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矿井运输

第五节 矿井运输


  一、运输方式
  (一)运煤1918年(民国7年),兴华煤矿公司开始土法开采。运输全靠人力背、挑,所产煤炭用马车拉往莲江口出售。1926年,鹤岗铁路修通后,路轨铺至露天坑内,工人挑土篮走跳板装火车。
  1933年(伪大同2年),三、五槽露天仍是路轨铺至露天坑内,走跳板直接装入容积为15吨的煤车。南、北二槽露天槽下铺设7.2公斤/米轻轨,手装手推木矿车,用蒸汽绞车提至地面栈桥。1935年(伪康德2年),四槽井下采掘面使用2.6米长梯形斜槽,把煤装入半吨煤车,然后用马拉至三槽露天。五槽斜井是11.3公斤/米轨道,1列12车,用蒸汽绞车提至井上。1937年,井下部分工作面开始使用V型牛槽溜子(电溜子),平巷运输出现英得累司无极绳绞车(卡机)。1942年,在兴山和南山部分平巷中开始使用骡马拉车,代替了人力推车。东北沦陷时期,除个别坑口平巷运输中使用无极绳绞车和骡马拉车外,绝大部分都是单轨运输,人推矿车送到各片口的车场子,再由单钩提升绞车用串车方式提到井上,甩到天桥装大火车皮。井上运输线太长的井口,则用无极绳绞车运到天桥再装火车。



  莲江口码头鹤岗煤矿工人运煤情形 6—4

  建局初期,矿井各生产环节未经彻底改造,主要依靠旧有设备发展生产,运煤方式无显著变化。工作面运输用V型溜子和自滑笨溜子,平巷中用“亲嘴”溜子直接装车。大巷运输距离在500米以上时用无极绳绞车,500米以内则人力推车。井下重车,集中在片盘车场,用单钩绞车提到地面甩车线,空车从地面甩车线,用绞车送到井下片盘车场,地面卸煤用手动翻笼,将煤翻入大火车皮内运走。
  随着采煤方法和巷道布置的改革,机械化程度和煤炭产量不断提高,矿井运输与生产的矛盾逐渐突出:场子面V型溜子满足不了截煤机采煤的需要;“亲嘴”溜子直接装车,人力推车和单轨运输保证不了车皮供应,50年代初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改“亲嘴”溜子装车为小煤仓装车,开凿大肚子道--双线错车道,以缓和车皮供应的矛盾;二是加大平巷无极绳绞车容量,由20马力增加到30~40马力,并增设11.4千瓦小绞车代替人力推车。



