满康德5年(1938年)日伪归大屯以后,全县警察署、派出所、分驻所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武器装备:警察每人一枝“康八”步枪,警尉以上配备手枪;自卫团使用杂牌旧枪。
  16、警察警备队、森林警察队 伪满初期,设县警察警备大队部,大队长警佐乔松久,下设两个中队4个小队,共138名,杂牌步枪,一挺轻机枪,其中一、二、三小队99名驻县城内,四小队31名骑兵驻于徐马架子。中队长黄佐贤、喻殿昌,副队长李德兴。主要任务是配合日军“征讨”抗日武装,镇压人民的反抗。
  伪满康德9年(1942年)秋,增设森林警察队120人,队长温儒,分3小队,驻于杨荣围子,完达岭、宝密桥等地。
  17、伪自卫团 日伪当局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在全县实行保甲制,按当时的保、甲、牌情况组建保甲自卫团,受警察署指挥调用,是日伪军警的武装补充力量。伪自卫团情况如下表:



  伪满康德5年(1938年)归屯并村后,每一个警察分驻所和较大屯子均配有常备自卫团15至20人以上,全县常备伪自卫团人数增加到280人以上。
  另外在民间抽调强壮的壮丁组成“备补自卫团”,群众称之为“棒子队”、“洋炮队”,以供做补充兵员,平时还担负站岗、劳役,团丁总数为2 220余名。
  18、伪军宝清宪兵队团 伪满康德8年(1941年)10月1日,宝清成立满军宪兵派遣班,班长贺俊年(上尉),下直属班有特务6人、勤务1人、班员4人。伪满康德10年(1943年)9月1日,班长由日人秋叶四志夫(中尉)任,班用特务2人、勤杂1人、班员3人。康德11年(1944年)成立宝清满军宪兵分遣团,首任团长于沧舟。
  二、抗日武装   1、抗日自卫军 吉林抗日自卫军丁超28旅残部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5月17日依兰失守后,原东北护路军司令丁超率其旅部警卫部队百余人退到宝清,先驻县城南夹信子,后移驻县城内。这年6月,丁超旅所属孙武忱的一个团1 100余人,从勃利来到宝清,驻于小青山、宝清街和夹信子一带。此团原驻大罗勒密,因日军进攻时遭重创,重火器被迫放弃,只有1挺重机,5挺轻机,士兵使用的是杂牌步枪。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15日,丁超投降日本,其部下一部分遣散,一部分被日军收编为伪军。
  吉林抗日自卫军陈东山部 原李杜24旅96团团长陈东山及其所部1 000余人,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李杜越界以后仍留在东北继续抗日,同虎林起义的高玉山联合曾攻克饶河,然后移师义顺号时进行休整。这年的9月一度解放宝清18天。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初处境极端困难,被迫越界经苏进入新疆。
  抗日自卫军“三江” 原东北军江上军余部70余人,奋起抗日。1933年至1935年间与日军伪军多次战斗在宝清境内。1933年夏在四人班西山以准确炮火击败伪军一个营,乘胜追敌,占领宝清小西山,连续多时炮轰宝清城日伪军事目标,给日伪军震动最大。有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各1挺。
  抗日自卫军“天德”部 原东北军张作相部675团五营二连排长李铭顺率部抗日,伪满大同元年(1933年)春进入宝清县山区,因其字“田德”,故人称“天德队”。其队伍原纯为军人,后吸收些绿林弟兄参加,县内主要山林队皆来归服。1935年春于兰花顶子接受东北人民革命第三军四师改编为游击营,1936年编制为抗联三军四师32团,受命在宝清地区活动。团长李铭顺,副团长孙福。150人,杂牌步枪,步队马队混合。密营根据地——老秃顶子。
