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民公杜

第二节 人民公杜



               第二节 人民公杜
  集贤人民公社(镇)
  位于安邦河东岸、福利屯东北17公里处。地理座标:北纬46°45′33″~46°51′00″,东经131°11′26″~131°16′46″。南与沙岗公社、双鸭山集贤煤矿接壤,西与沙岗、兴安公社为邻,北接永安公社,东与黎明公社相连。总面积 95.45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屯、19个生产大队、41个生产队;镇内 9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为5,954户,人口24,452万人(包括城镇人口)。其中:满、蒙、回、朝鲜族等少数民族1,080人。人民公社机关位于镇中心路北。
  民国元年(1912年),只有三户汉族人散居于此。民国六年(1917年)富锦县知事两次临此,出放街基,并与当地豪绅、地主巩文炳、李文韶、何梦麟、刘老先生(刘殿昌之父)、邢殿文、张克强等会商街基址与地名。时会商者,皆以一方“达人贤士”自诩,谓“仁者聚集,贤者居焉”,遂将此地命名“集贤”——取“贤者聚集”之意。1925年建集贤保集贤甲。伪满洲国时改称集贤街,并立街公所。其北部村屯当时为永安村公所管辖,均属富锦县。
  1946年本县初立时,县政府曾设于此,城区区政府亦设于此。1948年城区划分为城区、城郊两区,并改称一、二区(区政府均设于镇内)。1956年并村划乡,将街内改为镇,城外另建保安乡(乡政府驻镇内)。1958年乡镇合并,成立集贤人民公社,1961年将原公社北部32个自然屯划出,建永安人民公社。余仍为集贤公社所辖。
  全镇有耕地面积87,609亩,主要作物: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镇内 4个生产大队兼种蔬菜,供应城镇居民。经济作物有甜菜、烤烟、油菜籽等,亦是本县产粮区之一。1980年交售商品粮600.6万斤。
  1981年统计,全镇有链轨拖拉机28台,胶轮拖拉机36台,手扶拖拉机53台,机引农具 193台(件),机耕面积达88.5%。
  全公社造林面积达3,682亩,育苗1,149亩,实现了四旁绿化。有镇办畜牧场 1处。全公社有大牲畜959头(匹)。
  此公社工、商、文教、卫生等事业均发展很快,辖区内除有煤矿、制粉、农机、制酒、制油、粮库、供销、服务总店等26个国营企业事业外,还有油米、造纸、砖瓦、印刷、服装、白铁、皮革、淀粉等工4个镇办企业。镇内有县直中学1所(二中),系地区重点校5镇办中学1所,小学15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5,764名,其中中学生1,896名。镇医院 1处,病床50张,医护人员52名3农村有卫生所工7处,乡村医生17人。
  此公社7个大队有电影放映队;镇内有电影院1处,文化站1处。
  交通颇便。福利屯通往此镇客运班车每日往返五次;福利屯通往永安、联明、腰屯、黎明公社和二九一农场之客运班车和通往富锦、同江之长途客运班车每日均经由镇内。
  升昌公社
  位于福利屯东22公里处,东与友谊农场接壤,南与双鸭山市毗邻,北与腰屯公社相连,西与沙岗公社接界。地理座标:东经131°15′00″~131°26′15″,北纬46°35′30″~46°46′50″。全社总面积187.5平方公里,辖27个自然屯,22个生产大队,64个生产队;总户数4,786户,人口22,933人,其中:满、朝鲜、蒙、回族等少数民族1,000人。
  公社机关驻于东太平镇(太昌大队境内)。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此地为五区集贤保太平甲公所(太平村公所驻地),旧屯名“国强街基”,隶属富锦县。1946年始为集贤县太平区,1948年改为集贤县第七区,1956年并区划乡时,将七区划分为升昌、太保两乡。1947年,集贤县独立团团长老红军战士汤生昌在此剿匪殉难,故命名“升昌”乡。以志不忘。将“生”改为“升”,取上升之意。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升昌人民公社,并将太保乡大部分屯划给升昌公社。
  此公社总耕地面积为105,253亩,占总面积的37%。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主,经济作物:甜菜、烤烟、杂粮和麻类。1980年粮食总产量 2,633.6万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09.3万斤,是本县交售商品粮较多的公社之一。
  现有链轨拖拉机33台,胶轮拖拉机29台,手扶拖拉机3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 1台,机引农具211台(件)。此外,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饲料粉碎等机械也较齐全。有社办林场1处,果园4处,蚕场4处,参场6处;1981年统计,有大牲畜1,830头(匹),其中马1,574匹,牛216头。