  
  上图:莲江口码头,煤炭装船外运。下图:鹤岗煤矿初期的坑口运搬6—5
  
  1953年,在东山竖井建井中,首次在井下使用蓄电池电机车。从此,新设备逐渐投入使用。1954年,南山煤矿开始将苏式CKP—11型刮板溜子用于工作面,日式V型溜子逐渐从采煤工作面被淘汰。1955年9月,新一煤矿建成投产,中间机道和下山机道运输采用CKP—11型刮板溜子、CTP—30型重型溜子和PTY—30型皮带溜子。平巷运输采用了8APII—900毫米轨距蓄电池电机车,牵引Bl工—5型3吨U型不摘钩铁矿车。井下卸煤用3吨电动翻笼翻入井下煤仓,煤炭由箕斗提到井上,自动卸入上仓皮带,进铁路煤仓,装车发运。1956年,兴安煤矿投产,也采用了上述的运输方式。
  1957年,大陆煤矿在+15水平,设机车库和充电室,使用4台8吨蓄电池机车。从此,各斜井的矿井运输,随着片盘斜井的逐步改造为箕斗斜井、皮带斜井,井下运输也得到改造。1959年,富力煤矿在地面架线5340米,从配车场到四井、坑木场等处,使用7台7吨架线电机车;1960至1961年间,在二、三、四井井下使用了蓄电池电机车。1963年,大陆煤矿一井(现南山煤矿三采区)3台电机车替换了无极绳绞车运输。1969年,兴山煤矿一井投产,+150水平大巷使用了10吨架线电机车。1970年,新一煤矿五采区井下使用了3台架线式电机车(1982年改为蓄电池电机车)。1978年,兴山煤矿二井投产,在+100和+180大巷都使用了电机车。到1979年末,所有矿井的地面和井下运输,除装煤站的调车绞车外,全部使用电机车牵引。工作面的煤炭,经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运到固定煤仓和箕斗装载点,用皮带代替了中间平巷的矿车。箕斗和固定煤仓定点装载代替了登钩、甩车、翻车等工序。井上、下装卸设备,信号系统配套、协调,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
  (二)排矸民国时期,所出少量矸石均用人力舍弃在坑洞、露天附近。
  1935年(伪康德2年)在北二槽露天安设了煤矿第一台专门用于排矸的20马力蒸汽绞车,用铁制翻斗车,将矸石搬运到弃岩场。
  东北沦陷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各矿的排矸方式,是将矸石车从井下提到地面的排矸线,用地面的翻矸翻笼将矸石翻入1吨铁翻斗车内,甩到排矸线或由绞车提到矸石山,用手动翻车排矸。
  1955年9月,新一煤矿投产。井下矸石车由副井梁上推车机,推入翻笼,提到地面的密闭倾斜装置后,翻入矸石仓,转载到小型翻斗车内,由地面电机车牵引到排矸场舍矸。1956年,兴安煤矿投产,矸石车从副井提升,由翻转罐笼翻出,经皮带走廊到铁路矸石仓,转载到大火车皮内,用准轨机车牵引到排矸场舍矸。
  60年代,富力煤矿和大陆煤矿由分散排矸改为集中排矸。1964年,富力煤矿建立地面排矸场,各斜井绞车提上来的矸石车和选煤厂的矸石车,由架线电机车牵引,经地面轻轨线路集中运到地面电动矸石翻笼,翻入矸石箕斗,再由1台双卷筒绞车提升到矸石山卸载曲轨处,直接翻矸。此后,大陆煤矿改地面2处排矸为1处排矸,在地面设矸石翻笼、提升绞车等设备,矸石车从井筒提出后,入矸石翻笼,翻入翻斗车内,用提升绞车提到排矸线,再由小型电机车牵引到舍岩场舍矸。
  1970年,南山竖井建成投产,排矸方式为:矸石车提至井口平台,用电动翻笼翻入地面储矸仓,再用1吨铁翻斗车装矸。14吨架线机车牵引到卸矸场翻矸。
  1979年,新一煤矿改副井单层翻转罐笼为双层单车普通罐笼(双层提人,单车提矸),罐笼提到井口后,矿车被推出罐笼,经翻转滚笼将矸石翻入暗道矸石仓中的3吨翻斗车内,用10吨架线机车牵引至旧露天坑排矸。
  1981年,峻德煤矿投产,按设计用汽车排矸,矸石车由副井罐笼提至井口平台后,用矸石翻笼翻入井棚矸石仓内,再转载至5吨翻斗汽车中,拉至卸矸场舍弃。
  (三)人员升降东北沦陷时期,人员由绞车道或风井升降。
  建局初期,各斜井采深浅、产量低,人员是按路灯开闭制走绞车道(提升时,路灯开,人员躲避。路灯熄灭时,人员升降)或由风井升降。
  1953年矿务局用14亿元(旧人民币)购进45台仿马可尼人车,并于当年在东山煤矿二井使用。接着东山煤矿一井,南山煤矿三井、四井,兴山煤矿四井等井口陆续开始使用人车。到1970年共使用人车14处。但除南山煤矿三采区为专用人车井外,其余都是非专用人车井(人和物、料提升共用一个井筒)。人车按井口工人上下班时间,每班运行2小时,在规定时间外升降时,仍要走绞车道或风井。1980年开始修建专用人车井。1982年5月,富力煤矿钢丝绳皮带井投产,人员升降由钢丝绳皮带承担。1985年,全局共有15处斜井人车,其中5处为专用人车井(大陆煤矿副井,南山煤矿三采副井,兴山煤矿一井、二井、六井)。