  2、抗日救国军 抗日救国军张锡侯部 伪满大同元的(1932年)5月桦川县长张锡侯率所部抗日失利后带百余人退来宝清,同宝清城乡的抗日救国群众运动相结合,集聚抗日力量,组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张锡侯任司令,宝清四区人包福田任副司令。以王应嘉、赵明武为代表的宝清县爱国师生纷纷投入救国军,王应嘉任军部宣传科长,赵明武任军部中校参谋。以毕振东为首的宝清街工人为救国军赶制3尊火炮。至本年8月,队伍发展到1 000余人,在向富锦进军途中又继续扩大500余人。口号是“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全军仅30%的人有枪,其余手持大刀、长矛和棍棒。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9月攻打富锦失利,受损失较大。后转战二龙山、团山子、义顺号等下江各地。伪康德元年(1934年)2月于绥滨北部越界经苏联进入大后方新疆。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张志超部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春,宝石河流域兴起了大刀会、红枪会,号称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武术旅。首领司令(又称法师)张志超,是山东义和团的后代,外号张大胡子。先在密山东八方起义,不久就以宝清为基地发展队伍。1932年至秋末,由宝清县向富锦县发展,队伍人数达500多人。并同集贤、花马屯一带的黄枪会、黑枪会联合,取得奇袭悦来镇和马洪显大桥伏击战的胜利。1933年8月,武术旅攻进宝清城,给敌重创,不幸张司令身负重伤被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很大,被迫撤出宝清城。部队后由汝有才领导坚持抗日,于1936年秋参加抗联三军四师,编为“老一旅”。部队有三分之一人员使用杂牌步枪,三分之二使用大刀、长矛。
  3、抗日山林队 宝清沦陷后,县内的一些绿林武装出于民族义愤也参加了抗日斗争。其主要武装有:
  王勇队 原桦川县自卫团长,桦川沦陷后率部下70余人抗日,游击于桦川、宝清、富锦一带,当时在宝清境内的抗敌斗争较活跃。
  三省队 伪满大同元年(1933年)至康德2年(1935年)3年间活动于宝清县境,不断出击日伪军。队伍30多人,杂牌步枪,马步混合。
  奎武队 队长邢奎武是宝清县三区梨树沟子北沟人。民国20年(1931年)起事拉起队伍入山,25人。活动于宝清西南部山区。伪满康德2年(1935)年参加抗日联军,编为抗联三军四师32团的一个连,杂牌步枪、马队。
  明山队 队长孙福,宝清县三区梨树沟子人,原为梨树沟子伪大排队自卫团队长,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夏起事当山林抗日队,20多人,后合于天德队。于康德2年(1935年)春接受改编参加抗日联军三军四师三十二团。杂牌步枪,马队。
  忠厚队 队长杨忠厚,宝清县四区一甲人,原为农民,后因婚事不遂心,一时气愤出走为匪。部下20多人,最多时40多人,杂牌步枪、马队。日军占领宝清后出于民族大义而率部抗日。归天德队领导,后改编为抗联三军四师三十二团的一个连,杨忠厚为连长。
  4、抗联第七军系列饶河反日游击队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秋,饶河中心县委于宝清小城子沟开办军政干部训练班,积极组建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日军占领宝清后,党领导东移至义顺号地区,继而进入饶河。这年春建起饶河反日游击队,李学福、朴振宇为正副队长,队员60人,均为朝鲜族。至7月队伍发展到200多人,编为饶河反日游击大队,活动于宝清县东部地区。队员使用步枪,三分之一有手枪。是宝清县出现的第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军队。
  救国军第一特务营 饶河游击大队根据“一·二六”指示精神与义顺号地区的高玉山、陈东山的救国军、自卫军联合,这年的6月下旬改编为救国军第一旅特务营,不久即恢复游击队。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5月满洲省委派党的干部张文偕任游击队长,加强统战工作,到义顺号地区开展抗日队伍的扩大与收编工作。1935年9月18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第四军四团。全团250余人。1936年改编为四军二师,下辖两个团,共500余人,活动于本县东部地区。
  抗联第七军第三师 伪满康德3年(1936年)11月15日四军二师成立抗联第七军,全军编为三个师。1937年末至1938年初,吉东省委整顿七军以后,七军三师骑兵300多远征宝清,联合五军三师共同开展游击战争。三师师长景乐亭,政治部主任金铁宇,参谋长阎敬山。1938年6月17日以后七军三师和五军三师继续在宝清东南部与宝清东北部联合行动。
