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鸟类

第六章 鸟类

鸟类



                 第六章 鸟  类
  本县森林茂密,草野广布,泡沼星罗,鸟类资源丰富,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曰候鸟,即春来冬往;其二曰留鸟,以候鸟为多数,候鸟中潜鸟(游禽)、涉禽、林鸟居多。兹特依据目科列述如下:
  一、潜鸟目。潜鸟科
  红喉潜鸟 头灰褐,各羽贯以褐棕纹,全长 380毫米,尾全黑褐色,两羽缀有星状白点,眼红嘴黑。脚趾棕黑微绿。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沿岸有之。
  二、目。科
  小 土名水葫芦。身长 245毫米左右,上体黑褐。尾棕褐相间,颈棕栗。飞羽褐黑,内翮羽多白色,喉白,眼红嘴黑,先端黑。腿趾黄色。生沿江河及泡沼中。喜潜水。春来冬往,或于树窟中冬眠。
  风头 又名浪里白。身长 520毫米左右,头有冠羽,头颈黑,腰及尾羽黑褐,间有白色,上体银白,眼红嘴黄,腿趾橄榄黄色。生江河湖泊,善潜水。食鱼及虫。为夏候鸟。
  三、鹈形目。鸬鹚科。
  鸬鹚 俗名鱼鹰,水老鸭。体长约800毫米,全体黑色,眼绿色,啄褐色,喉暗类色,脚黑色。生乌苏里江沿岸,善潜水捕鱼。九、十月多见。
  四、鹳形目
  (一)鹭 科
  苍鹭 俗名老等、灰鹭。头有白羽,枕部黑色,背灰,尾羽黑色,高足,涉禽赤。六月来本县沿江及挠力河沿岸,树巢产卵孵雏,食鱼类、田螺等,十月底回南方越冬。
  草鹭 又名紫鹭,似苍鹭而全体棕褐。习性与苍鹭同。
  碧鹭 体较苍鹭小,羽有绿辉。习同苍鹭。
  紫背苇


 形同黄斑苇鸸,而羽毛多紫栗色。余同上。
  黄斑苇


 又名带鸻,水骆驼。全长340毫米左右。头黑,头侧颈枕黄白色,背灰色,上体淡黄色,眼黄脚绿。生江河泡沼苇丛中,食水生动物。巢树上。
  栗苇


 又名葭鸿、小水骆驼。全体长380毫米,头尾栗色,下体黄褐色,习性同前,夏候鸟,常于稻田觅食昆虫。叫声“咕咕咕”
  大麻


 又名蒲鸡,大水骆驼,身长650毫米左右。头尾黑,余全体黄褐色,遍布黑斑。夜行性鹭类,昼隐柳滩苇丛,食蛙及水虫,鸣声呱呱。
  (二)鹳 科
  白鹳 亦名老等。体长 1 200毫米左右,头尾及翅端黑色,余均为白色,长嘴高足,似鹤顶无丹。巢树产卵孵雏,常在水边觅食鱼虫,冬南返。
  (三)



