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一节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56年8月8日,北满钢厂第一炉特种优质钢问世。1957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并开始投产。设计能力年产特种钢16.5万吨、特种钢材lO.62万吨。同年,产特种钢89158吨、特种钢材22056吨。
  1965年,富拉尔基人民公社综合机械厂试制成功拉拔钢管。1970年,又增加高频钢管生产,企业改称富拉尔基钢管厂,后又改为齐齐哈尔市钢管总厂。同年,由富拉尔基炼油厂改为齐齐哈尔钢厂一分厂,以后又称富拉尔基钢厂,生产电炉钢。至此,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3户。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虽然受到冲击,但广大工人和干部仍坚守岗位,年均产特种钢242157吨。1972、1973年产量分别高达305108吨和317668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进行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生产计划实行反工序提料制;技术上实行投入产出承包制,财务结算银行化,物质管理商品化,辅助单位企业化,使生产、经营都得到发展。
  1985年,齐齐哈尔3户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共有职工1730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78人。主要设备有平炉、电弧炉、电渣炉、真空感应炉、真空自控炉等16座;喷粉装置2套,开坯机1套,各种轧钢机、1250吨和3000吨水压机、轧环机、万能冷拔机、拔丝机、高频焊管机、纵剪机等25台(套)。年产特种钢388239吨、特种钢材296553吨。工业总产值29210万元;实现利润3357.1万元;上缴利税7501.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877元。
  特种钢冶炼
  1956年8月7日,北满钢厂第一座20吨碱性电弧炉建成。8日,第一炉特种优质电弧炉钢问世,年产电炉钢9402吨。10月14日,1号平炉投产,年产特种平炉钢4317吨。特种钢总产量13719吨。同年,2号、3号平炉相继建成投产。1957年,产平炉钢57313吨、电炉钢31845吨,总产量89158吨,比1956年增长5.5倍。
  1958年,为进一步提高钢产量,建成3座转炉,年产转炉钢5174吨,特种钢的总产量达280602吨,比1957年又提高2.1倍。翌年,对平炉进行改造性大修,1号炉装入量由70吨增至150吨,改冷装为热装。2、3号平炉装入量由70吨改为90吨,年产平炉钢195108吨。1960年,特种钢总产量41l790吨。由于追求产量,忽视质量,造成转炉钢不符合标准要求,1962年停产。同年,特种钢总产量153226吨,比1960年下降62.8%。
  1965年,建电渣炉车间。翌年,3台电渣炉全部投产,年产电渣钢2122吨,总产量219799吨。




  1970年,富拉尔基钢厂开始生产电炉钢,年产150吨。同年,生产电炉钢11O859吨,总产量248353吨。1973年,生产平炉钢161915吨;电炉钢154449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电渣钢1304吨,总产量达317668吨。
  1979年,3台平炉全部改成90吨冷装碱性平炉,装入量一直保持在90吨左右,平炉钢年产量210636吨。同年,6.45吨电渣炉和真空感应炉建成投产,年产电渣钢4402吨,感应炉钢110吨。1980年,从西德引进一台10吨电渣炉。1984年,电渣钢产量882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5年,特种钢总产量达388239吨。其中,平炉钢235397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电炉钢147334吨、电渣钢5508吨。1956~1985年,共生产电炉钢3103193吨、平炉钢4440565吨、转炉钢133011吨、电渣钢74468吨、感应炉钢110吨。

  1956~1985年齐齐哈尔市特种钢品种、产量一览表
                      单位:吨



  特种钢压延加工 1957年6月,钢机投入使用,年产轧钢材13209吨。同年,锻压分厂水压机工部建成投产,安装3000吨和1250吨水压机各1台,年产锻压材8847吨,比设计能力提高了36.1%,总产量22056吨。


  1958年,齐齐哈尔钢厂万能冷拔机投入使用,年产冷拔材3049吨,钢材总产量达193515吨,比1957年提高7.8倍。1960年,生产轧钢材231499吨,冷拔材9216吨,锻压材50972吨。翌年,由于追求增长速度,忽视产品质量,产量大幅度下降,钢材总产量仅77660吨,与上年比较下降73.4%。经过调整,产量逐步回升。1965年,钢材总产量上升到139753吨。其中,轧钢材110220吨,冷拔材9615吨,锻压材19918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钢材产量在20万吨上下徘徊。1970年,富拉尔基钢管厂(齐齐哈尔钢管总厂)开始生产拉拔钢管,年产527吨。1972年,富拉尔基钢厂开始生产轧钢材,年产87吨。钢材总产量204321吨。1973年,钢管厂试制成功高频钢管,年产1575吨。1974年以后,拉拔钢管停产。1976年,钢材总量170453吨。其中,轧钢材143238吨、冷拔材8873吨、锻压材13972吨、高频钢管4370吨。
  1978年后,钢材产量大幅度上升。至1985年,平均年产269602.7吨。1985年,生产特种钢材296553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轧钢材237933吨,冷拔材18847吨、锻压材29069吨、高频钢管10704吨。

