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饶河镇

第一节 饶河镇



                   第一节 饶河镇
  饶河镇
  本县县治所在地,为乌苏里江沿我国边界第一大镇。建县前为一不足十户之小渔村,名为“团山子”。因此地濒临江边,乃往来于富锦、依兰、哈尔滨及南去虎林、密山船只之停泊码头,又当西进那丹哈达拉岭山区,东去毕歆、锡赫特山区之要冲,通行便利,故商业发达,遂成重要市镇。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一任县长姜永昌,将县城由挠力口子(今东安镇)迁至此地,改团山子为饶河,此处乃成为本县政治经济交通及文化中心。伪康德五年(1938年)前,市面繁荣,全县商店、饭馆及各种服务行业达 160余家,戏院、妓院、赌场无所不有,俗有小哈尔滨之称。来自那丹哈达拉岭林区采运之红松原木及山区生产之鸦片、毛皮、蜂蜜、药材等特产,以及乌苏里江所产之大吗哈鱼(鲑)等,皆以此为集散地。解放前,全镇常住人口最多达到8 500余人,流动人口常在2 500~3 000人之数。民国初年,此地与俄国(后来之苏联)尚有小额出口贸易,对俄输出为布匹、酒、生皮等,自俄国进口为盐、皮衣、汽油、枪支等。两方居民公开与半公开互为往来。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苏联武装大举进攻东北边境,贸易遂告中止。民国二十年始恢复正常,不久,“九一八”事变,再次终断。
  解放前,城内建筑多为俄罗斯式二层木刻楞楼房,少为青砖二层楼建筑,日本入侵后始有红砖瓦结构之单层住屋或二层楼房出现,少数为草泥挂拉或木板夹锯屑房屋,鳞次栉比,市容整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之次日(8月9日)城内房屋三分之二以上被炮火焚毁。解放后所盖房屋,多为草泥结构,七十年代以近,砖瓦房渐次增多,并开始营建楼房。
  老城区南北只有1.2公里,东西O.6公里,北宽而南狭,呈不规则菱形。北西南三面有土城围绕,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饶河地方保卫团,为抵御虎林县高玉山率领之救国军攻占而临时动刚民工修筑之环城土筏城墙。 北、西、西南立三座城门, 北门为中央犬街之北出口,名“德胜门”,西门为通江街之西出口,名“和平门”,西门造型与北门相同,一共二层,上有城门楼。西南门,为自城街西出口,名为“迎春门”,门址在今乡镇企业局门前,为单层门,无门楼,城墙外修有宽十米、深四米城壕。日本占领后,曾多次修补。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降,南部小南山一段,被民众毁成农田。其后,1965年,城内扩建职工宿舍,西部城堡相继平毁,唯北部1950年已改为防洪护城土堰,至今犹在。城门原有第十五任县长张祥廉(1936年~1939年)所题门匾,东北光复后三座城门全部拆毁,门亦散失无踪。
  1964年恢复饶河县建制后,城建面积逐年扩大,至 1985年,新城所占面积,东西宽达2.5公里,南北长2.4公里,城镇面积六平方公里,目前城区仍在扩大中。
  本县自设县治以来,县城一直为边防军事重地,东北军阀统治时期,伪满以迄于今,均有军队驻守。
  现城内,除驻有中共饶河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公安局,法院等党政机关外,尚有工交、财贸、电业等各事企业单位 100余处。城内有中学三所、小学三所、技工学校一所。工业有印刷厂、机械厂、汽车修配厂、王浆厂、制酒厂、胶合板厂、粮油加工厂、造船厂、发电厂等几十处工厂,均设置于此,为全县工商业中心,且为航运及水运中心。由本镇至富锦、佳木斯,明水期有定期客船、货船通航,为本县物资重点集散地。由本城西至宝清、福利,南至东方红有班车通,新形成之县内公路网,皆辐辏于此。饶河镇,成为县内交通枢纽。全镇人口共计15 200余(1980年数,下同),占全县总人口的14.1%。
  饶河村:即饶河镇内农业人口所组成。共有户数380户,人口1 747人,耕地15 000亩。原为城内之个体户,1956年高级合作化混一,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划为一个生产大队。
  朝阳:县城北6.5公里。当东经133°58′,北纬46°61′。因原小北沟村缺水吃,1975年迁移现址。共有户45,人口220,耕地3 300亩。