  朱鹮 又名朱鹭。体长 790毫米,通体白色,羽干及翅尾部粉红色,足红色。巢山树上,食鱼及昆虫。夏候鸟。本县马忠杰氏曾于大牙克河畔高树上发现此种。
  五、雁形目
  (一)鸭 科
  鸿雁 又名原鹅,夏候鸟。1958年前本县沼泽湿地江河沿岸边多有。危及禾谷。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猎捕,诱饵灭杀,现所剩无几。清明谷雨间北来,霜降立冬间南旋。
  豆雁 又名大雁。体长约一米,体多棕黑,素食谷类,习性与鸿雁同。现数量大减。来去时间同上。
  白额雁 长790毫米,头背灰黑色,羽缘灰白。五十年代,本县有分布。现稀有。
  灰雁 又名红嘴雁。身长700毫米。本县有分布。
  斑头雁 又名白头雁。本县五十年代前有分布,习性同鸿雁。
  鹄 即大天鹅,又名黄嘴天鹅。全体白色,素食。本县江河沿岸多有,七十年代以来稀少。
  小天鹅 身长一米以上,较大天鹅略小,素食,兼食鱼虫。本县江河沿岸有之。
  翅鼻麻鸭 又名冠鸭。身长 700毫米,嘴基有疣突起,雄头尾翼黑色,胸背栗色,雌体小。县内有分布。
  绿翅鸭 又名小水鸭。头颈深栗,自眼至颈有紫绿色线,肩羽肋部灰黑,余浅灰白。夏候鸟。县内有分布。
  花脸鸭 又名眼镜鸭。全长410毫米,头上下乌黑,颜面浅黄色,有黑斑,胸灰有黑点。夏候鸟。县内有之。
  罗纹鸭 体长半米左右,头背栗色,颜面二侧青绿色,有羽冠,颈白有黑环,雌棕褐色有黑斑点。食植物种实。夏候鸟。
  绿头鸭又名大麻鸭,野鸭,大蒲鸭。体长半米,雄性头暗绿色带金属光泽,颈有白环,胸栗色,脸灰白,翼蓝色或紫色,雌性栗褐。春来本县江河泡沼岸边灌丛产卵孵雏,初冬南迁。食谷类及鱼虫。
  斑嘴鸭 黄嘴鸭、火燎鸭。体长 600毫米,头暗棕,全身有斑点。夏鸟,食谷粒鱼虫。巢江河泡沼岸边林丛。
  白眉鸭 一名巡鸟。雄性眼上有白眉,背蓝灰,腹灰白。夏候鸟。生活习性同上。
  凤头潜鸭 体长 400毫米,体色与喜鹊相似。善潜水,食鱼虫,夏候鸟。江河汜汉处有之。
  青头潜鸭 雄鸭头、背、胸全黑色,翼银白色,胸部栗色。善潜水,食水生植物及小鱼昆虫。江河汜汊处有之。
  斑背潜鸭 头、尾黑色,背蓝白相间构成斑纹。食性生态习性同上。
  鸳鸯 县内江河泡沼林谷溪边多有之。
  秋沙鸭 体长 600毫米,尾狭长有锯缘。前端钩状。雄颈背黑色,其它部位蓝色白色。雌鸭头部栗色,有冠无毛。善潜水,以鱼虫为食。树窟为巢。夏候鸟,冬时亦有就地树穴休眠者。
  六、隼形目
  (一)鹰 科
  蜂鹰 又名鵰头鹰。体长620毫米,嗜吃蜂类蚯蚓昆虫。栖林中,常结队飞行。留鸟。
  鸢 俗名鹞鹰。身长 620毫米,翅长不动而盘旋,视锐敏。栖林中,食鸟及动物尸体,留鸟。
  苍鹰 体长510毫米,苍褐色。栖山林,捕鼠兔雀鸟为食。留鸟。
  雀鹰 体长410毫米。栖林间,捕雀鸟为食。留鸟。可饲养放猎。
  松雀鹰 又名雀鹞。全长265毫米,似雀鹰而小。栖林间,饲可放猎。
  鵟 鹰类,全长550毫米。栖田野高树,捕食鼠蛙。夏候鸟,冬南旋。
  大鵟 与鵟相似而略大,噬鼠类,树巢,夏候鸟,冬南旋。
  灰脸鵟 又名


