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网点

第一节 网点



                 第一节 网  点
  1881年(清光绪七年),乜河驿站是牡丹江最早出现的专为清政府传递官衙文书和军机情报的邮政通信网点。1900年和1904年,沙俄先后在中东铁路掖河车站和牡丹江车站设战地邮局。1908年,乜河驿站撤销后成立乜河文报分所,隶属宁安文报分局,专司官衙文书传递。1912年(民国元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后,乜河文报分所撤销,宁安邮局在乜河设邮寄代办所,先后由戴家床子和尤家床子代办。1917年,在黄花甸子设邮寄代办所,由恒盛太杂货店代办。同年,掖河设邮寄代办所。1920年,战地邮局撤销,其业务范围分别划给黄花甸子和掖河邮寄代办所,1923年改为三等邮局,1924年升为二等邮局。
  东北沦陷初期,日本侵略者在水道街设立专为日本人服务的野战邮局,并撤销黄花甸子和掖河二等邮局,设掖河邮政办事所。1934年,改野战邮局为牡丹江邮政局。1936 年2月16日,掖河邮政办事所改为邮政局,并在昌德街设邮政局。1937年初,牡丹江邮政局迁至太平路15号新建局舍。之后,陆续在旧市街、七星街、西五条路、西圣林街和桦林、乜河等地设立邮政局;在飞行场(老飞机场)、东祥伦街设立分室;在正阳街设小包邮便课分室;在汉阳街(今阳明街)、海浪(今沿江乡海浪村)和桦林开拓团设邮政办事所。1940年4月1日,牡丹江邮政局改为牡丹江中央邮政局。1944年,牡丹江中央邮政局下设的8个邮政局均改为邮政支局。1945年8月,伪满邮政机构解体。
  解放后,1946年3月7日,在太平路伪满牡丹江中央邮政局址成立牡丹江市邮政局,并在长安街设邮政支局。1948年 9月,新建的海林县政府设在牡丹江市内,海林县境内的邮电局、所,均由市邮电局管辖。1949年末,牡丹江市属邮电局、所共10处,其中邮电局1处、支局7处、代办所2处。全市设信箱信筒21个,城区设步班投递段3个,邮件按址投递。1956年3 月,海林县建制撤销后,其县内邮电局、所随同行政区变更分别划给牡丹江市邮电局、宁安县邮电局和林口县邮电局。1958 年,温春公社划给牡丹江市郊区.原属宁安县邮电局的温春邮电支局移交牡丹江市邮电局。1959年后,网点迅速增加,到1960年末,全市邮电局、所增至37处,其中邮电局1处、邮电支局13处、邮电所3处、代办所20处;信箱信筒增至204个,市内投递段增至 14个。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后,邮政网点做了相应调整。1962年,邮电支局减至4 处,代办所减至1处,信箱信筒减至45个。1965年,增设兴隆邮电支局。1966 年,新华路邮政所和临江邮政所(原铁路工厂邮政所)改为邮电支局。1967—1985 年,先后增设三道关邮电支局(后改为邮电所)、东桦林邮政所、火车站邮电所、东村邮政所(1981 年撤销)和二发电邮政所、向阳街邮政所、北山宾馆邮电所(1983年撤销)和光华邮电代办所。1985年3 月,撤销临江邮电支局,成立阳明邮电区局。至1985年末,牡丹江市邮电局下设分支机构15 处,其中邮电区局1处、邮电支局5处、邮电所2处、邮政所6处、邮电代办所1处;信箱信筒136个,邮票代售处210个。全市邮电局、所平均服务人口,由1949年的1.18万人增加到3.8万人,服务半径由1949年的6.2公里缩减到3.9公里。承担城区信报投递业务的有市邮电局、阳明邮电区局和4个邮电支局。共有投递员77人,城镇投递段58个,总行程1228公里,服务总户数52917 户。信报投递频次是:每天投递2次的有45个段;每天投递1次的有13个段。市郊农村设信报点96个。
               牡丹江市1985年邮电局所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