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辑 抗日烈士

第一辑 抗日烈士



                 第一辑 抗日烈士
  本县伪满时期,为抗日而死难之烈士,总数约计1 500名之数。其中,伍死者800余人,民死者700多人,因无册记,名姓随时湮没,无从稽考,仅择其有代表性者志之。
  一、李斗文
  李斗文,山东掖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举止俊逸萧洒,资赋睿智。毕业于北京宏达学校(日人称大学),在校时即加入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派往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被捕,因守口如瓶,敌无一获,遂释之,后赴上海转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伪康德元年(1934)秋毕业回国,派赴饶河反日游击大队任政治委员,当选为中共饶河县委委员,翌年改四军四团政委,每以宣教著称,众皆敬服之。富文质,博才艺,曾手书瓦解伪军传单,自编《军队纪律歌》、《中华民族联合起来》之歌词,教以唱之,士兵皆意气轩昂。所经关门嘴子、暴马顶子及大叶子沟战斗,皆出敌不意而攻克之。常唇枪舌战,以攻敌心,瓦解伪军斗志而取胜。
  伪康德二年(1935)九月,与团长李学福、团副朴振宇率 150余人,突袭小南河保会房子,缴收伪保甲会兵枪械八支,缉捕伪保长王相波,押解至新兴洞释之。适休整中,县警察本队日本队长高木司令率百余兵力乘汽船于新兴洞东江边登岸,与伪军三十五团 100余众合围来攻。抗日军未及进午饭,即步入阵地,时居高临下,日伪军警高木及富泉顾问以下70余敌被击毙。敌冒弹雨强攻,朴振宇团副以下20余战士相继牺牲。李操话筒与伪军喊话:“满洲兄弟们,奉劝你们快快觉醒,调转枪头打日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时伪军枪口有朝天发射者。敌主力仍拼命嘶杀,激战中,忽一弹穿胸(《东北抗日烈士传》谓炮弹爆炸牺牲,实误),当场牺牲,年仅30岁,战士无不大恸。
  编者按:
  李烈士之籍贯,为山东掖县。 其根据有三:第一,伪康德二年 (1935)奉天(沈阳)出版之《饶河县事情》中有记,其时李身居抗联四军四团政委,敌所获资料,均系抗联内部叛逆所供,身处当时,不能有差;第二,据李斗文之部下,前饶河县县长、抗联七军军需处处长杨洪义及抗联七军机要交通员李福珍, 1952,1959、1963年几次介绍西通大战经过,着重谈及李斗文之为人,均指为山东掖县人;另根据本县党史办公室主任张子华及工作人员徐尚卿1985年八月前往山东德州访问1934年之饶河反日游击大队三连连长,解放后曾任济南军区第四军干校校长老抗联杨培英时,他曾当面提及:“抗联四军四团政委李斗文同志本是山东胶东人。他经常提到山东老家的一些事情……”。按掖县,即今莱州市,亦属胶东之地,以上已足证无可置疑矣。《东北抗日烈士传》中李斗文传最后结束语有:“……他没有留下他的籍贯、家庭住址……”云云,东北烈士馆中亦有此结束语,大有纠正之必要。
  二、张文偕