  此公社各村屯都有小学,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5,163人,其中中学生1,135名;社有文化站、电影院各 1处,大队有电影放映队18个,电影机20部;公社卫生院一处,病床10张。大队都有卫生所,全社共有乡村医生38人。
  交通便利。每天有客运班车通往福利屯,福饶公路经由境内。福前铁路距公社驻地 1.5公里处设有车站,去往各地非常方便。
  腰屯公社
  位于福利屯东北部29公里处,南与升昌公社接壤,东与友谊农场和富锦县毗邻,西与黎明公社相连。北与联明公社和二九一农场交界。
  地理座标:北纬46°45′07″~47°00′00″,东经131°19′19″~131°38′24″,总面积136.86平方公里。辖18个自然屯,18个生产大队,46个生产队。居住3,595户。人口17,406人。其中:满、蒙、回、朝鲜族等少数民族317人。公社机关驻地在长胜大队境内(原名义发屯)。
  民国时期,为五区集贤保腰屯甲,伪满洲国时期改为“腰六排”,后又改称腰屯村,属富锦县。
  1946年建县时属太平区。
  1948年成立集贤县腰屯区,又称第八区。
  1956年并村划乡时为腰屯乡。
  1958年划归二九一农场,为分场。1962年划回,称腰屯公社。
  全社共有耕地面积89,927亩,占总面积的 43%。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1980年粮食总产量2,230.2万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983万斤。经济作物以甜菜为主,是我县甜菜生产基地之一,曾受过地区行署和县人民政府的奖励。
  1981年,全社有链轨拖拉机30台,胶轮拖拉机44台,手扶拖拉机10台,机引农具279台(件),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也有发展,队队建有米面加工厂。
  1981年统计,全公社有马985匹、骡22头、牛140头、羊3,709只、猪6,903头。社办畜牧场一处。
  1981年小学发展到99个班级,4,342 名学生,队队办有小学校。中心校设有初中、高中班,有中学生966人。卫生院 1处,病床20张,大队有卫生所,乡村医生27名,卫生员5人。公社文化站藏书500余册,大队有电影放映队14个,电影机14部。
  交通方便。福利屯通往公社日班车两次,二九一农场客运班车每天亦从境内通过。
  黎明公社
  位于福利屯东北22公里处,东邻腰屯公社,南靠升昌公社,西与集贤公社以刘炮山为界,北与联明、永安公社接壤。
  地理座标:北纬46°44′20″~46°53′20″,东经131°15′12″~131°22′00″。总面积84.72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屯、14个生产大队、33个生产队,居住着2,634户,人口12,674人。其中,满、蒙、朝鲜族等少数民族249人。
  公社机关驻地:昌明屯(今黎明大队驻地),为全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1年耕地面积64,303亩,占总面积的 51%。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经济作物有甜菜、烤烟等。1980年粮食总产量1,513.7万斤,交售商品粮578.7万斤。
  1981年统计,全社有链轨拖拉机25台,胶轮拖拉机31台,机引农具 118台(件),其他非田间机械也颇齐全。
  全社造林总面积2,625亩,育苗面积540亩。
  1981年统计全社中小学14所,队队有小学,在校学生2,580人,其中中学生567人;11个大队办起了幼儿班。卫生院 1处,病床15张;大队卫生所14个,乡村医生22名。社有文化站、电影队,大队有电影放映队7个,电影机8部。
  福利屯每天有通此客运班车,交通比较方便。
  永安公社
  位于县城福利屯东北23公里处,东邻联明公社,南与集贤公社接壤,西与兴安公社隔安邦河相望,北至桦川县界。
  地理座标:北纬46°49′33″~46°57′38″,东经131°12′06″~131°18′05″。总面积130.25平方公里,辖32个自然屯、27个生产大队、50个生产队。居住4,404户,人口19,512人,其中有满、蒙、回、朝鲜族等少数民族346人。
  公社机关驻于成海屯(长发大队驻地),为此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国时期此地为集贤保永安甲,伪满洲国时此地为永安村,隶属富锦县。1946年建县时属城郊区,1947年成立永安区,1950年更名为集贤县第三区。1956年为永安乡,1961年后建永安公社。1972年,从该公社划出部分大队建新建公社,其余队仍为永安公社,“永安”系沿用老名。
