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语音,方言,土语及外来语 第五节 语音,方言,土语及外来语
本县汉语语音,属北方官话黑龙江东部语区,其语音基本来路为河北、辽西基音,混杂山东胶东、辽南、辽东谐音。故语言基调与北方标准普通语音相近,而口齿则混浊不清。且此地住民来路複杂,兼蓄多种方言土语。尤其三十年代以前,乌苏里江国境线尚未封禁,两岸居民随意来去(虽有所管制,并不禁严),本地汉民,大多经远东来此,俄罗斯欧洲血统居民,亦相随来此定居(见前),因本地语言吸收并混杂几多俄语,相续又混有日本语、朝鲜语及瓦尔喀语(伊彻满语),兹特分别列叙如下。
一、语 音
本县四十年代前,除山东、河北外来移民持原籍口音外,学校教师则多持辽西、哈尔滨及双城、吉林一带口音,因学龄儿童虽籍贯不同,语言带有原籍基音,而其读字发音,尚切合正统。即是出身关内之塾师,因其文字素质高,晓读字与口语之差别,所教学生虽音调略有不同,而读音纯正,口齿亦较清晰。民国三十七年(1948)土改后,1951年以降,因教育之普及,外来教员日渐增多,其中来自虎林、密山、富锦、宝清等地者,原籍多为辽宁、丹东、凤城、海城一带,所操辽东口音,本地毕业入师伍者,亦因文学素质不高,文字读音不准。使初学蒙童,以其口音为正宗,且以其读字发音为范例,近三十年间,俾本地出生之青少年一代,形成特有之语音。
其一特征为“支翅师”(zhī chī shī)三音与资此思(z、c、s)三音含混,无“日” (r)音,一律读成“依”(yī),尤其读不出“支翅师”三原音,一律读成“资此思 (z、c、s)。因此具体字音,将纸、指、至、之、枝、只……等字全部都读成资、自、子……(zī zì zǐ),而将匙、尺、吃、赤、池、迟……等全部读成慈、此、刺、次……(cí cǐ cì),将师、尸、是、虱、柿、时……等,读成斯、四、死、撕……(sī sì sǐ sī),故语音组词发音,将纸张念成 “子脏”(zǐ zāng),将“指使一读成“自死”(zǐ sǐ),吃饭说成此饭 (cī fàn),“痴子”读成 “慈子”(cí zǐ),迟到说成“此到” (cí dào),师长说成“司葬”,是不是说成“四不四”(sì),喝水(shuǐ)说成“喝随”(suǐ),办事说成“办四”(sì),职工念成“子工”,昌读成 “仓”(cāng),肉读成“右”,若读成 “月”,饶读成 “尧”。诸如此类,为本地青少一代语音之大弊。此种平舌语音之形成,除受辽南辽东方音影响外,加以山东烟台、牟平、蓬莱、黄县等地之居民来此为多,亦受一定之影响。其三,本世纪七十年代浙江、杭州等地支边青年,在此充师教者也不算少,“支翅师”三音亦多读为“资此思”,综上为县内语音形成之本源。