  张文偕,山东掖县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幼曾读私塾,后入学校,受进步思想影响,加入共产党。民国19年派往东北工作。不久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伪大同元年(1932)六月回国,出任李延禄所率领之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后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政委。翌年初,以救国军政委身份至本县反日游击队督查指导工作。未几,遂就任饶河抗日游击队队长。与政委李斗文相合作,深谋远虑,友群怀众,每事身先士卒,苦劳在前,深负重望,曾组织指挥围歼暴马顶子伪警察所,小佳河警察队以及大叶子沟战斗,均获捷,威振一时。敌士卒常以为盟誓曰:“吾若言出有诡,出门将遇上张文偕”。闻其名而丧胆。伪康德元年(1934)八月率队夜袭虎林县三人班之敌,分三路进军。时逢大雨,届时,队伍未能按指定地点会合。遂率部众于三人班北四里许之山窝棚宿营,为敌所察,午夜来袭,遂率队抵敌。为掩护部众撤退时中弹牺牲,年27岁。饶河抗日总会曾为之追悼致祭。
  三、朴振宇



  朴振宇,原名金山海,朝鲜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明川郡。幼年随父流徙中国东北密山县定居。民国十六年入吉林延吉龙井大成中学,受爱国思想影响,参加反日青年团。十九年毕业,于密山县二道山小学任教,遂与当地反日组织联系,宣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奉派至宝清、抚远等县开展反日斗争,任组织与宣传工作。 伪大同元年(1932)与崔石泉于宝清县小城子村办军政训练班。次年来饶河三义屯,召开饶河中心县委会议,当选为中心县委委员,并与崔石泉等协力开办抗日游击训练班,凡60余人。伪康德元年一月,正式成立饶河反日游击大队任副大队长。曾收编 “武阳”山林队数十人,一同进攻黑嘴子(今虎林县城), 一马当先,履艰践险以护友军,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武阳”叹服,拜为生死兄弟。同年九月,与大队长张文偕率队攻打暴马顶子警察所,未几又与关门嘴子日伪军相遭遇,均获胜,并有缴获。伪康德二年,抗日游击队旋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四军四团,任团副,率队以与敌战,每战必冲领在前。九月二十五日,在西通小北山(今新兴洞),狙击日伪警察高木率队来攻,初大获捷胜,击毙敌30余名,缴获枪械多支,后伪警察队苑福堂率60余人自西接应,敌反扑,俾抗日四团腹背受敌,激战中,中弹身亡。年28岁。
  四、陈荣久



  陈荣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祖籍山东,后移居辽宁,父辈徙宁安县之三家子村。十岁而孤。自幼秉赋坚毅,刚直不阿,事不苟同。曾埋身于田亩,志不甘居人下,因弃农从军伍。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时,于东北军第二十一混成旅骑兵二营七连任班长。东北沦陷,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时七连长意在投降,即将率全连兵士投诚日寇,陈胸怀救国之忱,不肯为叛逆出卖,遂串通各班长晓谕全连士兵毅然而反其正,遂缴连长械,黜其职,逐而出之,众乃推陈以为连长,遂投奔东北抗日救国军副总指挥孔宪荣麾下矢志抗日。后孔差刘万奎谋杀自卫军左路总指挥马宪章与赵国良等,为陈所察,乃痛斥之曰:“国难当头,御外侮力犹不足,焉得自残骨肉耶!”时孔势方雄,拒不纳谏,或有谋者曰:“今孔拒纳忠谏,且谋投降日寇,宜去之,以防其害”,陈然其言,乃于伪大同二年(1933)三月率队投奔东北抗日救国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力陈其志,李见其诚,遂收为心腹,申之以共产党坚决抗击日寇之大义,教习之以文字,数月后已能口诵手写,李见其所言必行,所行必果,且爱兵如手足,每有福益必与部属共之,从无苟贪,富智勇,有将帅才,足信赖者,遂亲自介绍加入共产党,并擢军部副官长职。