  此地区原是有名的三江平原大草川,安邦河水于此流散,经过治理现已成肥沃良田,是本县产粮区之一,亦是出口亚麻的生产基地。全社耕地面积98,055亩。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亚麻和甜菜。1980年粮豆总产量 2,915.2万斤,交售商品粮1,401.2万斤,议购 242.3万斤,商品率56.4%,名列全县第二位。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现有链轨拖拉机31台,胶轮拖拉机46台。手扶拖拉机53台,汽车2台,机引农具243台(件)。
  畜牧业现有大牲畜996头,其中马849匹,牛 147头,猪5,770头,羊5,000只;有社办畜牧场1处。
  全公社有中学3所、小学28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3,651人。其中中学生698人,教职员工131人。社办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各 1个,大队有电影机12个。卫生院1处,病床30张,大队卫生所19处,乡村医生50人。
  交通较便利。福利屯至永安客运班车每日往返 3次,通往联明公社班车,经由境内,由此可去往各地。
  联明公社
  位于福利屯东北36公里处。地理座标:北纬46°52′33″~46°59′12″,东经131°09′24″~131°22′07″。 东与二九一农场接壤,南与腰屯公社相连,西与永安公社毗邻,北与桦川县交界。总面积93.69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屯,12个生产大队,21个生产队。居住2,544户,人口12,198人,其中有满、回、鄂伦春等少数民族314人。公社机关驻联明屯。
  建县初此地属永安区,1958年属集贤公社,1962年属永安公社,1972年独立建社,初命名为新建公社。地名普查时,因和地区内有的公社重名,故以公社驻地联明屯命名。
  此公社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旧时是有名的“北大甸子”,土地辽阔,土质肥沃,为本县产粮区之一。全社有耕地70,952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经济作物以亚麻、水飞蓟为主。1980年粮豆总产量2,027.7万斤,交售商品粮 931.8万斤,议购171.6万斤,商品率达59.4%。是本县亚麻、水飞蓟外贸生产基地,特别是水飞蓟,远销国外。
  1981年统计,全公社有链轨拖拉机25台,胶轮拖拉机26台,手扶拖拉机33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3台,机引农具164台(件)。全社造林总面积4,533亩,育苗772亩;有社办畜牧场1处。
  全社有中学2所,小学12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2,457人,其中中学生527名。
  卫生院1处,病床10张,医护人员17名,大队卫生所9处,乡村医生20名。公社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10个人队有电影机10部,大队办有图书室共藏书2,120册。
  福利至联明之客运班车,每日往返两次,交通较方便。
  沙岗公社
  此公社所属大队环居福利屯周围,南与双鸭山市接壤,东与双鸭山集贤煤矿毗邻,北与兴安公社相连,西北与笔架山劳改农场交界。地理座标:北纬46°38′22″~46°49′20″,东经131°11′14″~131°17′20″。总面积117.37平方公里。辖23个自然屯、18个生产大队、47个生产队。总户数4,562户,人口22,157人。其中,有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180人。
  公社机关驻于福利屯北部。
  民国时期,此地为集贤保信字甲。伪满洲国初期,中共地下党安区区委秘密设于此区,领导人民支援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群众称为“红地盘”。康德五年(1938年)此地曾设沙岗村公所,属富锦县。1946年建集贤县后,设沙岗区(区政府驻地为沙岗屯因获是名)。1948年改称第五区。1956年为沙岗乡。1958年,夹信乡、福利镇和沙岗乡合并,成立福利人民公社。1964年又从福利公社划出23个自然屯,建立沙岗人民公社。
  安邦河流经此社,土质肥沃,是本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耕地面积96,502亩。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和水稻;经济作物有甜菜和蔬菜,其中蔬菜主要供县城居民需求。1980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116.9万斤,居全县第四位。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1981年统计,有链轨拖拉机35台,胶轮拖拉机49台,手扶拖拉机28台,机引农具246台(件),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70%。造林达4,003亩,育苗1,352亩。1981年统计,有大牲畜1,623头(匹),其中马1,102匹,骡33头,牛385头。社办畜牧场1处,社办企业两处。
