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奇闻辑录
第八章 奇闻轶事
第一节 奇闻辑录
“下河沿”处建小街 “汪水笸箩”里修大屯
宝清县七星河乡政府所在地七星河村最早的名子叫“下河沿”。原来,清末民初开荒占草时凡来宝清的人,多取道富锦南来,一路涉水,只有到达了宝清县境七星河村才能穿鞋涉水,叫“下河沿”。时间长了,“下河沿”也便成了这里的地名。那时,宝清县的平原地区大都是沼泽地。因为“下河沿”是宝清对外门户,是通往富锦的交通要地,所以人口聚居日增,不久街面就繁荣起来,在民国时就有挂幌的店铺20多家,成为宝清县除县城以外的最大街镇。时间长了,在人们的口中也就自然把“下河沿”改称“小街”了。
十八里乡红新村,原名称为“汪水笸箩”。这个地名形象地标明了那时宝清县平原地区的地表状貌:一片草原中“汪”着一片白花花的水。当时,‘县内山地森林茂密,平原水草丰盛,大地完全被绿色的植被保护着,地表水位也高,平日一出门就趟水的事那是通常的现象。
俗语说“多年的老道冲成河”。随着大地的开垦,植被的破坏,流水的冲刷,表土的流失,地表出现了道道深沟,随着水位的下降,大地“汪”水的现象变化了,由沼泽地变成了旱田。昔日的“汪水笸箩”里修建住有千户的大村子,改原名汪水笸箩为“望山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时兴“红”字,才改名红新村。
空中行人 棒打獐狍
“空中行人,棒打獐狍。”是开荒占草时期宝清冬季的自然景色之一。那时的冬天雪量大,雪后就是“烟炮”天气,凛冽的北风,刮起漫天的飞雪,旋转升腾,一刮就是三天三夜,刮得到处出现雪山雪岭。雪后,人们穿着靰鞡,穿上踏雪板,有的套上狗爬犁在雪岭上通过,那真是“空中行人”了。
民国7年雪大,正赶上过旧历年宝清闹“小白龙”匪患,到处抓人压马,人们无处躲藏,多亏烟炮雪造成的雪山雪岭,淹没了农家的院舍,掩护了不少农家的马匹没有被发现。那时,宝清县第七区一甲有个小门刘家,“小白龙”队从他家马圈顶上的雪岭上通过,马在雪岭下的马棚中吃草休息,连马的叫声都没有听到。此事一直被传为奇闻。
“雪落高山,霜打洼地。”平原雪大,山里雪更大。雪后,成群结队的獐狍都要自动下山来,这已成为规律。那平时跳跃如飞的獐狍一跋涉到雪岭中,就步步难行了。陷在雪中的獐狍活活当了人们的俘虏。空手抓獐狍也是平常事,何况“棒打獐狍”呢?
野鸡飞到饭锅里
“野鸡飞到饭锅里”,这不是夸张。
从前,宝清的冬季雪大,那时山鸡也多。大雪封地之后,大量的山鸡都集聚到农田和农舍附近寻食。成群的山鸡,花花绿绿,每当清晨日出之后,或夕阳西下之时,正是山鸡成群出动的时候。如果这时空中出现一只山鹰在这里一盘旋,山鸡立时惊慌,见空就钻。这时,人们便可以房前户后、柴草垛缝、树丛中、雪洞里,都可以伸手抓出山鸡来。如果锅台搭在外边,山鸡钻进灶炕中,那就本来不算稀奇事了。
伪满后期,这里的山鸡开始大量减少。那时民间出现一种叫做“下药豆”的捕杀方法,即把豆粒钻一小孔,将砒霜投入孔中,封好之后,撤于田野明显之处,诱杀山鸡很多。70年代以后,宝清人口猛增,荒原大面积开发,对山鸡大量捕杀,以至到了80年代山鸡成为稀奇物了。
鸿雁不识旧家乡
宝清县北6乡属三江平原南缘,在旧时的地图上都是用浅蓝色线条标志着的沼泽地区,被称为是鸿雁的故乡。位于宝清县东北部闻名的雁窝岛,更是鸿雁的乐园。从前,每天春天,鸿雁从遥远的南方队队飞回这里栖息、产蛋、生殖,秋天再飞回南方。那时,宝清北6个乡的居民每到春天,都愿意到草原中去拣大雁蛋,一时吃不了,、用盐腌起来,留作常年待客的佳肴。
50年代初期,在这里栖息的大雁还很多。那时,每到深秋当雁群结队南飞的时候,北乡的农民都要起大早到地里看护庄稼,不然的话,那铺天盖地般的雁群一过只要打打尖,用不了半个钟头,割倒的高梁和谷子就不需要再费事脱粒了。
到了60年代,雁群减少了。70年代以后,减少的雁队寥寥从高空急急飞过。人们说:“沧海变桑田,草原大改变,大雁也认不得旧家乡了!”因为,50年代末期开始,在三江平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群,沼泽地区面貌已经改革。“鸿雁不识旧家乡”也当然不足为奇了。
王帮山只身打猛虎