伪大同三年(当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二月,李赴上海汇报四军活动情势,以争取全国人民之支援。行前,军部事务咸由陈与杨太和代之。历时半年余,李归,见军中万事井然,与日作战及收编队伍,诸多奏效,因倍赏其才智,重其竭诚职司忠恳为人之品格。经军党委议定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两年回国后,拟派五军任事。时四军二师内部有隙,因以四军特派员身份,前往调处之。伪康德三年八月,来本县关门嘴子地方,化名王福东,于东北岔刘大升处暂居。时抗日队伍已去富锦、同江等县活动,越二月,乃相接触,为队伍内部龃龉事,具一一调解之。未几,二师奉命扩建为七军,经所属恳请申报获准,留任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同年十月,于本县石头窝子岭后召开七军成立大会,宣誓就职。下领三师,一师长李学福任之;,二师长周其昌任之;三师长景乐亭任之。伪康德四年(1937)三月二日,全军 300余众集结于屏岭山西北之狐仙堂开会,部署工作,为特务告密。三月六日参事官大穗久雄亲率警察及日伪军 400余众来攻。闻讯后,即于天津班屏岭山各山隘布阵狙击之,诱敌以入,前后夹攻,敌惨败,击毙大穗久雄及伪军团副马元勋以下凡30余名,敌不敢进。适搜索战场,陈率队缴收敌枪,不意被负伤卧仆于爬犁侧畔之日本士兵枪击中胸部,当即倒地身亡。时年34岁。
  五、李学福



  李学福,本名李学万。朝鲜语音学万读做“葆满”,因误以朝名为汉名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山菜沟老虎山屯,祖籍朝鲜咸镜北道,自父辈为避日寇而流徙中国东北。六岁随父迁饶河县之三义屯,务农为业。十二岁父殁,从长兄李学俊耕植水稻,以养全家。初就塾学二年,既长投身垄亩,时不暇给,一任劳事,精农艺,因所植无不稔。为人广交疏财,仗义好施,凡艰困者求之则必资赈焉。因颇负众望。后公推为三义屯之保长(即百家长)。时逢“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日人之手,地方匪盗又起,民不聊生,李之家业亦渐及风雨漂摇中,自念父避日乱,方流徙中国东北,今东北又复沦陷日人手中,如之何其可也?因为之瞻惕焉,时其侄李永皓于北京大学就学,归省时为其言曰:“今东洋日寇作乱,朝鲜既亡,中国东北又陷,何是去路?必揭竿以抵之,方可求生存焉。”乃劝其叔父尽出家资田产,购置枪械,以除日患,李为之启迪,爱国之思遂兹蘖然。伪大同二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崔石泉、徐凤山、黄哲云等来本县组织武装抗日,闻李学福为一方之乡绅,乃往访之,相叙投机,李果遇所谋,乃留崔任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徐至各处宣传抗日,密秘发展组织。崔乃日与学生授课,而夜集合青年宣传抗日救国之理,众聆之如解焦渴。时值虎林县保安队长高玉山救国军起事攻占饶河,崔李宣传抗日,组织反日会,极受救国军之欢迎。李与此间密与各沟里百家长及山间友好捐募钱款,收买各种枪械,凡30余支,将自成为一支独立之抗日军。事为高玉山之救国军总部所察知,恶其立异,遂将本县地下共产党县委成员金昌极、李汉洙、黄哲云、徐汉龙及李学福等六人逮捕,旋将黄、李二人枪杀。李托赖乡土故人之庇,法场陪绑后乃得生还,由此,李抗日之心益坚。