  1981年统计,全公社有中学 1所,小学18所,教师201人,在校学生4,048人,其中中学生592人。公社有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17人,病床10张;大队卫生所15处,乡村医生30人。
  山区公社
  此公社位于福利屯西南山里23公里处,东邻沙岗公社,东北靠笔架山农场,东南与双鸭山市接界,南与桦南县相连,北与丰乐、太平公社接壤,西与桦川县交界。地理座标:北纬46°33′45″~46°45′25″,东经130°42′29″~131°11′7″。总面积 328.08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屯,10个生产大队,11个生产队,户数927户,人口4,376人,其中满、蒙、回、朝鲜等少数民族62人。
  公社驻于山区屯。
  1939年前,此地因山深林密,人迹罕至,虎狼颇多,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境内七星砬子曾设有抗联被服厂、兵工厂等。七星砬子现为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966年县政府在此地进行山区建设,从各公社引户建屯,1969年建立五七人民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地区内公社重名,改为山区人民公社。
  此公社地势高,气温低,回暖晚,作物生长期短,只适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13,526亩。1980年交售商品粮96.3万斤。
  此地盛产蘑菇、木耳、蕨菜等山产品,是外贸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机械化也在发展,1981年统计,全社有链轨拖拉机9台,胶轮拖拉机6台,机引农具36台(件),队队有米面加工机械。畜牧业发展较快。现有马155匹、牛232头、猪813头、羊1,224只、鹿74只,社办畜牧场1处,养奶牛10头,社办白灰矿1处,产品销县内外。参场、木耳场各1处。1980年社办企业年产值达100,000元。
  公社有中学 1所、小学11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1,010人其中有中学生188人,教职员工62人。
  有卫生院1处,病床30张,医护人员11名。大队卫生所9处,乡村医生10人。
  公社有电影放映机1部,大队有电影机6部。
  交通较方便,每天都有通往福利屯的客运班车。
  兴安公社
  位于福利屯西北20公里处,南与沙岗公社相连,北与笔架山农场四分场接邻,东隔安邦河与集贤相望,西隔哈同公路与丰乐公社为邻。
  地理座标:北纬46°42′37″~46°57′42″,东经130°59′24″~131°08′07″。公社总面积155.57平方公里,辖18个自然屯,19个生产大队,49个生产队。居住 4,542户,人口21,930人。其中,朝鲜族558人,单建生产大队;满、回、蒙族等少数民族363人,杂居于各自然屯。公社机关驻于兴一大队东。
  此公社建县前为富锦县三排、兴安甲、兴安村。
  1946年建县时在此设兴安区。
  1948年改为第四区。
  1956年为兴安乡。
  1958年建兴安人民公社。
  1959年曾将兴安划分为两部分,以南北乡路为界,路东为红星公社,路西划归笔架山农场。1962年撤销红星公社,农场部分划回,恢复兴安人民公社。境内安邦、哈达密、柳树 3条河流经此社。土地平坦肥腴,是本县产粮区之一。全社耕地面积 107,275亩,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为甜菜、烤烟。1980年粮豆总产达 3,669.3万斤,交售商品粮1,678.7万斤,议购441.3万斤,商品率占55.44%,列全县首位。
  林业发展成绩显著,植树造林面积5,992亩,育苗1,226亩,全公社实现了绿化,多次受省、地表彰、奖励。所属保胜学校因建苗圃开展植树造林,育树育人成绩卓著,1981年曾出席全国植树造林大会,国家林业部、团中央分別授予“绿化祖国突击队”、“红花集体”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嘉奖令和奖旗。
  农业机械化亦发展很快。1981年统计,有链轨拖拉机37台,胶轮拖拉机58台,手扶拖拉机32台,机引农具278台(件)。
  畜牧业亦发展较快。1981年统计,有马958匹,牛431头,有社办畜牧场1处。
  此公社有中学 1所,大队小学计18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4,164人,其中中学生705人。公社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19个大队有电影机22部。