其特征二为“支翅师”原音与“资此思”三音相混淆,发音颠倒。其主因,乃受辽宁、海城、锦州一带口音之影响。 本县四十至六十年代上述地区迁入之民尤多 (见本卷第一章)故将“四”读成“是(shì)”把“子”读成纸(zhǐ),如将“四个”读成“是个”,将“儿子”读做“几只”。将三读成山(shān),哉读成窄(zhǎi),送读成“师翁(shuèng)”,鱼刺读成“鱼翅(yú chì)”,“错”读成“戳”,“组”读成“竹”,“耐”念成“爱”,如“东安”(南),热爱(耐),忍爱(耐),另如:将铁丝说成“铁师”,错误念成“戳误”,小组念成“小竹”。
另将“e、en”等音节前加“n”音。如“鹅”(é)读作né;“饿”(è)读作nè;“恶心”之恶(ě)读作ně。另将“恩情”之恩(ēn),读作nēn;“摁倒”之摁,读作 nèn。又“呕吐”之呕(ǒu)读作nǒu;“沤麻”之沤 (òu),读作nòu。综上述所列之(ao、an、ang、ai、e、en、ou等音,皆零声母开口呼韵母,前均加声母“n”,乃本县域方言语音一大特点。
其特征三,本地语言发音粗犷率直,无余音、尾音或颤音。
其特异者四,为本地山东胶东籍居民及其后裔,语言中保持有“鸡其希”三古辅音,其发声正与日语“キキヒ”同音 (今北方普通话全读成“集七西”)因此小鸡不念 “小即”(鸡)而念“小ギ”(鸡),“其他”不读“七他”而读 “キ他”,“积极”不读 “集集”而念“积ギ”,明显之卷舌舌根音,而并非平舌舌尖音。与我国古代读音一致。鸡基吉机纪计朞继极,一律发日语“ギ”之音,而不发“ジ”音,与积集济迥异,其、起、奇、骑、启,一律发日语“キ”音,而不发“七”(チ)音,与七、齐、砌、妻、戚迥异;希喜戏,一律发日语“ヒ”音,而不发“シ”音,与西、席、洗、细有别。未形成完整统一之方音体系。概言之,本地语言及语音较为复杂,乃正误之相间混。古代字音与现代字音间混使用,欲求纯正而总一,需一定之历史过程,绝非一蹴而可就也。
二、方言词
盖本地居民来路之不同,习用之方言有其同异或相并用。兹据普查所知,简要列述如下:
本地人长期以来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妈”或“妈妈”。1945年前少数官吏子女称父亲为“爸爸”。1949年以降,率称父亲为爸爸,无论城镇或农村,“爹”字之应用将成过去。少数称母亲为“娘”,其来历为山东掖县、平度、胶县及河北保定河间仓县等地移住本县沿习之称呼。称祖母为“奶奶”,少数山东文登蓬来人称“婆”或“婆婆”,与上海及江西吻合。然沿传未久,大都入乡随俗。看不清楚叫看不“村”(清)亮。此语音系山东胶县平度一带口语之袭用。做什么叫“干吗”“干啥”,干啥或做么。去田间劳作,叫“上地”又叫“下地”,上地为山东籍语,“下地”为东北辽宁吉林语。叫醋常谓“忌讳”,乃沿袭旧时商民之习惯。酱油曰“青酱”。呼稻米为“粳米”,解放后已普称“大米”。大豆叫“黄豆”。称黍子为糜子。玉米为苞米。马铃薯为土豆。甘蓝为大头菜。瓠为西葫芦。甜菜为人头菜。呼甜瓜为“香瓜”。叫太阳为日(yì)头。昨天为夜来(胶东)或 “夜个”(吉、黑)。扁担叫担杖(山东文登口音)。烟囱日“扶台”(山东胶东音)。农民叫“能民”(东北语音)。炊事用帚曰炊帚(山东文登北京语),本地多叫刷帚。