遂于本年七月聚集30余青壮年举义,定名为“朝鲜独立军”。昼于山间隐蔽,夜入山民屋舍广为宣传抗日。李与各沟百家长(保长)均有交谊,或为结拜之盟兄弟,故每至宣传抗日救国,无不为之响应。不几日,三义屯、小北沟、小南河、关门嘴子、大佳河等地之抗日救国会相继成立。有枪者出枪,有钱者出钱,队伍遂兹壮大。至十一月底,兵力已增至70余人.旋将番号改为“饶河县抗日游击队”。为迎击敌人,经李学福与高玉山谈判,游击队改编为救国军一旅属下之特务营。于伪大同元年一月攻打虎林县之黑嘴子未克,高玉山部下死伤230余人,特务营金昌镒营长以下战死30余人,高迫于辎重无源,遂迤而渡江去往苏联。时游击队士气不振,李谓士兵曰:“不能为一战不利而气馁也。”遂亲自走访四乡,广募兵员,乃扩大汉族民众之动员,集钱饷被服、枪支弹药等,形势渐复好转。有顷,李率五人于大别拉炕路旁埋伏,截获二会兵长枪二支。会兵与之计较,李为之开导曰:“我等并非胡匪,取枪为打日本,如此枪为日寇夺去,将何所是从?岂能不虑念耶?”会兵云是。遂劝其入夥,乃言,家有老父老母,遂枪留而人放之。后游击队汉民渐多,某日于虎林县炮手营地方收二汉民入伍,遂命发给二支枪械,饮食皆优待之,并有吸食鸦片之习,一应照顾之。不旬日围攻独木河警察所时,二烟鬼携枪逃走,众皆埋怨。李抚慰之曰:“革命本属自奋之举,不可强为之也”。伪大同三年(1934)二月,独立营再改为“饶河反日游击大队”,上派张文偕为大队长,李斗文任政委,李任军需长职,广为沟通山民与抗日之关系,募集枪支子弹。七月,张文偕于虎林县牺牲,李继任大队长。乃以暴马顶子为根据地,训练军队,广为筹措粮谷被服。选择有利时机反击日寇,历时七八个月,大小战斗凡十余次,给敌以沉重打击。时兵力已达 300余人。日寇为捕捉李学福,曾悬赏千元,逮其妻者赏五百元。伪康德二年二月,有术士毕子郁者以其有巧辩之才,与李有一面之识,并前往暴马顶子劝降。谓曰:“今满洲国天下大定,何康乐顺承而不为,竟自餐冰饮雪,嗜此无为之苦耶?”众皆欲杀之,李问曰:“汝来劝降受何人所指派?”毕对曰:“吾自念同胞骨肉不堪其苦,日军有言,下山既往不咎,是以投奔而来之也。”李曰:“谅汝非日寇所派,姑恕尔免死,归当不丧良心!”斥之退去。为属下一顿棍棒,抱头而归。未几,小南河百家长苏中和者,前曾为李之盟兄,排行三,以其与李有旧,受日本当局差遣,手举日本国旗,乘二张大马爬犁,载有肥猪二头,烧酒二桶,初往大别拉炕——七里钦地方寻觅不着,再绕行至暴马顶子,以磕头三兄之身份前来见面。先是由二名战士引进,寒喧之后,李留以膳食。饭后,李开口问曰:“今日三兄举日本国旗来此何干?”苏言曰:“吾举此旗遇皇军讨伐队伍省得麻烦。”续言曰:“吾念手足之情,恤汝栖身老林,不堪其苦,何必妄为?盟弟如能随吾下得山去,皇军依旧任命团长,如其不信,我将偕弟同往。”李又问道:“汝为我送来枪炮子弹多少?运来几挺机枪?”苏对曰:“如允下山,尽皆有之,三哥我要为之保险。”李沉着言曰:“我之队伍,现时皆散在各处”。苏恳祈曰:“可以调回。”李忿然怒嗔道:“苏中和,苏中和,汝陷我还不打紧,将要我三百兄弟送之虎口,曷狠毒至极耶!汝为三哥,定为你留一具完尸,子弹留予日本人!”遂命左右押至林中树索绞处决之。奈苏中和自日本入境时即已投降,屡屡伤害抗日,戕贼百姓,已属罪大恶极,恨不能缚以处之,今自投法网,铲除大孽。六月西通大战,十一月再次收编山林队,皆以李之谦和大度,视各民族如手足,凡提及李葆满收编,俱各响应。未及数月,县内十余股山林队 700多人众均收之抗日麾下,队伍壮大。部署尤加繁重劳苦,或聚或散、或粮米筹措供给,或衣服辎重,备皆经其绸缪经纶,非同小可。每当临敌,率皆亲身参与谋划指挥,每事必身先士卒,因战士无不勇往直前,常出奇而制胜,或以少而胜多。伪康德四年,西林子红枪会之夜袭警察队,西风嘴子狙击日汽船打死日野少将,皆李之主策谋者。凡枪械他人所不能起者,李往之必获之矣。