鸠。栖林间,食蛇蛙。冬南迁。
  金鵰 又名鹫鵰。体长一米。巢高山岩树,捕食貂、鼠、兔等。羽可做妇女帽饰。
  白尾鹞 一名灰鹰。体长480毫米。栖田野,食鸫、鹑小鸟及鼠类昆虫。
  鹊鹞 体长480毫米,钩吻,状似鹊。栖江河岸边食小鸟、昆虫、蛙类。
  鸟鵰 体长740毫米。栖高山岩树,食鼠虫。
  鹗 又名鱼鹰。身长520毫米,头及后颈白,趾具锐爪,善捕鱼。夏候鸟,冬南旋。
  (二)隼 科
  游隼 全长410毫米,全身黑羽,头顶贯黑纹,飞羽黑褐。捕食野鸭、雉等。冬南迁。
  红隼 覆羽朱红色,体长半米。时盘旋高空直下,冲捕田鼠雀虫等。留鸟。
  鸡形目
  (一)松鸡科
  细嘴松鸡 俗称乌鸡。全长 620毫米,全体黑色,有白斑纹。食谷粒昆虫。肉可食。五十年代前本县山林多有之。猎捕至今濒临绝迹。
  黑琴鸡 全身黑色,飞羽间白,又名花乌鸡。尾叉状。栖山林,食性同前。肉可食。六十年代已猎捕绝迹。
  雷鸟 背褐紫色,长 330毫米。栖山林河畔树丛,食树芽及植物种实。飞时常发叫声。肉美。本地留鸟。
  镰翅鸡 头颈黑色,飞羽褐色,全长 360毫米,似榛鸡略小。生深林中。食植物种实及昆虫。肉美。留鸟。
  榛鸡 名树鸡、飞龙。全长 380毫米,全身具棕色鳞斑。栖深林中,食植物种实及昆虫。肉美。留鸟。
  斑翅鹌鹑 全长270毫米,似鹌鹑而大。栖林中。肉可食。本地稀有。
  鹌鹑 长160毫米,全身苍褐。食性荤素间半。栖山野地面。留鸟。肉可食。
  雉 俗名野鸡、山鸡。县内山野多有之。肉美。六十年代以来猎捕过量,分布大减。
  八、鹤形目
  (一)鹤 科
  丹顶鹤 一名仙鹤。全体白色,后颈及尾白色,头顶朱红,高足。县内江河沼泽地有之。夏候鸟,冬南迁。
  灰鹤 形同丹顶鹤色灰,顶无丹,生态习性同丹顶鹤。
  (二)秧鸡科
  骨顶鸡 身长 360毫米,头颈深黑,额白,背青胸灰褐。常于江河泡沼群游,食水藻及鱼虫。肉可食。夏候鸟,冬南迁。
  九、鹤形目
  (一)鹤 科
  凤头麦鸡 一名田凫。全长 330毫米,有黑冠羽,全身辉绿带紫光,胸黑腹白。春来营巢河岸或沼湿地,食昆虫,冬南迁。别拉洪河处有之。
  灰斑鸻 全长350毫米,全体灰白斑驳。栖江河岸边,食蠕虫,冬南迁。
  金鹬 长2 40毫米,上体黑褐色,羽有金黄斑点,颈胸白色。常聚江河岸边,食昆虫,旅鸟,冬南迁。肉可食。
  剑鸻 全长220毫米,背灰褐,颈有自圈。栖江河沿岸,冬南迁。
  沙鸻 全长214毫米,栖江河岸边,食虫,夏秋居此地,冬南迁。
  (二)鹬 科
  杓鹬 全长 406毫米。全体黑褐斑点,胸部浅淡,长嘴。春至草野孵雏,秋时南迁,食虫。俗言鹬蚌相争之鹬是也。
  红腰杓鹬 又名大杓鹬。三级飞羽棕红。分布习性同杓鹬。
  白腰杓鹬 全长 590毫米,颈背尾黑褐,羽缘污白带灰黄,胸腹白带灰黄。生活习性略同白腰杓鹬,旅鸟。
  青脚鹬 全长 320毫米,头背翅灰褐,羽缘白,胸腹尾纯自。栖沼泽地,食水生植物及昆虫,春来冬南迁。
  白腰草鹬 全长 220毫米,头颈背橄榄褐,尾白,羽有白斑,胸褐腹白。栖沼泽地及水田,食虫,旅鸟,冬南迁。
  林鹬 体长224毫米,形体似白腰草鹬略大,余略同。
  半蹼鹬 体长 335毫米,头颈锈红,肩背尾黑带白斑,喉下锈红,下腹白,体侧有褐横斑,足趾微蹼。食虫,栖泡沼地草莽,旅鸟,冬南迁。
  乌脚滨鹬 长 156毫米,又名乌腿小鸷。头灰褐,羽缘浅灰,全体近白色。生江河岸边草地,食虫,冬南迁。
  (三)燕鸻科
  燕鸻 俗名土燕子。全长 218毫米,似燕而大。栖江河岸边,穴居,食虫。候鸟,冬南迁。
  十、鸥形目
  (一)鸥 科
  红嘴鸥 俗名海猫子,因其叫声名之也。全长 400毫米,头黑褐色,覆羽灰色,余均为白色。春来本县沼泽草原孵雏,常于田间觅食昆虫,冬南迁。
  白翅海鸥 全长 240毫米,又名白翅海燕。常集大群于草原沼泽上空,觅食时常头朝下,频频鼓翅俯冲。冬南迁。
  燕鸥 全长350毫米,头黑褐,羽灰腹白。捕食水田昆虫,春来秋南迁。
  十一、鸽形目
  (一)沙鸡科
  毛腿沙 鸡长 430毫米,形态酷似母野鸡,头圆嘴短。素食,冬时常集群于田野,春夏在青海、新疆一带孵雏,为冬候鸟。肉可食。
  (二)鸠鸽科
  岩鸽 似家鸽,栖山岩间,食植物种实。肉可食。留鸟。
  山斑鸠 生山间,食浆果及种实。肉可食。常雄雌相随。
  十二、鹃形目
  杜鹃科
  大杜鹃 俗名布谷鸟。春来本地山林间营窠孵雏。秋时南飞,食虫。
  十三、鹗形目
  (一)鸱鸮科
  红角鸦 小夜猫子。全长 185毫米。栖林间,夜出觅食蛾类等昆虫。
  鸱鸮 猫头鹰。生山林间。全长610毫米。食田鼠害虫等。为留益鸟。
  长耳鸮 长耳猫头鹰。全长360毫米。夜出觅食鼠类、昆虫。留鸟。
  十四、雨燕目
  (一)雨燕科