  5、抗联第三军系列抗联三军四师 伪满康德2年(1935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四团120余人从勃利抵达宝清西部山区,团长郝贵林、政委金策。装备有杂牌步枪,有轻机两挺。收编了宝清的山林队和武术旅。开创了宝清西南山区的红色游击区。1936年春,四团改编为四师。
  抗联三军四师独立一旅 伪满康德3年(1936年)秋,原民众抗日救国军武术旅余部于锅盔山接受抗联三军四师改编为三军四师独立第一旅,又称老一旅(保持原编制),旅长汝有才,全旅80人,受三军四师领导,独立进行抗日斗争活动。
  三军四师三十二团 伪满康德2年(1935年)5月,原抗日自卫军天德部(包括奎武、明山、忠厚等山林队)110余人,于兰花顶子接受东北人民革命第三军(后改为抗联三军)收编为三军四师游击营。后改编为抗联三军四师三十二团,李铭顺任团长,于保合任政委。密营区位于宝清西南山区老秃顶子。游击活动于宝清南部、西部山区。1938年末撤出国境入苏。
  6、抗联第四军系列 四军军部、警卫连、第七团 伪满康德3年(1936年)6月,为开辟宝清抗日游击区,进而同抗联七军行动,联合三军四师一起进入宝清县境。首批到这里的有四军军部、警卫连和第七团,约120多骑兵。活动在宝清县北三区一带。领导人有军长李延平(军长李延禄赴关内另有工作)、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军部秘书彭施鲁。
  抗联四军一、二师 伪满康德3年(1936年)末,四军一、二师陆续抵达宝清县境西部山区大叶子沟基地,进出宝清、桦川、富锦等县,开展对日游击战争。1937年lo月开始,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部对四军进行整顿,调原五师副师长王光字为四军副军长。将四军合编成两个师。一师长张相武,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兼;二师长由五军二师长王毓峰担任,政治部主任曲成山。两师总员500多骑兵,这是四军的主力。1938年5月下旬,这两师部队在李延平、王光宇率领下,参加二路军西征。
  抗联四军富宝留守处 伪满康德5年(1938年)5月下旬,抗联四军主力西征时,于宝清县大叶子沟四军密营区设立四军富宝留守处,战士60多名,在主任彭施鲁领导下负责保卫后方密营,转移部队家属,护理伤病人员,为二路军总部采办给养。至1938年末,撤销留守处,人员并入第二路军总部,后均编入二支队。
  7、抗联第六军系列 汤原反日游击队第一中队 伪满康德2年(1935年)秋,汤原反日游击队第一中队支援安邦河区委建立武装同时,派出30人的小队,由裴敬天、徐光海等带领由王海屯(今集贤县永安乡合发村)出发进入宝清六、七区,组建群众抗日组织。
  东北革命第六军四团、二团 伪满康德3年(1936年)2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第六军,派出第二团、第四团进入宝清北三区。四团团长戴洪斌、政委马德山;二团团长王秀芝、政委关树勋。两个团共有200多骑兵,杂牌步枪、轻机枪5挺,基地为锅盔山区。
  抗联六军一师 伪满康德4年(1937年)2月,抗联六军第一师进入宝清县。师长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下辖三个团,一团长刘俊丰,二团长刘世杰,三团长卞凤祥,政委李云峰。六军同四军联合行动开辟宝清北三区。1938年4月一师主力北征萝北,9月主力参加西征而离开下江。
  六军一师师部留守部队 伪满康德5年(1938年)lO月一师主力西征后,师部及部分警卫部队坚持下江游击斗争。留守部队领导徐光海主任、陈绍斌代师长、白福厚团长以及被服厂、医院的同志和部分伤病员等共60多人。1940年春撤离宝清西征到松嫩平原,大部编入三支队第七大队。
  8、抗联第五军系列抗联五军二师 伪满康德4年(1937年)7月初,抗联五军二师在王光宇师长率领下从依东经桦川、富锦(今双鸭山地区)进入宝清。二师下属四、五两个团,全师400余人,马步混合,杂牌步枪,轻重机枪。此师来宝清主要任务是打通与四、七两军的联系,保护吉东省委代表周保中同志同两个军领导会面,发展下江地区的抗日斗争。王光宇调任四军副军长以后,由陶净非任二师师长。该师1938年5月奉命参加西征。