杂牌军收编多有桀骜不群者,非李不能服之。粮秣无法筹措时,李往之必有所得焉,且纪律严明,凡辄取民财者,必受重罚,严重者,立惩之,故军内外,无不感服,驰誉遍及三江。伪康德三年四月,奉中共吉东省委党组织之命,在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旋将东北革命军第四军四团扩编为四军二师,旋任副师长。先后率150余众,对大别拉炕、小佳河、关门嘴子等地日伪据点以重创,缴获枪支 30多支,随之西进宝清。伪康德三年(1936)再扩建为七军,初擢任二师师长。三月,陈荣久军长牺牲,遂代理军长。率新编第二师远征同江、富锦战斗多次,缴获枪支 100余支,瓦解敌军数百人,建森林种地处多处。伪康德五年(1938)二月,因患半身不遂,赴苏联毕金医治无效,同年八月八日逝世于苏联毕金城,年38岁。
  六、姜克智



  姜克智,山东牟平人,清宣统二年(1910)生。早年从军阀刘振年麾下伍卒,后与张宗昌火并时离去,流寓吉林省(今黑龙江)虎林县杨岗务农。伪大同二年(1933)集30余人揭竿举义,迂回于密、虎间。未几与伪军战斗失利,队伍溃散,乃投奔饶河反日游击大队为排长。伪康德三年(1936),四军四团扩编为二师,擢师部政治保安连连长,同时加入共产党。时日伪实行靖乡清野归屯并村政策,部队临时划为六股,分别与日寇迂回。姜随师部去虎林一带活动,多次进攻日寇,毙敌100余名,缴获枪械 30余支。同年十一月成立七军。翌年三月,随陈荣久军长参加大鼎子山后天津班狙击战,击毙大穗久雄以下30余人,虽军长牺牲,但在其顽强抵御下,仍保持了七军之有生力量。未几擢一师一团团长。四月,与军长李学福联同红枪会策谋进击西林子警察队获大捷,虽因巡官唐某反扑,死伤十多人,但终究大挫敌气焰。伪康德五年七月,陟一师副师长。九月与参谋长崔石泉率队于饶力葛山西风嘴子处巧截日军汽船,击毙日野武雄少将以下30余人。缴获枪械20余支,子弹若干,声闻遐迩。嗣后率一、三团逸去富锦、同江一带活动,与敌遭遇,初被困卧虎力山,撤退时,回顾伤员,被流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年28岁。
  七、王汝起



  王汝起,山东黄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父为织布工人,无以糊口,八岁,即助之田务,十三岁受雇放牧。民国十二年大馑,父携全家逃荒宁安长岭子垦植度日。民国二十九年“九·一八力事变,东三省沦为日本之殖民地。翌年秋,父借邻家马车进城卖柴,路为日本军骚惊,当即坠车碾压毙命。因誓以为父报仇。旋聚众30余人名之为“红枪会”以反日,搜集土枪洋炮,尽缴打围团之枪械以装备之,遂突袭镜泊湖南湖头修筑铁路之日军,毙敌七人,缴枪五支,威振一时。伪大同二年,率队加入救国军第三旅,编为八团任团副。经多次激战,众多走散,再投同盟军。伪康德二年,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任一师三团团长。同年冬加入共产党。常行军途中,延师求教,自习不辍,已可识二千字,旋即能读公文,书便函。抗日之志益坚,乃送妻子返归故里,荐二弟以同伍。是年冬率三十余众去洋草沟,自卫团不明真象向其开枪,二弟中弹身亡,既知其为抗日军时乃止。部下愤以缉捕凶手拟处决之,王止之曰:“不可莽撞,彼不知之中开枪,误也,非真为恶也,不可私仇相报”乃恕之。遂申以抗日救国之义,自卫团俱各零涕。当场有六名青年报名加入抗日军。伪康德四年,擢五军二师副师长。五年(1938)调七军一师师长。身先士卒,苦劳当前,因名威大振。伪康德六年三月,当选为军党委候补委员。旋入抚远、同江境活动。曾与刘雁来合力共谋以乔装伪军攻占抓吉镇,击毙日军二名,缴伪警察枪械30余支。