上学或学习,伪满前多唤做“上校”(学)或“校 (xiāo)习”,解放后逐渐改读学(xué)音。“面条”或曰 “面汤”。打离婚俗称“打八刀”,盖取合八刀为“分”之义。称“反正”或“总之”谓“左流”,如“左流已经去晚了,不如算了”。五味子藤叫山花椒,泛指柳树为“柳毛子”。称混血儿为“加骨拜”。称龙牙楤木嫩芽为刺老芽,称刺五加为“老虎獠子”,盖獠子指雄性生殖器。叫水蒿嫩芽为“柳蒿芽”,称罂粟(鸦片)谓大烟或烟土。称卖为 “粜”,例如某某把车马粜了。称口吃人谓“结巴”或 “磕巴”。叫取谓“囚”(qiǔ)。请客或叫 “请”(客qiě)。指黄谓 “元”,如元皮、元表、元豆,盖取旧时商家避讳“黄”字而沿传至今。称头谓脑袋,叫臀为屁股,少有叫“腚”者(山东籍)。木桦量制称流。一流为高三尺,袢长1.5尺,垛长1.2丈,饲草一人高小垛重 150市斤为一“格平”。叫纫棉衣、棉被(胶东)为“行棉衣,行棉被”(东北)。
三、土 语
方言与土语,似无大别。盖方言,为一方之通用言语,其域犹广,而土语唯本地之用语,其用也狭。本此含义,另将本地土语,略志于下:
小嘎——指小孩而言,老疙瘩指排行最小者之称,老娲指拜把弟兄最小者言之,如李老娲张老娲之类。叫沼泽地为漂筏甸子或“红眼哈塘”,称山谷或沟谷为之沟塘子,称藤条盘缠之灌木丛谓之“闹虾塘”。卖苦力谓“吃劳金”,解放前泛指农民与苦力为“老薄待”。叫蛇为“长虫”或“钱串子”(挖参人行话)。指
螂谓“屎壳郎”,蟾蜍叫“疥巴子”或“癞蛤蟆”。叫蝌蚪谓“蛤蟆骨冬”或 “格格当”(胶东语)。称二人用伐木铁锯谓 “快马子”。叫蚂蚁为“蚂吉祥子”或“贼阴子”(皎东语)。叫苦
”为“菇
””。叫鸭跖草为“蓝花菜”。叫山野豌豆为落 (读劳)豆秧。叫箭叶蓼为“拉狗蛋”。叫繁缕谓 “高丽香菜”。叫牛繁缕或沟繁缕为“鸭子嘴”。叫南沙参或桔梗为“明芽菜”。叫木贼为“锉草”。叫笃斯越桔为“哈塘果”,盖因其产子哈塘——漂筏甸子而得名。叫草莓为“高丽果”。指山梅花为“王八骨头”。叫接骨木及荚蒾”为“马尿骚”。叫绣线菊为“空心柳”。壁虱谓臭虫。叫蜚蠊为“蟑螂”。叫蜥蜴为“马蛇子”。指陡峭嶙峋之峰巅为 “砬子”。指浑圆之峰岭为 “顶子”。溪涧壑,统称为“沟”或沟子”。草野统称为“甸子”。指兴安杜鹃谓“达紫香”。叫山坳谓“崴子”。叫小股贼为“小线”,匪贼叫“胡子”。人参叫“棒棰”,喜鹊又叫“鸦雀”,鹳及鹤叫“老等”,鹬叫“油冠子”(山东胶东音),灰鸥叫“癞毛子”,木耳又叫“黑菜”,野鸭又称“水鸭子”,孵雏母鸡叫“老抱子”,指黄颡鱼为“嘎牙子”,叫华鲸为“黑老婆”,叫塘鳢为“黑老头”,叫鳑皮为“葫芦籽”,叫泥鳅鱼为“泥里沟子”,叫鳜鱼为“鳌花”,叫五道眉(花鼠)为“花狸棒子”,叫貉子为“挠头”,叫老虎谓“山神爷”(挖参人行话),称松林凤毛菊嫩苗叫“燕子尾巴”,称星瓢虫为 “花大姐”,叫牛虻为“瞎眼虻”,指蚋蠓为 “小咬”,又细分“蚋”叫“小刨锛”,蠓为“糠皮子”,叫山野草屋为“窝棚”或“窝堡”,叫老鼠为“耗子”,叫荚果蕨为“广东菜”,叫白地榆为“黄瓜香”,叫中华蹄盖蕨为“绿猴腿”,叫东北蹄盖蕨为“紫猴腿”,叫茖葱为“山葱”或“寒葱”,叫薤为“小根菜”。