  新一、兴安、南山、峻德立井,用罐笼升降人员。1978年,全局煤炭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后,由于原设计规定的提人时间,保证不了人员的升降,1979年8月和1983年10月,新一煤矿和南山煤矿分别将原设计的翻转罐笼、普通罐笼改为双层罐笼,解决了人员升降拥挤问题。
  二、运输设备
  (一)矿车1935年(伪康德2年),井下开始使用半吨铁制煤车。随着日本侵略者不断加紧掠夺煤炭,矿车数量增加很快,到1944年已有矿车3140台。
  1949年末有各种矿车2287台,其中铁制430台(1吨U型762毫米轨距煤车379台,0.5吨翻斗车32台,平车19台)。木制1857台(0.75吨762毫米轨距煤车1688台,坑木车73台,台车96台),1955~1956年,新一煤矿和兴安煤矿投产时,使用矿车为3吨900毫米轨距铁矿车。1957年有矿车6140台,其中木矿车4156台,铁矿车1984台,铁矿车占矿车总数的32%。
  自1959年开始,木矿车逐渐由铁矿车代替。当年富力煤矿二、三井按设计使用了1吨600毫米轨距铁矿车。1960年,用北京汽轮机厂造762毫米轨距1吨铁矿车1000台和齐齐哈尔新生机械厂造同规格铁矿车600台,更换了南山煤矿教育井、二井、三井、四井的全部木矿车。到1962年,全局有矿车9632台,其中铁矿车4070台,铁矿车所占比例已上升到42%。1965年,用佳木斯新生机械厂制造762毫米轨距铁矿车500台,更换了兴山煤矿二、六井的在用木矿车。1970年,用局机电修配厂自制1吨600毫米轨距铁矿车500台,更换了新一煤矿五采区的木矿车。至此,矿务局在用矿车,已全部更换为铁矿车。70年代后期,矿务局使用了底卸式矿车,并且从1978~1982年,又补充3965台铁矿车,更换了新一煤矿、兴安煤矿、富力煤矿、南山煤矿的旧3吨铁矿车和1吨杂牌车。
  1985年拥有铁矿车8774台,其中3吨矿车4152台,1.5吨矿车550台,1吨矿车4072台。
  (二)机车鹤岗矿务局于1953年在东山竖井建井中首次使用蓄电池电机车。当年,全局有电机车9台。1957年,在斜井的大巷中也开始使用电机车运输。此时,全局有电机车17台,总容量365.5千瓦、136吨。随着生产的发展,窄轨电机车数量逐渐增加:1962年62台、1970年79台、1975年103台。1979年各矿井的井上、下运输,全部实现了电机车牵引。1985年,全局有窄轨机车175台。其中,架线电机车99台,蓄电池电机车76台。
  (三)人车 1953年,用14亿元(旧人民币)购进45台仿马可尼人车,1957年有人车47台。1962年有人车44台。后来人车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型号却有了改变,仿马克尼人车逐渐为吉林矿山机械厂生产的XRC——9/6型、XRC——6/6型所替换。1985年全局在籍人车数量52台,使用36台。
  (四)轨道线 1933年(伪大同2年),南、北二槽露天槽下铺设7.2公斤/米、轨距600毫米轻轨。1935年,五槽斜井中铺设11.3公斤/米、轨距600毫米轨道用于提升,1937年,井下轨距统一为762毫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掠夺煤炭,不断扩大生产,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轨型也逐渐增大,15公斤/米的轨道开始用于井下运输。建局前后到新中国初期,沿用日伪遗留的轨道,绞车道铺设15公斤/米轨,运输平巷铺设12公斤/米轨,材料道铺设8公斤/米轨,轨距全为762毫米。
  1955至1956年,新一煤矿和兴安煤矿先后投产。井下大巷使用24公斤/米轨,轨距900毫米。1957年,矿井轨道242010米。其中24公斤/米型51800米,18公斤/米型1500米,15公斤/米型178010米,12公斤/米以下型10700米。1964年各斜井绞车道大多更换为18公斤/米轨,平巷和地面换为15公斤/米轨。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1970年为316.2公里,1975年389.8公里,1985年为561公里。
  (五)架线 1959年,富力煤矿在地面架线5340米,从配车场到四井坑木场等处,使用了7台架线式7吨电机车。1963年,大陆煤矿一井(现南山煤矿三采区)在中三区大巷中,使用了架线式电机车3台,这是井下窄轨架线的开始。1972年有窄轨架线64公里。1985年全局窄轨架线9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