伪康德七年改七军为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任队长。三月下旬,率六十余兵众前往大带河秃山头(今大带检查站河北山根处)截击前往小木营之运粮爬犁队。有十余名警察武装护送,王率队于金家店处突袭,十余名警察枪械尽缴获之,并截获大宗粮米油盐等。正搜索战场时,不意伪警察李殿祥窜入土豆窖偷发暗枪,当即命中头部身亡。时年三十五岁。伪警察随之夺回枪械反扑,抗日队伍未及敛尸即被迫转移,遗体敌派村民守候经夜,次日晨命大带河村派牛爬犁运至县城。时郑鲁岩被捕未久,令辨认之,乃曰:“王汝起师长也”。日军警遂大惊骇,命礼仪瘗之于县城西郊。领队伪警察赵逆振江,已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于石场土地改革斗争中以身正法。
  八、于化南



  于化南,山东文登孔格庄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父于树兰(字祥庭)早年流寓东北,民国十九年曾于本县公署任事,化南因于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即投奔来此。适逢“九·一八”事变,父退隐至王八脖子(今鱼丰)务农。于来此曾一度聘为山乡塾师,既至日祸临头,因亡国之仇火炽燃,受李学福及郑鲁岩之启发,乃毅然参加饶河县抗日游击军。因富文质才略,为人憨诚,司职衷心不二,事不苟私,因颇信赖之,委以宣传职。伪大同二年(1933)加入共产党,翌年擢县委委员。未几,四团扩为二师,任政治部副主任。曾参与多次战斗,且担负募集粮秣等,奔走于崇山峻岭间,多风餐露宿而不知其苦。乡亲王秀东返故里时,曾往见之曰:“兄长有无钱捎寄?”于答之曰:“吾今无国,曷有家哉!请告之,必待抗日胜利,方可生乡思。今手无分文, 抗日尚且不备,焉得他顾!”王慨然云是乃去。 伪康德二年,任吉东特委委员。三年(1936)调任中共中央驻满洲代表联络员并吉东省委常委。未几,续奉调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就学,二年后毕业回国,调延安任中央保卫职。民国三十四年,东北光复后,调北满任勃密虎饶地委书记兼任人民自卫军司令。驻勃利县城,实行建军建政。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夜,有奸细发动叛乱,遂连夜组织反击,怎奈敌强我弱,乃自引基本队伍十数人撤至山林间,落荒而走。意欲向牡丹江靠拢。行至林口县龙爪乡一心村觅饮食时,误入匪窟,乃被絷。匪团副梅双吉为抗联叛徒,指认其是共产党要员,遂施之以酷刑,于凛然而不惧,厉斥匪徒,并慨然陈词。十二月二十日为匪徒杀害。时年四十一岁。离乡24载,二经山东而不入家门,其献身民族救亡事业可知。惜哉,与日寇苦战十余年而九死一生,竟惨死于土匪手中,嗟夫!
  九、吕世铭
  吕世铭,山东文登西于屯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乳名大喜,幼生天花而落麻面,绰号大喜麻子。父吕春朴,清末监生,因赖家教通读《四书》、《五经》,学业非浅。早年于乡里教私塾,适年荒饥馑,莫能糊口,遂流寓此地,于小北沟再办塾学。至“九·一八”事变后,因怀爱国之思,乃从李葆满之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共产党。伪康德二年擢第一连连长。历经战斗,智勇得兼,屡建战功,常孤身夜行,出没村户,为部队募集钱粮,著有劳迹。伪康德二年,队伍于虎林马鞍山一带截击伪军护粮队,激战中,至疲累,见敌退,遂逸入野甸柳树旁少憩而离队。适与二伪军相遇。吕威吓曰:“中国人交枪不杀!”遂缴枪二支,子弹 100余发。尽负肩上,往寻队伍,已不知所向。后追认行迹,绕行数小时,方入队列。责其擅离,谅其有获,遂将功折罪。伪康德三年擢军部财务副官,去富锦二甲等地征募军粮,于民众房内被伪大排队逮捕,当即处死,枭首将悬街示众。伪队长得知惊恐万状,止之曰:“此李葆满之副官也,声张出去,必有后患!”遂命将首级缝合之,差人瘗之于野。时年34岁。伪康德二年日伪出版之《饶河县事情》一书中载有名录及面相特征,划入被缉捕之列。