  针尾雨燕 体长200毫米。飞行神速,一小时可达300公里。巢居。春来秋南迁。
  楼燕 体长180毫米。高屋檐筑巢,捕食昆虫,习性同雨燕。
  白腰雨燕 体长180毫米,又名白尾根麻燕。窠山岩穴洞间,春来秋南迁,食虫。
  十五、佛法僧目
  (一)翠鸟科
  翡翠 全长 380毫米,头黑绿,背羽全为蓝绿色,有光泽甚美丽,嘴粗长斑点红色。栖江边林丛中,席地穴窠。食鱼。夏候鸟,冬季南迁。
  (二)戴胜科
  戴胜 又名臭咕咕。头上有羽冠,全长 300毫米,全身黑白斑羽。巢树洞或墙穴,食虫,旅鸟,秋时为多。
  十六、鴷形目
  (一)啄木鸟科
  黑啄木鸟 全长475毫米,全体黑色。生山林间,啄食树木害虫。留鸟。
  大斑啄木鸟 全长230毫米,巢深林间,全身黑白花斑羽。生态习性同黑啄木鸟,留鸟。
  白背啄木雀 全长280毫米,上体多白,余黑白花斑。生态羽纹同前。
  棕腹啄木雀 与大斑啄木鸟略同,唯此鸟仅具三趾。生松林中。
  十七、雀形目
  (一)百灵科
  沙百灵 全长 156毫米,土名窝兰。似麻雀略长,春来原野草丛中产卵孵雏,喜在空中鼓翅,叫声悦耳。食草种及昆虫。冬季南迁。
  云雀 全长 187毫米,覆羽背黑褐色,头微生羽冠,胸部深棕,下体白。栖田野灌丛中,春日晨常起飞于高空呼叫,音娓婉动听,每鸣达十分钟之久。食草实昆虫。冬南迁。
  凤头百灵 全长 182毫米,头具长羽冠,上体沙褐色,羽间具黑褐斑纹。栖散林草野地窠,食草实及昆虫,飞鸣悦耳,冬南迁。
  (二)燕 科
  家燕 全长180毫米。营巢屋梁及廊檐。春分来本县,食虫。十月中旬南旋。
  金腰燕腰羽褐黄,余与家燕同。
  (三)鹡鸰科
  树鹨 全长 175毫米,上体褐绿色。飞羽黑褐色,覆羽大多先端黄白,尾黑褐,眉淡黄,胸下棕白,足浅肤色。栖杂木林及田野,常集群飞,树鸣,栖时尾上下翅动。食草实及昆虫,夏来冬南返。
  田鹨 又名大花鹨。上体黄褐有黑纵纹,覆羽灰褐色,翅尾黑褐。飞翔时常一上一下。食虫,春来秋南迁。
  山鹡鸰 全长 160毫米,上体橄榄色,尾羽污褐,眉淡黄,翅间黄白,胸有二道黑纹,两胁呈绿灰。栖阔叶林,巢树枝,食虫,春来秋南迁。
  黄腹灰鹡鸰 全长 177毫米,背灰褐,翅先黑褐渐转黄绿,白眉,腹白。窠江岸及石隙。食虫,春来冬南迁。
  黄鹡鸰 长174毫米,背浅蓝灰色,余多黄色。栖水边草地或石隙,食虫。春来冬南迁。
  (四)山椒鸟科
  灰山椒鸟 全长 195毫米,头尾黑额白,上体多为石板灰色,胸下浅灰。雌鸟上体全灰。栖树丛,食虫。冬南迁。
  (五)太平鸟科
  太平鸟 又名黄连雀。全长 200毫米,额生灰羽冠,颈及尾黑,余均为灰褐色,胸腹紫灰。树巢食浆果,冬候鸟。
  (六)伯劳科
  红尾伯劳 长 190毫米,额灰,头背尾浓褐,白眉,眼下有黑横纹。栖山野,巢树丛,食昆虫。夏来冬南迁。
  牛头伯劳 全长 210毫米,额红,背,腰覆羽褐灰,胸腹白。巢灌丛,食虫,夏来冬南迁。
  (七)黄鹂科
  黄鹂 又名黄莺。全长 220毫米,通体鲜黄色,鼻孔延及枕部黑色,翅尾羽黑色,尖端略黄。栖林间,鸣声清脆,食虫,冬时南迁。
  椋鸟科
  灰椋鸟 一名高梁头。全长 228毫米,头烟灰,颈、眼、下体白,背尾褐灰,有古铜色斑。栖天然树穴,秋南迁。
  (九)鸦 科
  松鸦 全长 300毫米,通体栗褐色,翅尖尾黑色,胸灰腹白。栖红松及针阔混交林中。食虫及林木浆果。冬留鸟,肉可食。
  灰喜鹊 尾长,全体410毫米。群飞,树巢,食虫,留鸟。
  喜鹊 全长460毫米。食动物腐尸及禾谷,留鸟。
  星鸦 全长 345毫米,上体赭褐,腹紫淡有白斑点,翅尾黑。栖松阔混交林中,食昆虫,留鸟。
  秃鼻乌鸦 长470毫米。吃虫及禾谷。巢高树。
  寒鸦 全长 345毫米,似喜鹊而小,肩胸腹有白花。窠岩穴树洞,秋时常群飞,食谷粒。留鸟。
  大嘴乌鸦 全长 510毫米,羽毛带绿辉,乌鸦较大的一种。巢林间高树,食腐尸昆虫禾谷。留鸟。
  小嘴乌鸦 全长520毫米,通体纯黑,有蓝绿色光泽。巢高树,食性同上。留鸟。
  (十)鹪鹩科
  鹪鹩 全长 110毫米,短尾小鸟。上体棕褐,杂以白斑,下体浅淡。栖灌木林中,飞行短,食虫,留鸟。
  (十一)岩鹨科
  领岩鹨 全长 170毫米,头顶胸褐灰,上背浅黄褐。尾上覆羽栗褐,有白及栗缘斑。腹黄褐。栖高山岩及灌丛中,食虫及谷粒,留鸟。
  (十二)鹪科、鸫亚科
  蓝歌鸲 全长 130毫米,上体铅蓝色,翅胸尾暗褐,下体白。窠山野凹陷处。春来冬时南迁,鸣声动听。
  蓝点颏 蓝喉歌鸲。全长 140毫米,上体两翼土褐色,头黑褐,上覆羽杂以栗红,喉灰蓝。腹白。窠林丛地面,鸣声悦耳,食虫。冬南迁。
  红喉歌鸲 红点颏,上体褐,翼缘棕黄,喉红腹白。善鸣,巢林间,食虫,冬南迁。
  黑喉石


