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皂制造业 1930年11月,天顺工厂在隆裕胡同2号开业。1934年,公源恒在汇通胡同2号开业。两个私营小厂开始生产黄色、黑色肥皂。翌年,两厂年产肥皂64570块,1937年,公信成在隆裕胡同6号开业。1938年,3户企业年产肥皂241050块,其他产品有生发油、雪花膏、生发腊、花露水等。至1949年,私营制皂业已有33户,多为小型的手工作坊,一般有2~3人,多者1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4个小型私人制皂作坊。1950年开业的嫩齐作坊,从业人员13人,年产肥皂7200箱、香皂1.8万箱。
1951年,国家投产100万元筹建黑龙江肥皂厂。翌年施工,1953年4月,建成投产。厂址铁锋区立建街7号,有职工8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厂区占地42175平方米。设计能力年产肥皂和香皂2万吨。主要产品有“黑龙”肥皂、“三江”肥皂、“亚光”肥皂、“建设”香皂和“幸福”香皂。当年生产肥皂696吨、香皂25吨、甘油17吨,产值95.4万元。私营的制皂作坊先后自行停业。
1954年,黑、松两省合并,省工业厅将黑龙江肥皂厂移交给地方工业局管理。同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亚光”肥皂500吨、“双燕”香皂50吨、“小熊”香皂100吨。1955年,生产肥皂l224吨、香皂20吨、工业甘油27吨,产值17176万元,较1953年增长84%。1958年“大跃进”时期,年产肥皂2348吨、香皂263吨,产值430万元。1960年,生产肥皂5502吨、香皂880吨,创产值1003万元,比1953年增长9.5倍。1962年,因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生产肥皂的原料不足,生产下降。年产肥皂3261吨,产值464万元,比1960年下降54%。1963年,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64年,肥皂产量上升到4779吨,总产值860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变化较大。1966~1967年,产量较低,年产量只有4000~5000吨,年产值600~700万元。1972~1974年,扩大了生产能力,年产量增至10000~12000吨左右,总产值1500~1700万元。1977年,建成合成脂肪酸车间,以石蜡为原料,经氧化、皂化、蒸馏等工序生产出合成脂肪酸。当年,生产合成脂肪酸312吨、c5—9酸87吨,并用残渣生产粘结剂70吨。1978年,经过技术改造,采用真空干燥出条的新工艺,建成干燥、出条、辊英裁块、凉皂、装箱的自动生产线。1979年,生产肥皂ll650吨、香皂821吨、皂片96吨,产值l887万元,利润8.8万元。
1980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年产肥皂14946吨、香皂1503吨、甘油536吨、合成脂肪酸3022吨、C5—9酸242吨、粘结剂454吨,产值2480万元,利润104万元。同年,“飞蝶”香皂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1年,完成产值2691万元,实现利润llO万元。“花猫”香皂、“小菊”花香皂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品牌透明皂销往香港36吨,创汇131.5万元。1983年,生产肥皂13725吨、香皂773吨、甘油427吨、合成脂肪酸2321吨、c5—9酸263吨、粘结剂198吨,产值4616万元。洁尔美香皂和洗发皂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5年,黑龙江肥皂厂固定资产原值1806万元,有职工1223人,其中技术人员68人。年产肥皂15354吨、香皂889吨、皂片50吨、甘油408吨、合成脂肪酸316611吨、c5—9酸348吨、粘结剂573吨,完成产值5433万元,实现利润361.9万元,税金190万元,均创建厂以来最高记录。生产的花色品种达30余种,肥皂类有“亚光”、“北斗”、“鹤乡”、“大力”、“龙沙”增白皂等7种;香皂类有“洁尔美”、“花猫”、“小熊”以及“飞蝶”护肤皂,“春华”香药皂、“古瓷”檀香皂等23种,形成高中低档次齐全的产品系列。
1953~1985年齐齐哈尔市肥皂制造业品种、产量一览表
单位:万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