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分布区域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一节 分布区域



                 第一节 分布区域
  牡丹江市在城区形成前,人口多分布在牡丹江沿江两岸的村屯里。从《宁古塔村屯里数》中看出,属于现在区划内的人口分布情况:兴厄哩温车恨(今市郊温春镇)22 户;敖头屯(今市郊共荣村)30户;胡什哈屯(今市郊烧锅村)20户;楼房屯(今市郊楼房村)13户;三家子(今市郊三家子村) 3户;小团山子屯(今市郊小团村)10户;大团山子屯(今市郊大团村)15 户;乜河屯(今市郊兴隆镇)150户;朱家屯(今市郊朱家屯) 40户;旧卡伦屯(今市郊卡路村)80户;礼富头(也称里佛头、里法头,今市郊南江村)13户;莲花泡屯(今市郊裕民村)12户;孤家子屯 (今牡丹江造纸厂东侧)10户;铁岭河屯(今市郊铁岭镇)17 户;新卡伦屯(今镇江村)10户;桦树林子屯(今市郊桦林镇)20 户。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兴隆镇,占总户数的32.3%。地理位置属现在城区范围内的朱家屯、南江村、造纸厂附近共有63户居民,占总数的13.5%,不及兴隆的半数。
  1903年以后,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人13分布开始有了变化,做为城市中心区域的铁路车站周围,人口逐渐增多。1917年的58户非农业人口,集中在现在的先锋小学以北、紫云街以南、西二条路以东、东三条路以西的境域内。到1934年发展到733户,3480人。17年间增加675户,平均每年增加39.7户。1934年铁岭河达到1000户,比1893年以前的17户增加983 户,41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4户;小团山屯增加60 户,平均每年增加1.5户;大团山子增加35户,旧卡伦屯增加40户,平均每年增加不到1户。
             牡丹江市1934年部分村镇人口分布情况



  1945年解放后,全市划分11个区,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工场区和西安区,分别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7%和12.6%。人口分布最的是桦林区和谢家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3.3%和4.8%。
              牡丹江市1945年9月人口分布情况



  1946年2月,市公安局对市内人口进行详细调查,人口最多的还是工场区和西安区。
               牡丹江市1946年2月人口分布



  1949年7月,牡丹江市五个城区有城市人口88399 人;市郊有农村人口50850人。人口最多的是包括三个街道、七个村的北安区,占人口总数的17%以上。
               牡丹江市1949年7月人口分布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三个城区共有257126人,西安区为最多。郊区有115143人,占总人口的30.9%。
            牡丹江市1964年人口分布(第二次人口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四个城区共有408233人,其中爱民区为最多,郊区164108人,占总人口的28.2%。除五个区外,还有1.5%的人口分布在军马场和公安局直属单位。
             牡丹江市1982年人口分布(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5年,军马场和公安局直属单位人口没有单独统计。五个区,人数增加最多的是爱民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5990人。
                牡丹江市1985年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