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技术

第二节 技术


  康熙三十一年(1692),齐齐哈尔的手工业作坊、民用住宅都用泥、草、木建造。乾隆四年(1739),将军府和副都统府开始用砖木结构建筑。光绪三十三年(1907),俄国人建造的道胜银行,采用现代三角(豪式)屋架,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以砖墙承重,是齐齐哈尔最早的砖混结构建筑。
  清末民初,官府衙门及缙绅人家的住宅建筑均为青砖瓦房,是磨砖对缝1分(3MM)灰口砌筑的中国式建筑。高贵者有外柱廊、砖木雕刻、油漆彩绘等造型装饰,稍次者为草屋顶砖墙或外砖内坯,装饰简单。中等以下人家住宅少数在檐口及门窗边璇(拱)等处略施点缀。贫民住宅则是砖或坯或干打垒墙,平顶土屋面,俗称土平房。同期及以后建造的长庚小学、女子教养院校舍及黑龙江图书馆等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其特点是青砖,筒瓦,外廊、梁、柱、楼板、楼梯、屋盖等皆为木制。
  1930年,外国人马克斯设计的藏书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近代设计技术、建筑材料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建筑物。1931年以后,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多为砖混结构。诸如:齐齐哈尔火车站、日本旅行社、电报大楼、共乐馆(东北电影院)、市民馆(原青少年宫及游泳馆)等,其建筑造型及内外装饰都比较考究。1936年,日本人设计的齐齐哈尔火车站候车室大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1951~1953年,建筑部门自行设计的民用建筑工程主要是砖木结构,局部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捣制。少数重点工、商、服务业建筑,为框架或砖混结构。基础根据地质条件及荷载情况打入木桩(如:联营百货公司营业楼、造纸厂碎木车间)或钢筋混凝土浇注联合柱基(如:造纸厂制浆车间等)。普通办公楼等建筑多为1000平方米左右的二层楼,是前后坡屋顶或马尾屋架。1953年,市内中央直属企业采用标准设计修建三层住宅楼,外墙面为红砖勾缝,构造及装饰采用苏联模式。同期,省设计公司设计的商业服务业及公用建筑均有罩面及装饰,如俄籍工程师设计的第一百货商店是清晰的外墙罩面、市邮电局顶层的半圆窗横线等与当时哈尔滨的俄式建筑相似。50年代,民用建筑除少数高级住宅外,一律用火炕、火炉取暖。
  1960年,“三砖”(砖板、砖拱、砖薄壳)结构是当时重点推广项目。1960年、1961年设计了农业科学研究所、齐齐哈尔车具厂等单位的砖拱楼,市园艺试验站、市设计院食堂的砖薄壳(1/4B)屋盖等。同时,市第一建筑公司在富拉尔基始建振动砖墙板、悬索及砖薄壳等3处新技术建筑。市第二建筑公司为车辆工厂设计建成炉渣硅酸盐砌块二层宿舍楼。嫩江专署建设局设计室(齐市设计院前身)、科研室、嫩江地区建筑公司三家合作,设计建成苇筋硅酸盐箱型结构的三层住宅楼,又称盒子楼。楼房由36个“盒子”组成,每个“盒子”由带筋墙板及无筋双曲扁壳构成一整体。市设计院首次设计20米跨钢丝网水泥波形拱屋盖。1965年,市设计院设计的轻型钢屋架开始用于办公楼、营业楼等建筑。同时,在轻工业的厂房及中小学校舍设计中采用V型及改进的燕型钢筋混凝土折板屋盖。60年代,总体建筑设计风格采用平屋顶,挑檐、竖线条等处理手法,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装修简单,多为清水墙,常见于2~3层中小学校舍及办公楼等建筑。单户自循环暖气(土锅炉),开始在民宅中使用。
  1970年,基础设计开始采用混凝土桩基,初为钻孔灌注桩。1971年后,设计中大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制做预应力屋架等构件。1975起,预制桩广泛用于工业、公共及住宅的建设中。1975年,开始设计爆扩桩基础。同年,市设计院主编一般仓库通用设计及反槽板标准图(龙G303)。1978年起,开展住宅通用设计研究工作,当年完成市区住宅通用设计8项。
  1970年后,住宅楼层由2~3层增至4~5层,公共及其他重要建筑注意了造型及装修。站前旅社、市委办公楼,嫩江行署办公楼,齐齐哈尔火车站候车室均采用了当时比较新款的设计方案。1975年后,以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砌块为墙体材料的设计日益增多。70年代,自来水在居民间普及,新房设计均有给排水管道,成功地完成了人工制冷及空调设计,电气设计采用暗管配线。1978年始,住宅设计采取集中供热。1979年,市设计院完成通用设计4项,嫩江地区行政公署建筑设计室完成住宅通用设计1项。
  1980年后,随振动灌注桩技术的引进和改进,许多建筑基础设计采用了“振拔桩”。1982年,市设计院完成大模板外砌内浇住宅设计l项。同年,建成市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升板屋面冷库。
  80年开始,以塑料管代替钢管、铸铁管,是水暖、电气设计中的一项新技术。电气设计采用充气配线及蛇皮管配线工艺。在供水设计中,采用气压供水技术。
  随着楼房层数的增多,高层建筑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以提高建筑物抵抗水平荷载及抗震能力。电化教育馆(9层、1980年设计)、市青少年宫(13层,1984年设计)、农垦宾馆(13层,1985年设计)等均采用此种结构。民用住宅向多层楼房发展,一般为6层以上,均做罩面装饰,平面布局不限于“一”字或主体两翼对称形式,逐渐向多种形式发展。胜利小区的1、2、8号住宅楼及完成设计的11号住宅楼等分别采取前后错位和锯齿形平面布局。公共、商业、服务业建筑也逐渐向高层发展。电化教育馆(9层)、电报大楼(1l层)、广播电视大楼(12层)、农垦宾馆(13层)建筑设计平面布局及立面处理,高低错落,主裙互衬,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各有特色,罩面装饰更为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