  卫生院 1处,病床30张,医疗设备齐全。对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成绩显著,1981年出席省地甲病防治工作会议,被评为先进单位,获得奖旗、奖状。各大队均有卫生所,乡村医生共53名。
  福利屯至此公社客运班车每日往返四次,交通十分便利。
  丰乐公社
  位于福利屯西,沿佳富铁路距县城23公里处,地理座标:北纬46°42′53″~46°54′00″,东经130°460′7″~130°58′15″。东与笔架山农场接壤,南与山区公社相连,西与太平公社为邻,北接桦川县界。总面积159.56平方公里,辖25个自然屯,24个生产大队,61个生产队;居住5,103户,人口24,665人,其中满、蒙、回族等少数民族619人。
  公社机关驻丰乐镇(太乐大队境内),为此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公社耕地面积 122,180亩。主要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1980年粮食总产量3,254.5万斤,交售商品粮1,345.7万斤,议购 159.3万斤,商品率达45.6%,名列全县第三位;甜菜产量亦名列前茅。
  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1981年统计,有链轨拖拉机38台、胶轮拖拉机38台、手扶拖拉机17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3台、机引农具263台(件)。造林总面积达6,316亩,育苗1,106亩,是全县最多的公社。
  畜牧业发展显著,1981年统计,有大牲畜1,919头(匹),其中,马1,251匹、牛 649头,是全县养牛最多的公社。大牲畜改良,特别是黄牛改良成绩甚佳,并办有畜牧场 1处,曾受过省和地区的奖励。
  渔业也有发展,现有两个大队办起养鱼场;社办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畅销县内外。
  此公社有中学 1所,大队小学25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5,551人,其中中学生1,244人,教职员工195人。公社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5人,病床30张;大队卫生所24处,乡村医生计54人。社有文化站、电影管理站,有21个大队有电影放映队。
  交通便利。佳富铁路横穿公社境内,公社驻地有火车站。每天有宝山农场接站客运班车通过公社北部3福利屯至桦川县悦来镇班车每天亦经由境内,去往各地均很方便。
  太平公社
  民国时期属桦川县兴粒区太平镇,伪满洲国时改为太平镇村。1946年为桦川县第三区。1956年划归本县时,分为太平、东胜两个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为太平乡,同年建立太平人民公社。
  此公社位于本县最西,距福利屯3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6°40′32″~46°51′43″,东经130°39′30″~130°48′37″,地势南高北低。东与丰乐公社接壤,南部为半山区,与山区公社、桦南县接界,资源丰富;西北与桦川县毗邻。总面积141.12平方公里。
  此公社辖24个自然屯、26个生产大队、67个生产队。居住 4,954户,22,887人,其中满、蒙、回、朝鲜等少数民族64人。
  公社机关驻于太平镇,为此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耕地面积115,56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1980年,总产量2,437.3万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912.1万斤,议购61.6万斤,商品率39.9%。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产量较高,曾被评为先进单位,出席省、地甜菜生产会议,受过表彰、奖励。
  1981年统计,有人工林4,618亩,果园2处,育苗1,206亩。
  有链轨拖拉机31台,胶轮拖拉机31台,手扶拖拉机32台,汽车1台,机引农具192台(件)。
  有大牲畜1,623头(匹),其中马1,222匹、骡111头、牛290头。猪7,003头、羊606只。社办畜牧场1处。
  副业生产有参场5处,蚕场3处,社办企业2处。
  公社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 1所,大队办中小学23所。1981年统计,在校学生4,949名,其中中学生1,246名,教师186名。
  卫生院 1处,病床40张,医护人员30名,大队卫生所22个,乡村医生40人。公社有文化站、电影管理站。21个大队有电影放映队。
  佳富铁路经由境内,公社驻地距太平火车站 2里许,桦川县客运班车每日亦通往太平火车站,交通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