叫白藓皮为“八股牛”,叫锦葵花为“手巾花”,叫紫茉莉为“粉豆”,叫凤仙花为“家桃花”,叫翠菊为“江西腊”,叫黑熊为“黑傻子”(山东胶东籍语)或“黑瞎子”(辽吉籍语)。谓好为“盖”,如“真盖”。谓很为 “贼(最)”,例:“累个贼死”。谓坏了为 “台歪了”。谓身体强健曰:“棒”,如“这小伙长的真棒”。身小者曰“矬子”或“拐子”,如李拐子。叫铁勺子为 “马荡子”(胡匪行话)。叫场合为疙瘩, 如:这疙瘩,那疙瘩,今青少年将这那疙瘩演化成“这疙、那疙”。指结盟拜把兄弟为“磕头的”。叫老妪为“老快”。
四、瓦尔喀(又伊彻满语)混合语
”罗——瓦尔喀原音谓“杂列”或 “扎罗”,指鲑科一种体形较大之鳟鱼,一名巨鳟(见《盛京通志》)。汉语演化为
”罗。
大吗哈——系“戴伊蚂蛤”之音转。伊彻满语,鱼通称为“伊蚂蛤”,“戴”过路之意,或云“远处来的”,即鲑鱼。
牙里红——伊彻满语引入语,鲑科小白鱼,又名雅罗鱼。
七里浮子——原音“七星浮辰”,鲟鱼之满称。
黄信子(沁)子——取瓦尔喀语“西勒喜恩(即七里沁或七里星)原音黄鼠狼之意。黄沁子为汉满混合语。谓
”子为“挠头”,查俄语亦称挠头。
柳条通、江通——为汉满(瓦尔喀)混合语,瓦尔喀人指距岸边较近,长树之沙洲或岛滩谓“通”。
七里浮子—一本地唤菊科蜜源植物假泥胡莱为七里浮子,本源瓦尔喀语。
挂拉、卧拉——语本瓦尔喀语“拉哈”,谓以草泥缠墙,为一种建筑方法。加以“挂”、“卧”为汉语附加词,言其泥草措置之形式属上下悬挂式与横卧式以别。
五、南方引进语
被子、鞋子、车子……。本地解放前只说“被”或“被卧”,鞋或车等,解放后部队及吏员南方籍首领居多,语外加一“子”字,现已与本地语言融汇。指作甚叫“干啥”。指野妓为“破鞋”。感叹词“乖乖”系安徽江苏语音。
六、解放后官方推行语
酝酿、坦白、干部、群众、部门、单位、问题、参军、劳模、检讨、批评、处分、平均主义、官僚主义、山头主义……等,均系解放后官方用语,推而广之,习用已久,成为民间通用语。此地民间语言中,向无此种词汇。
七、朝鲜混合语
洞——朝鲜语山间谷地或盆地之谓(见本卷民族),如五林洞、新兴洞、大兴洞、龙山洞、月城洞等……。
八、日本混合语
米稍酱——日本叫豆瓣酱谓“ミソ”(米扫),故沿习为“米稍酱”。米——日本指公尺为“米”,公里为籽,公斤为瓩,仍沿用之。
九、俄罗斯混合语
指圆口上阔底小之饮牲口桶为 “喂大罗”, 叫薄铁打制之扁形油桶或大扁形陶瓷容器为“棒克”,叫铁制炉为“别拉气”,砖砌炉叫“别拉大”,西黄柿(黄色小番茄)为“黄蜜柁罗”,粮米油盐重量30市斤为一“布袋”,系“普特”之音转。叫翻领小大衣为“夹克”,叫内燃机为“马申”,例“马申针”,叫带马达小机船为“马柁罗”,小汽船为“小嘎机”,小为汉语附加词。叫汽油为“宾进油”。叫向日葵为“谢毛克”,系“谢木什克”之省略语。唤野果悬钩子为“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