  三义:距县城西北7.5公里,北临大带河。当东经133°55′,北纬46°50′。伪康德五年(1938年)建,取“桃园三结义”之意得名,为汉鲜混居。伪康德十一年,辟为日本开拓团驻地,将居民分迁至山里、里七里沁、石场等地。东北光复后恢复原村。现有户数 70,人口320,耕地5 000亩。水利资源丰富,有水渠三条,共可灌溉4 000亩。东至县城有乡路可通,西至关门乡路失修。
  岭南:位于三义南二公里之沟壑南岸,当东经133°56′,北纬 46°49′。又名新屯。伪康德五年(1938年)由散居于大带河两岸居民聚居而成,最多时达20户。1964年因此处人少,乃与三义村内之朝鲜队合并,仍命名为岭南大队,撤销该村址,共有户数60,人口305,耕地3 500余亩。现与三义同居一地。
  元山:位于饶河镇西北9.5公里。当东经133°54′,北纬46°50′。1974年县农机科与电业科合办之青年农场场址,因临近浑圆小山而得名。除青年外并吸收一批自流人员。共有户数35,人口165,耕地面积2 000亩。交通当饶河通关门嘴子乡路中间,冬季畅通,春夏维艰,隶属农机局。
  昌盛:位于大鼎子山南,万福砬子东南。当东经133°50′,北纬 46°52′。1974年由集贤县升昌公社永胜大队迁来20户,原在石头卧子山北建点名昌盛,因耕地狭小,1978年转迁至此。共有户数30,人口170人,耕地1 700亩,当饶——关(门)乡路中间,因年久失修,往来维艰。
  石宝:位于石头卧子山东南故名,当大带河之阳。县城西北12公里。当东经 133°53′,北纬46°49′。1976年饶河镇公社建社办林场于此。育苗圃2亩,造林100亩,经营人工种植木耳。1978年改为社办良种场,以农为主,兼林、牧、副。共有户数17,人口 90人,耕地1 200亩。东去三义有便道可通。
  带阳:位于县城北3公里。因地处高阜向阳,且濒临大带河故名。东经133°59′,北纬46°48′。1978年建,为饶河镇办砖厂。共有户数20,工人90,人口300人,年生产红砖800万块。
  团结水库:位于县城西北 4公里,当三义大岗之东缘起处,俗称三义下坎,为掌管水库之水利队所在地,1976年饶河镇抽各队民工合力修筑,故取名团结。1980年竣工。该水库西引西南岔之水入岭南大沟,总库容70万立方米,水面400亩,坝高8米,长356米,汇水面积 23平方公里。水库管理人员20人,房舍3栋。
  小北沟:位于蔓葛莫山东南坡,县城西北9公里,当东经133°57′,北纬46°52′。伪康德五年(1938年)集大鼎子东坡,蔓葛莫山前后之散居民户于此建成小北沟村,共有户数60户。伪康德十一年,将村内之大部迁至大佳河。光复后,又逐渐恢复成村。1975年南迁 2.5公里。该村址仍留有5户,20余人,南有便道1.5公里,通饶佳公路(东线)。
  王家店:位于县城北4公里,乌苏里江西岸。当东经134°1′,北纬 46°50′。原在毕歆(金)河口下一公里西岸我侧,有王姓人在此开设旅店故名。现址原名牟家河口,本世纪二十年代有散居民户于此江边。伪康德五年(1938年)后,遂成无人之区。1959年八五九农场于此建木材厂及造船厂,1962年后撤销,1974年房舍与场地移交县建设部门改为县直青年点,并吸收一部分老农骨干。现有户数45户,人口150人,耕地3 000亩。西有便道至大带河桥与饶佳路连通。
  北大桥:位于大带河口之高阜地,1974年修建水泥拱桥工程同时,水产科修筑养鱼池,竣工后,为县水产科安置下乡青年场所,捕鱼养貂。共有青年30多人,直属饶河渔场。
  大楞:满语。位于大通河正西,原大楞泡西侧。 清代及民初,有散居民户, 伪康德五年(1938年)后,住民尽被驱除,成为临时性捕鱼和耕种地址。有简易草舍。1956年,高级合作化后,一直为饶河大队之远耕点。1974年以来盖有永久性房舍,并推土筑坝围大楞泡为人工养鱼水库,除农忙期外,平时只有3位鳏夫居于此看守房舍。
  森川:位于朝阳村西2公里,又名朝阳沟。东经133°56′,北纬46°51′。1974年春为饶河大队20多自流人员组成之开荒点,同年 8月县林业科系统收为知识青年生产点,因时当八月,且以林为主遂名八一林场。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该地背环丛林,中间洼平,有川南通,改名森川,有户数63户,人口330人,经营林地105 000亩,耕地1 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