  抗联五军警卫旅三师 伪满康德4年(1937年)7月12日,伪牡丹江三道河子森警队150人在队长李文斌率领下起义参加抗联五军,编为警卫旅,任命李文斌为旅长,张镇华为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蒋继昌,副官王亚东。8月下旬开到宝清县西部兰棒山北麓密营区。11月初改编为五军三师,李文斌任师长,王效明任政治部主任,下编第八、第九两团;八团长费广兆,政委姜信一,九团长蒋继昌,政委姜信泰。1938年5月以后,三师奉命留守下江,牵制敌人,掩护西征。由季青任政治部主任,王效明调任二路军总部参谋处长。1939年9月12日李文斌师长牺牲以后,由张镇华继任三师师长。至1940年3月,40%的人已经牺牲,另20多人在团政委姜信泰率领下编入二路军总部警卫队。1940年4月编入第二支队。
  9、抗联八、九、十一军 土龙山民众救国军(抗联八军前身)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3月,日伪当局收缴土龙山一带民间枪枝和地照激起民变,以依兰县五保自卫团总谢文东为首组成了“民众救国军”。6月下旬,谢带近千名队伍抵宝清县青龙山、梨树沟、四人班、双柳河等地,后经义顺号进入虎林炮手营地区。因联系苏联援助无结果,是年8月回到土龙山,这时队伍减到300多人。在党和抗联的支援下,部队得以保存和发展,于1936年9月改编为抗联八军。
  抗联九军军部及二团 伪满康德3年(1937年)9月,抗联九军军部及二团在王克仁主任率领下从依兰转移到宝清县,加上洪喜波带领的二连共有120名骑兵,在县境内随二路军总路活动。余部后来编入抗联二路军二支队。
  抗联独立师 伪满康德3年(1936年)5月,原抗日山林队明山部改编为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富振生,指导部主任金正国。下设3个旅,第一旅长张建国,第二旅长胡文权,第三旅长姜宝林。以县境西北的七星砬立子群为基地,建有密营区、兵工厂、被服厂、抗联军事学校等。全师有骑兵600多。进入1937年以来,经常以旅为单位活动于宝清西北三区。
  10、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部所属部队 伪满康德4年(1937年)10月,在下江、道北、道南3个特委基础上成立中共吉东省委。同时,吉东省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任命周保中为总指挥。11月初旬,周保中及二路军总部在精悍卫队护送下来到宝清兰棒山北麓三岔河地区五军二师和警卫旅前方指挥所。在这里完成整顿四、五、七军的历史任务,指挥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39年4月,吉东省委秘书处由依东移来宝清三岔河五军三师密营区。
  联军下江教导队 是抗联第二路军的军事干部学校。伪满康德4年(1937年)10月下旬开办,名称为“联军下江教导队”,训练团级以下干部,四、五、六、七、九各军均派送了学员。截止1938年3月中旬,共训练出校400多名干部。由季青任联军教导队教务主任,李志雄任教员(大学生,季青爱人)。
  抗联二路军第二支队 伪满康德7年(1940年)3月28日,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召开七军党委扩大会议,根据收缩编制,保存实力的原则,决定将七军、五军在下江的部队统编为东北抗联第二支队,王汝起任大队长,王效明任政治委员。王汝起牺牲后由王效明任支队长,刘雁来为第一大队长,隋长清为第二大队长。战斗于宝清县东北部及饶河、同江各县,多次打击敌人。这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为保存力量长期抗战,二支队主力转移至苏联境内整训。同时,不断派回小部队开展游击活动,破坏交通,搜集情报,进行抗日宣传,坚持斗争至抗战最后胜利。  三、苏联红军  苏联红军第五步兵军 1945年8月8日,苏联远东军独立第五步兵军,下辖35步兵师,由陆军少将华西列维奇指挥;39步兵师陆军上校杰普里科夫指挥;另有一个坦克旅,在东北抗日联军配合下,于8月14日晨攻占宝清镇,经青龙山、北兴向勃利方向前进。总兵员约l 500名。步兵均使用转盘枪,有各种炮、飞机、坦克相配合。
  红军宝清卫戍司令部 攻占宝清城的红军组成约百名的卫戍部队驻防宝清县城县署院内。原东北抗联独立第八八旅的代表杨凤鸣任红军宝清卫戍司令部副司令。苏联红军于1946年4月末撤防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