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蕨类植物

第二节 蕨类植物



                   第二节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系具有维管束之孢子植物。多为陆生,少为附生或水生,多为直立,少为缠绕攀援之草本植物,极少为木本树形,孢子体世代为孢子体(通常所见之绿色蕨类植物)。全国共分为四十八个科,二千六百余种。本县分布蕨类,全属草本,大多具有经济价值或入药。根据本县已查明之蕨类,分以科种,录记如下:
  一、石松科
  石足石松 丛生,株高15—40厘米,下部平卧,叶披针形四行疏生,分布在花砬子至皮克山、骆驼砬子一带针叶林冠下。全草入药,具退热止血消肿解毒功效。
  五柏石松 蔓生,地上茎直立,上部分枝细密,多羽扇形分叉成树冠状。生县内西南部深山区。全草入药。具舒筋活血祛风通络功效。
  石松 匍匐茎蔓生,分布及效用同上。
  二、卷柏科
  卷柏 多年生直立草木。生高山石壁上。湿展如花,燥卷似拳。全株入药,具收敛止血之功。本县高山岩壁多有之。
  三、木贼科
  木贼 俗名锉草。生县内深山林区阴湿地。全草入药,具收敛、止血、利尿、发汗、健胃功效。
  节节草 又名土麻黄。似木贼而有分枝。生阴湿地或浅沼。全草入药,具明目退翳,清风热,利小便功用。
  问荆 又名假麻黄。遍生潮湿地或江河岸畔。全草入药,利尿、止血、清热止咳。
  四、瓶尔小草科
  狭叶瓶尔小草 有一矩圆状披针形叶直立,旁生直立小穗。生县内深山区。可治肿毒或作跌打药用。
  五、阴地蕨科
  扁扇阴地蕨 生县内西部深山区。
  六、紫萁科
  分株紫萁 又名桂皮紫萁,古作茈


。《诗经》:“山有蕨薇”,“采蕨采薇”之薇是也。或以山野豌豆作薇解实误。遍生县内深山区阴湿林中或沟谷涧坡。本县一九八○年始认此种做出口日本之野蔬(详见野蔬节)。
  七、膜蕨科
  团扇蕨 叶团扇形故名。生深山区阴湿石上。
  八、碗蕨科
  溪涧碗蕨 生深山区岩缝间。
  九、凤尾蕨科
  蕨 《诗经》。采蕨之蕨是也。遍布县内浅山区杂木林中或江河岸边高燥阜地,撷之可食,俗蕨菜即是。
  十、中国蕨科
  银粉背蕨 有红棕色鳞,叶片簇生。生高山岩缝中。全草入药,能止血。
  华北粉背蕨 高20—30厘米。生疏林下岩石上。
  十一、铁钱蕨科
  掌叶铁钱蕨 茎紫黑色,叶深绿带紫。生瑶台山以西林中。可束小笤帚。
  十二、裸子蕨科
  睫毛蕨 高4—10厘米,叶远生,二回羽状深裂。生树干或湿岩苔藓中.
  十三、蹄盖蕨科
  羽节蕨 高35—45厘米。生深山林下岩石上。
  冷蕨 高23—35厘米。生深山沟边岩石阴湿处。
  假冷蕨 高40—55厘米。生参松岭以南阴冷针阔混交林溪边岩石堆积之湿地。
  麦杆蹄盖蕨 高30—45厘米。生西部深山区湿石隙间。
  中华蹄盖蕨 俗名绿猴腿菜,茎绿色。丛生林间阴湿地。嫩时可作蔬食。
  东北蹄盖蕨 即紫猴腿菜,茎紫色,分布同上,嫩时作蔬。
  禾杆蹄盖蕨 高40—60厘米。状同上,鳞片禾杆色。生林下岩隙,耐旱。
  蛾眉蕨 生山谷林下灌丛中。
  东北角蕨 高70—90厘米。三回细密羽叶。生深山林下。
  黑鳞短肠蕨 高50—60厘米。茎禾杆色。生林下或沟谷阴处。
  十四、铁脚蕨科
  过山蕨 高20厘米。茎密布黑鳞。生岩下。
  齿果铁角蕨 高20—30厘米。光滑一回羽状。大楞泡侧畔有之。
  十五、金星蕨科
  沼泽蕨 高35—50厘米。叶二回深羽裂,草质。生湿草地,为五花草塘主要组成草类,饲畜精良。
  卵果蕨高25—30厘米。叶三角状,三四羽状。生深山林下。
  十六、球子蕨科
  荚果蕨 俗名广东菜或黄瓜香。生深山林下。嫩时可作蔬。
  球子蕨 高40~60厘米。叶远生,二型,二回羽状。生湿草甸。
  十七、岩蕨科
  东北岩蕨 高10—20厘米。簇生,二回羽裂。生高山岩隙。
  耳羽岩蕨 高25—35厘米。叶回羽状,簇生。生阴湿岩缝,大楞泡岸边有之。
  岩蕨 高12~18厘米。与东北岩蕨近似。生高山石缝。
  十八、鳞毛蕨
  绵马鳞毛蕨 高50—80厘米。茎圆形簇生,茎遍生褐色鳞毛,生林下,本地充“贯众”入药。
  十九、水龙骨科
  乌苏里瓦苇 又名石苇。高10—20厘米。柄单一叶远生。分布在花砬子一带岩上。
  有柄石苇 高 5—10厘米,似瓦苇而小叶厚,有星状毛。生县西南高山岩石上或树干上。全株入药,有利尿、通淋、祛风湿之效。
  以上19科3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