1969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凉水泉子乡东太村农民王帮山起早进山里打榛柴。当他走到太平路板庙子沟时,天色微亮,王发现在他前边的道上卧着一个野物。是什么东西呢?老王想着握紧割柴刀走上前去。一细看,原来是一只斑斓吊睛的猛虎。这位从小在山东老家听惯了武松打虎的壮汉子,还真稳住了神,他一边目不转睛地盯住虎,一边向后倒退,紧握柴刀,准备战斗。这时,只听猛虎一声吼叫,震山震地,只一蹲,就腾空而起捕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王帮山双手握刀向虎面迎击,冷丁之间,两眼冒花,天地转,老王被虎捕成仰面朝天,右臂被老虎咬住不放。王猛力伸出左手,猛劲掐住老虎的喉龙也死死不放。可这一掐,老虎却慢慢松了口,再坚持抓下去,虎身也慢慢地瘫软了。于是王帮山抽出右手,轮起砍柴刀猛砍虎头虎眼。过了一些时候,老虎连动也不动了,王帮山才从虎身下拱出来。在国营五九七农场拉柴车的协助下,把这600多斤重的老虎献给了国家。政府谅解王帮山出于自卫的需要,对其打死珍贵动物未追究责任。县国营医药公司奖给王帮山人民币800元。
以豆饼作燃料的怪事
民国和伪满前期(1935年以前),宝清城乡有一宗怪事,就是那时的油坊里曾用豆饼作燃料,只见人们把豆饼拉成块投入火炉中、灶坑里。燃烧起来呜呜直响,烧掉了大量的豆饼。那时宝清大地几乎遍地都是烧柴,官、商、铺、店买木柈烧,连带结子的都没有人要。可为什么要烧豆饼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豆饼价格低于木柈价格,烧豆饼更合算。
宝清盛产豆麦。可那时出产的东西运不出去。宝清对外只有通富锦的一条沼泽路,只有到了冬季冰封之后才能行车,到富锦240里走3天2宿才能到。从哈尔滨来的老客见粮车到,一压价,甘脆没有法,店蹲不起,就得贱卖,一车黄豆换两包“洋火”,成了明码牌价。有的拉粮车蹲了3天店,卖了粮也不够付店钱,没有法,只好把粮食推了,半夜里偷偷摸摸套上车逃之大吉,一年白挨累,啥也没得到。所以,宝清农民收些粮豆只好送到当地油坊去,不然放在家里也只好霉烂。
那时,烧柴贱,豆饼更不值钱。一块豆饼(30斤)二吊六,木柈一丈100吊(1 500斤),一块豆饼换39斤柴,所以烧豆饼并不心疼。
灾害年头吃白面
宝清每遇灾年,粮食歉收,然而家家户户却吃白面,外来者初到这里都感到奇怪。
原来,宝清县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是低温冷害。据历史记录1957年至1981年25年间,有13次歉收年,其中有8年是低温冷害,占歉年总数的61.5 %。而低温冷害往往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这8年灾年中6月份的降雨量都高达75mm以上。8、9月低温,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0日之前,造成大田严重减产。
小麦、大豆和玉米是宝清的主要农作物,占粮豆总播种面积的75.1%,然而,这三种作物对于低温冷害的反映却不相同,历史资料证明,低温冷害使大豆、玉米、高粱大幅度减产,而小麦却反而增产,9个低温冷害年有7年是小麦增产丰收年。
宝清居民一向以玉米为主食,辅以高粱,因冷害受灾后,只好有啥吃啥,家家户户吃白面是自然的了。
梅花鹿大逛市场
1984年1月30日上午,一头梅花鹿走进宝清县双柳河镇五九七国营农场市场,只见它东瞧瞧,西望望,显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人们好奇地围观,有人欲摸它那柔软光滑的毛,但手还没有触到,它却突然向前小跑几步躲开了。有人看见,半月前这头鹿就曾漫步在场部的大街上,尽情游览,还险些跟在人的后面溜进商店,只因当时慢了点,被门夹住脖子才未能如愿。
原来,这里距此7里地之外鹿场经人工驯服的梅花公鹿,其性格已很温顺,不怕人和车辆。自古以来,梅花鹿逛市场有谁听说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