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药加工业 道光元年(1821),鼎恒升药铺开业,生产和经营中成药、中草药,兼营日用杂货。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入侵齐齐哈尔,时局极度混乱,鼎恒升药铺损失全部货物,遗失万两白银,仅剩下药柜和少量中草药,企业陷入困境。
1917年,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有门市房5间,店员14人。1928年,药店规模扩大人员增至24人,门市房8间。除生产经营中草药外,开始自行配制酿造史国公酒和虎骨药酒。年产史国公酒2600瓶,其卖钱额占总营业额的40%,产品畅销东北各大城市及北京、天津等地,部分出口日本。1929年,海拉尔分号的房屋及全部货物被烧毁,给总号鼎恒升药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齐齐哈尔沦陷后,日伪当局实行“七二五”限价统治,鼎恒升药店经营状况时好时坏,销售额逐月下降,史国公酒时常停产。1938年,曾一度出现兴旺局面,史国公酒月产50640瓶,卖钱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1941年,在制酒原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日伪当局将酿酒原料红糖15000余斤没收,造成史国公酒停产。
1945年末,国民党军队占领齐齐哈尔时,鼎恒升药店受到掠夺,无法经营,经理返回山西,只留五六个店员看守药店。
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后,鼎恒升药店已资金枯竭,难以维持。1950年5月,呈请废业。同年12月,在盛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扶植下恢复生产。1951年,在地方土特产品展览会上,史国公酒再次打开销路。
1953年6月,由私人中药店(铺)合资筹建的齐齐哈尔市中药联合制药厂建成,生产中成药丸剂、散剂等40余个品种。1955年1月,公私合营齐齐哈尔市鼎恒升制药制酒厂生产丸剂、散剂、酒剂3类46个品种。年产史国公酒17.9吨,追风虎骨酒1.6吨,丸剂、散剂23万盒。
1956年,普太和药厂、中原制药厂等5户个体小药厂合办国药生产合作社。同年,市药材公司膏药厂成立。3户企业的主要产品有风寒双离拐、娃娃宁、川贝精、胃特灵、肠骨散、独角莲膏、牛黄安宫丸等,以及兽药、药用包装材3大类3个剂型30个品种。1957年,增加肥儿乐、红色变通丸等新品种。年产史国公酒39吨、虎骨酒11吨。1958年,市药材公司膏药厂改为饮片厂,主要生产中药饮片。同年,生产酒剂104吨。1961年,调整产品结构,市黑龙制药厂(原国药生产合作社)生产的兽药、药用包装材停产。新上健胃丸、八仙酒。1963年,产品只保留风寒双离拐、娃娃宁和肥儿乐,其余停产。1964年,因中草药品种不全,成本高,不盈利,史国公酒停产。
1976年,4户中药厂年产丸、散剂295.2万盒。1978年,试制成功牛黄解毒片等6种新产品。1980年,各企业加强管理,改进产品包装,使药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年产片剂4779.5万片,丸、散剂370.3万盒。1981年,齐齐哈尔制药厂将丸剂全部改为片剂,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片。同年,研制生产苦参片、浓缩北芪片等10余种新产品,其中有6种出口。1982年,齐齐哈尔市中药厂恢复生产史国公酒。
1985年,中药加工产品有10个剂型736个品种。其中,苦参片、浓缩北芪片、史国公酒、牛黄解毒片等11个品种获奖。齐齐哈尔制药厂以生产片剂为主;市中药厂生产丸剂、散剂、糖浆、药酒、胶囊等6个剂型;市第三制药厂生产糖浆、酊剂;市饮片厂生产中药饮片。4户企业拥有职工6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
产品10个剂型738品种,年产片剂14325万片,丸、散剂544万盒,完成产值425万元,实现利润37.5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及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区,部分产品出口新加坡、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
1980~1985年齐齐哈尔市中药加工业获奖产品一览表
1955~1985年齐齐哈尔市中药加工业经济指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