 全长 140毫米,头肩尾黑,羽缘棕,颈灰胸白。窠灌丛岩隙间,食虫。冬南迁。
  白喉蓝头矶鸫 全长 180毫米,头翅覆羽蓝色,翼黑褐,腰覆羽腹浓栗,喉有大白斑。栖山地。食虫,冬南迁。
  蓝矶喉 全长240毫米,形态习性与白喉蓝头矶喉略同。食虫,冬南迁。
  (十三)鹟科、莺亚科
  矛斑蝗莺 全长111毫米。上体褐,眉淡黄,胸淡黄乳白。栖近水草地,食虫,冬南迁。
  芦莺 全长177毫米,上体棕色,胸胁飞羽淡棕。巢苇丛,食虫,冬南迁。
  褐柳莺 全长135毫米,色与芦莺略同。栖灌丛,食虫,冬南迁。
  黄眉柳莺 全长90毫米,上体橄榄绿,头中部贯黄绿纵纹。胸腹浅黄。窠草地,食虫,冬南迁。
  黄腰柳莺 与上近似,腰部黄色。食蝇类,栖树枝,冬南迁。
  (十四)鹟科、鹟亚科
  鸲鹟 全长 124毫米,全体黑色,头上有白眉斑。大覆羽白色,胸腹赭色。腹白。树巢,食虫,留鸟。
  白眉鹅 全长120毫米,与上近似。
  红喉鹟 又名黄点颏、白点颏。全长 114毫米,覆羽褐黑,唯颏棕红,胁淡棕,腹白色。食虫,栖林间。
  乌鹟 全长130毫米,上体灰褐,有斑点。栖林间草地。食虫,东南飞。
  北灰鹟 一名小斑鹟。全长 113毫米,上体灰色,头尾羽黑褐,胸腹苍灰及白色。栖林中,食虫,冬南迁。
  寿带 又名长尾鹟,全长 320毫米,头蓝黑金属光泽,上体头以下紫深栗红色,尾羽黑白长226毫米。栖树丛,食虫,夏来冬南迁。
  (十五)山雀科
  大山雀 全长 129毫米,头部黑白花,上背黄绿色,肩及覆羽灰蓝色,翅、尾蓝白相间,羽黑腹白。栖林缘,食虫,冬南旋。
  (十六)鳾科
  茶腹鳾 又名栗腹鳾,俗名蓝大胆。全长 120毫米,上体蓝色,飞羽黑褐,胸腹栗(茶)色,窠树洞,食虫,秋冬食红松种,留鸟。
  (十七)旋木鸟科
  旋木鸟 全长 155毫米,又名爬树雀。似啄木鸟而小,全身黑褐,羽缘具有白斑纹。颏喉白,腹沙褐,嘴弯如锥。栖林中,食树虫,留鸟。
  (十八)绣眼鸟科
  红胁绣眼 鸟全长 117毫米,上体大部黄绿色,尾暗褐,胸硫黄色渐苍灰,腹白,头尾斜上翘似元宝状,栖林中,食虫,冬南迁。
  (十九)文鸟科
  麻雀 又名家雀。食虫及谷,留鸟。
  北朱雀 名靠山红或苏雀。长 115毫米,羽缘粉红,背胸灰褐,腹红。栖疏林内,食谷粒。冬时群集。
  黑头蜡嘴雀 即《诗经》所谓桑