  1957~1985年齐齐哈尔市钢材品种、产量一览表
                     单位:吨






  新产品研制 1958年9月,齐齐哈尔钢厂用3000吨水压机立锻43吨钢锭,首创国内记录。11月,研制成功国内首批大口径厚壁钢管。翌年,轧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主轴锻件。
  1961年,研制成功冷轧辊新产品,使直径1050毫米以内的9G12冷、热轧辊不再进口。翌年,采用电弧炉新白渣法,研制成功高质量轴承钢,被国家批准为免检产品。1963~1964年,研制成功航空用轴承钢、高温合金钢等30余种,弹簧钢20余种70多个规格的新产品。为兵器部研制出高速柴油机曲轴用钢、内燃汽轮机成套锻件和直径大于500毫米的大型整体淬火轧辊等。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出无镍代用模块新钢种。1965年,为满足国家对军用大规格曲轴钢的需要,成立以孙朗为首的研制组,经多次试验,炼出国内首批大规格曲轴钢。技术指标全部达到,部分超过苏联同类产品水平,被誉为“王牌结构钢”。
  70年代,齐齐哈尔钢厂成立炮钢、弹钢、曲轴钢、不锈钢、滚珠钢5个攻关队和l个高温合金攻关组,深入分厂和工部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先后为20多项重点工程研制配套产品417项。其中包括超高强度耐压壳体,直径为2000毫米的弹簧座圈,制造人造水晶用的高压釜等275项成果。齐钢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等单位一次性研制成功Si—Mn—MO—V结构钢。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2年,试炼CY—Mn—N1一N节NY不锈钢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CY—Mn—N系列无N1不锈钢和25SiMnMOY人造金刚石刮刀钢。用其制成的刀具在胜利油田创造钻深3135.78米的全国记录。
  1974年,对3号平炉进行改造,将酸性炉改为碱性炉,等于增加一座70吨的平炉。1977年,对2号平炉进行改造,70吨双上升道改造为90吨单上升道。翌年,对l号炉和3号炉进行同样的改造;对299台(套)设备分期检修和改造,主要设备完好率达100%。其中重大的技术改造有15次,自建一套2000毫米的轧环机。
  1980年,齐齐哈尔钢厂生产的“鹤鸣”牌厚壁钢管,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打入国际市场。为671厂生产的抽油杆厚壁钢管出口美国,获美国石油协会(1981年)APl证书。同年始,为提高轴承钢产品质量,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为达到Yjz—84轴承钢对钢中非夹杂物含量的要求,从瑞典SL公司引进两套SL喷粉设备;为解决轴承钢从钢锭到钢坯加热“卡脖子”问题和连续加热阴阳面及液析问题,建18个坑的均热炉;为提高轴承钢的表面质量,从西德引进STK—4/45高压钢坯修磨机;为改善轴承钢球化组织,建可控气氛连续退火炉;为降低轴承钢含氧量,建40吨LP炉。经过改造,轴承钢质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寿命超过瑞典和日本。
  1985年,洛阳轴承钢研究所对国内特殊钢厂生产的轴承钢进行疲劳对比试验,齐齐哈尔钢厂生产的轴承钢质量居首位。冷轧辊与西德同类产品实测结果相比较,在夹杂物总量、氧化物、硫化物级别、“N”、“H”、“O”含量等项目的实物水平,均优于西德进口辊。螺纹刀具用钢的内在质量和外观等方面,均达到西德、美国、苏联同类产品水平,其工艺性能,优于美国EJ90产品的水平。


  1956~1985年,齐齐哈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获科技成果325项。其中,高温合金不锈钢研究成果87项,特殊钢科研成果90项,测试研究成果88项,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果36项,革新改造成果31项。有155篇论文在部和省一级科技刊物上发表,其中65篇论文获奖。有32种产品(特种钢15种,特种钢材17种)分别获省、部和国家优质产品奖。其中2种产品获国家银牌奖,1种产品获国家金牌奖。

  1979~1985年齐齐哈尔市特种钢、钢材获奖一览表



  经济指标 1956~1957年,齐齐哈尔钢厂初建时期,完成总产值4507万元,实现利润437万元,上缴利税561万元。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搞“钢铁元帅升帐”,产值上缴利税大幅度增长。工业总产值增加到73669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8.1%,上缴利税22612万元,年均上缴7537.3万元。1960年,工业总产值高达28446万元。由于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均衡生产的格局被破坏,造成随后几年的生产滑坡。196l~1962年,工业总产值21435万元,年均产值10717.5万元,上缴利税63万元(1961年亏损)。比“大跃进”时期年均产值低56.4%,上缴利税只占“大跃进”时期年均利税的4.2%。1963年,开始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行业除1972、1973年外,经济效益处于徘徊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行业进行改革,生产经营都得到发展。198l~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061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19.96%。在燃料涨价、固定资产折旧率提高等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5年共上缴利税29965.01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9.9%。
  1985年,完成总产值2921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润3357.1万元,上缴利税7501.27万元。

  1956~1985年齐齐哈尔市炼钢、轧钢工业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