  十、姜尚平
  姜尚平,山东东阿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幼家贫,后流徙海参崴做劳工,俄十月革命后来饶河,予小南河垦植鸦片维生。时抗日烽火炽烈。伪康德元年姜将赋税交与抗日军,遂被百家长(保长)诬为通匪,被捕入狱,敌审讯时,施以酷刑,然矢口否认,因无据而释放之。遂萌举义之念。旋聚30余青壮揭竿而起义,命队番号为“安邦”。乃入山与日伪抗衡,并四处串通乡民征募枪械,以充实力,与日伪军曾几冲撞,捷胜良多,数月之间,队伍增至40余人。伪康德二年初,为抗日军收编为四军二师四团团副,后升团长,兼外交特派员,曾深入同江、青龙山一带征募钱粮,立大功业。伪康德三年,军部委其率二连、三连 100余人前往同江、富锦开辟基地。不数月,粮、钱、布匹等悉皆充盈。时朝鲜独立营亦来此共职事,后所征得钱款为独立营所把持,遂忿然不平。姜素好广交,且吸鸦片,并恋女色,无财货之权,不能度日,遂弃其部伍,只身出走,前往青龙山。由此,前随姜起义而被收编之部下,率皆随以往焉,遂自立。李学福闻讯,派特委委员郑鲁岩往规劝之。郑至即为姜扣留,先命除其履,俾无以行远,郑泰然不惧,索鸦片,姜命与之,复索盛馔佳肴酒食。姜尽与之。乃告之曰:“待尔吸食足,则枪决之其勿悔!”郑哂笑之曰:“可也,既来之,则任汝之摆布矣。郑欲以谈判正事,姜拒谈一切。时质留已十数日,军部不得音闻,乃再派军需处长杨洪义往青龙山解之。至则姜即索枪械,杨告之曰:“枪非吾个人所有,汝扣政治部主任(指郑)一人,革命不能为一人屈从。”郑继戏之曰:“一是给枪,二是来打你,并且我亲自带队来打!”几经周旋乃释郑与杨同归。姜誓不与独立营合作,归以告之李学福,李遂命撤独立营长赵明及政委崔石峰职,姜始归服。伪康德五年,日寇实行靖乡清野,逼散居民户尽归之集团部落,以切割抗联与民众之联系。威逼日甚。加以特务撺掇,有士兵孔范五者与日本特务勾连,诬以“贪占军饷”为口实,而将姜刺杀之,年三十有七。孔谋率众投降,后为刘雁来巧计除之。遂将兵众收回。
  十一、李清和
  李清和,山东青州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幼丧父母,十七岁与胞弟李清连流徙东荒,曾参加红枪会。民国十八年(1929)于大鼎子山后天津班地方垦荒务农,略通拳击武道,肉搏时,三、五人无以敌之。伪康德二年,本县日寇清剿无时,搅扰日甚,民不聊生,时李清和与其弟李清连倡建红枪会以反日寇,一时四乡民众为之响应。常诵之以法术咒语,言可刀枪不入,因皆奉李清和为“李法师”。伪康德三年,日寇为捕杀抗日,于西林子特设警察分队,凡40余人,多为外地调入之朝鲜人,经日寇培训,肆虐无忌,四乡百姓无不受其害。时李清和与抗日游击队主帅李学福密议将协力拔除之。是年秋,李学福约红枪会骨干至抗联密营地暴马顶子谋划之。往者李清和、李清连、另有山东平度人萧云会、招远人黄占元、文登人田明玉等,凡50余众,集中训练围攻之术。李清和焚香叩首,张红结彩,口诵咒语,以黄兜悬树为的,连击之,果不中,众皆叹服。唯萧云会击之,则命中之矣,众乃疑虑。李清和日:“此乃心意不诚之故也,果精诚报国时,则必刀枪弗入。”遂士气大振。三月十日夜,以鸡毛信传之四方50余户,遂聚合70余青壮之士,各执红缨枪冲刺在前,抗联七军70人以为外围。曩者李清连已与警察队警尉补慈日华密约之矣,允以为内应。