是也。俗谓之铜嘴雀。全长 215毫米。栖树林,食向日葵、禾谷等。春来此,冬南迁。
  黑尾蜡嘴雀 蜡嘴雀之一种。全长 166毫米,头黑色有光泽,上体大都灰褐,胸浅灰褐,嘴黄。生态习性与上同。
  锡嘴雀 全长 184毫米,头棕褐,覆羽褐紫色渐淡,后颈灰白,下体黄褐,嘴铅色。生态习性同黑头蜡嘴。
  黄胸鹀 全长 161毫米,背有黑褐纵纹,上覆羽白色形成块斑,翼尾均黑,胸红腹黄。栖林中,飞时叫声“了了哩哩”,食虫,冬南迁。
  黄喉鹀 全长 191毫米,头胸翅尾黑色,背褐羽缘棕,腹灰白,栖林间,春日鸣声婉转,食禾谷昆虫,冬南迁。
  灰头鹀 全长 115毫米,眼周黑,头颏喉灰绿,上体余大部褐色,翅尾黑褐,胸腹黑色,栖散林,食植物种实及昆虫,冬南迁。
  赤胸鹀 全长 153毫米,上体黑纹栗褐,覆羽有三截多条纵纹,胸赤下体白间黑褐纵纹。食虫及杂草,冬南迁。
  田鹀 全长 160毫米,头黄白色,上体赤褐色,有黑褐羽干纹成斑,尾黑褐,胸腹白。生疏林原野,食草实及昆虫,冬南迁。
  铁爪鹀 全长 165毫米,头棕黑,耳羽栗,颈栗红,上体全黑褐,羽缘缀黄栗,胸黑、腹白嘴黄。栖田野疏林间,窠地凹处及草丛中,食草实,冬由极北迁本县。
  以上本县境内生存之候鸟、旅鸟及留鸟共37目,39科,15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