午夜红枪会法师李清和以拍手为号,慈开垣门迎入,李手执长刀,再破警营外门以入,首将岗卡撂倒,续入之内门,众警察皆睡梦中,李喝令缴枪不杀,或有图谋抗击者,已来不及矣,遂尽缴其械,凡28支长枪,子弹数箱,遂命一一缴收。忽伪巡官唐佐臣自外突入,骤发十数枪弹,当即仆倒五人,乃纷乱焉。红枪会之人尽皆入内,外未留岗哨,致伪警察夺枪反扑,李挥刀肉搏,杀警察六七人。其弟李清连当即被敌击毙身亡。李闪之屋外,命众退,且挥刀杀敌,正纭乱中,忽一弹命中头部,当即倒地身亡,时年36岁。黄占元退至屋后,以火焚檐,欲尽毁敌,霎时浓烟滚滚,内应警察慈日华隐蔽屋内,终未得出,敌我共烧死三人。萧云会尻部负伤,田、黄二人护之得脱,匿大鼎子山中十余日始归。此战红枪会计死伤李清和以下15人。伪警察死11人,抗日军布列于村之四周,未得入村,一并退去。萧云会伤愈后投抗日军。翌年于富锦围攻某踞点时,23人尽皆牺牲。唯余萧一人坚持战斗,为敌擒虏,车裂而死。时年39岁。
  十二、刘宗成
  刘宗成者,山东文登人,清宣统三年(1911)生。幼随兄来饶,于小佳河务农。“九·一八”事变后,受救国思潮影响,于伪康德元年参加抗日军为后勤副官。常只身出没山林间,往来于民众募集钱粮,功业卓著。每事诚笃谨信,而己衣着褴缕则不以为然。伪康德二年,为征集被服粮秣,曾只身执苑福堂三弟苑思臣至密营以为人质,征其粮盐与衣服鞋袜,苑允送 300双胶鞋,并誓盟之以为信。遂释之,终果则一去而不返矣。越明年,即伪康德五年春,复至小佳河乡间筹募粮饷,被日伪拘捕,解至县城,遍施酷刑,终不屈服。后胁其为日伪军带路,追寻抗联密营地,至太平沟拒前行,被日寇剌死于山野道途,年28岁。
                  十三、朱洪甲
  朱洪甲,河北河间人,光绪十八年(1892)生。幼失怙恃,茕独无依,寄食外公。十二岁为人农仆,后流徙沈阳,从军伍。为人刚直不阿,每事先人后己,人多崇敬之。未几提任班长、排长。民国十六年,调防依兰、富锦东北混成第九旅四十二团路永才部下,擢三营七连连长。民国十八年春,因中东铁路中苏形成之罅隙,三江水路行船,苏俄时有寻衅。已成弓满待发之势。时奉上命,派七连八连 280余人,来饶打毁鸦片烟苗。既至,闻此地生民,赖鸦片为生已久,既禁之,曷不止其于未植之时?而导劝另植他物以不伤民之生计耶!况外患在即,而自相鱼肉!乃上陈拒毁之理,路责其逋慢。仍命毁之。时县保安大队长(独立营)李广堂已率人前往关门嘴子,八连踵其后,独朱托病违之。李广堂至万福石立子处受阻。路团长遂亲往饶邑督查,皆谗陷之,乃罢朱职。无以谋生,遂携妻眷赴小北沟自耕糊口。时山猪为害禾稼甚剧,民众皆持枪械日夜防守之。独朱氏一任其便。邻里劝其防之,则对之曰:“野猪吃玉米,亦自谋生存也,岂忍心伤杀吾之同姓!”盖野“猪”与“朱”同音,故戏之以为同姓也。历三载,所获不足自食,时茹山菜解饥。其邻倪福田(后被日缉捕托名倪元德),常借一二斗玉米以接济之。伪康德元年秋,日寇扫荡小北沟,抗日会小组长倪福田为叛徒王可文出卖被捕入狱,朱冒然之县警察队具保,遭日寇重笞,监押二十余日始放回。遂徙居关门嘴子。民皆以朱有厚德,荐之保长,为赌棍姜开河妒之,以朱曾私通抗日军被执谗之,因上未准,保长职乃被姜开河窃踞。是年秋,朱妻骤发时疫溘逝,悲愤凄楚无以寄,乃毅然投奔抗日游击队,时年已四十有四矣,以老命报中华誓之。每战果敢在前,不服己之老。未几仍任之连长。曾参加突袭暴马顶子警察所,西通战事,天津班狙击大穗战斗。冲杀在前,屡建战功。伪康德六年冬十一月,自暴马顶子东二道沟子率16人去关门嘴子背粮,未至目的地,即与日伪军遭遇,遂且战且退,奔走40余里,方将伪军抛掉。因过度饥渴,餐风饮雪,突发疾病,遂搀扶背行,露宿三日夜,未及归至密营地,猝死于二道沟源,部下就地瘗之于雪谷中,时年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