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生产 一、采伐
鹤岗地区从1917年土法采煤后,就开始对森林的采伐。据1932年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谭锡畴著《黑龙江汤原县鹤岗煤田地质矿产》的调查报告称:“支柱,多用柞木,由附近山林采伐。木径约0.5尺,长者7.5尺,短者6.5尺”。
随着煤矿的发展,人口和村屯的陆续增多,对林木的采伐由南向北逐步延伸。除煤矿采伐木材之外,居民烧柴,建房木材也在今蔬园乡前进村北山一带采伐。据民国21年出版的《黑龙江志稿》载:“汤原境内林场面积东西长约三百里,南北宽约二百里,坐落在大青山一带地方,所产主要木材,以果松为最。民国六年采作用材之松树,价值九千九百八十四元(江钱),桦木二千八百五十五元,采作薪炭材之柞木价值五千零二十元,杨木五千零三十元。”
193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鹤岗之后,随着掠夺煤炭数量的增加,对森林的酷伐也日益严重。采伐地点由近到今五道岗、大架山附近的野猪窝、红旗林场道路两侧、石头庙子椴树泉、五公里及八公里等地,最远距市内30公里。
东北沦陷时期林木采伐,由矿务局劳务系与把头诘所签定合同,下达木材采伐任务。把头诘所每年从鹤岗、鹤立、莲江口、佳木斯等地招集900多人、300多辆四轮马车,从10月下旬开始,入山修运材道,盖大棚,11月间开始采伐、运材,到翌年3月撤出,由于采伐区伸远,改用火车从南岔购进木材。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解决坑木急需,矿务局派人到鹤岗西北部林区调查,经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批准,鹤岗林区由鹤岗矿务局管辖,并决定自行采伐。1947年10月开始在鹤岗西北30公里处修建事务所和工人宿舍,从佳木斯招募工人及马套,将采伐地点命为鹤林采木场。并利用东北沦陷时期残存的一部分旧铁轨,由保线工人铺设铁路。1948年1月正式通车,铁路全长55.56公里,终点在与伊春市大丰林业局交界的大岭脚下。当时有运材专用机车4台,货车57台。1948年采伐12.8万立方米(坑木占80%,原木占15%,电柱占5%),212人最多达到5100余人。1949年采伐14万立方米(坑木占57%,原木占39%,电柱占3%,小柱占1%),有5400余工人作业。采伐的木材一部分自用,另一部分调拨给阜新、抚顺、鸡西、西安、通化等矿务局,数量约5万立方米。这个阶段的采伐,由于任务量大,加之采伐点系东北沦陷时期已伐过的残林和火烧迹地,采用皆伐采伐方式,留的伐桩较高,1950年4月13日,受东北人民政府的批评。1953年鹤岗林区划归政府,由采伐改为经营管理。1958年恢复采伐,到1965年,共采伐木材338921立方米。1966年至1976年的11年间共采伐343500立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木采伐以《森林法》和《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木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依据,把过去主伐改抚育伐,采伐生长缓慢、经济价值低的树种。年平均采伐量为40000立方米。
二、植树造林
1957年在5个林场进行整地清林,1958年开始造林,到1961年共造林15885亩,育苗1140亩,这4年抚育改造面积为691810亩,抚育改造木材453224立方米。1965年春秋两次掀起造林大会战,共造林741亩。其中营造水曲柳、黄波萝5年生大苗543亩,成活率高达90%以上。红松直播198亩,因鼠害严重,有159亩未出苗,剩下39亩出苗率也只在35%左右。1966年在接受上年红松直播经验教训之后,采用了低浓度福尔马林药液浸种,效果甚佳。这年植树造林面积增到4979亩。1967年到1977年的11年间共造林243687亩,成活率只在60%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林业建设走上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正确轨道。1978、1979两年造林数量虽不足万亩,但质量均有提高。1980年和1981年造林数量都超过3万亩,成活率为90%,保存率为75%以上,达到了国家要求的造林标准。在此期间各林场都实行了“五定三包一奖罚”(定时间、定任务、定地块、定人员、定苗木;包栽、包管、包活;以成活率计算报酬,定奖罚)的作法。1982年,林业局根据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和省、市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狠抓群众造林,在林区和市郊出现了造林热。仅郊区社队这一年就造林12090亩,为计划的150%;绿化和义务植树34万株,占全市完成数的三分之一,育苗618亩。1983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有285974人,春秋两季共植树155万株,育苗634亩,移栽树苗761万株。1984年全市义务植树183万株,营造了共青团林698亩,青年林451亩,红领巾林283亩。在市区还营造了“老干部林”和“纪念林”等。从造林开始到1985年末,全市累计造林面积4178公顷,保存面积2799公顷,保存率66%。其中国营林场造林3517公顷,群众造林661公顷。造林树种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和小黑杨(70年代引进新品种)等品种。三道、红旗、鹤林林场早期在50年代营造的针叶林树已高达10米,直径已达20多公分,基本郁闭成林,而且还间伐出大量木材。矿区的林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到1984年末,矿区已造林22万多亩,成活率高达94%。跨入全国煤矿造林的先进行列。
人工林面积蓄积表
表10—12
面积:公顷 蓄积:立方米
三、苗圃
南山苗圃创建于1957年,面积200亩。树种有杨树、黄槐、鱼鳞松、榆树、山丁子树、红松树、核桃树、丁香、雪柳、南蛇藤、胡枝子、雪杨等10多种。1963年后市区又相继建成了富力苗圃、笃斯沟苗圃。富力苗圃面积为335市亩,树种有红松、金志梅、黄菠萝、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太平花、桃红等10多种。笃斯沟苗圃面积仅有46亩,树种有榆树、柳树、杨树等六、七种。到1975年末市区拥有苗圃面积545亩,树种有20多种。1984年末市区苗圃面积增加到660市亩。鹤岗矿务局从1965年起在水源林场建立中心苗圃。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1985年扩大到250亩。
四、山产品
1、山野菜
山野菜品种繁多,常见者有蕨菜、黄瓜香(又名广东菜、勾勾菜、野鸡膀子,其根为中药贯仲)、刺嫩芽、黄花菜、明叶菜、柳蒿芽、蒲公英等。大都生长在丘陵地带阳坡、高山脚下、荒地和沟沿等处。
山野菜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自采自用,除黄花菜外很少有出售者。1980年以来,上述野菜逐渐见于市场。1982年国家开始收购出口,品种有蕨菜、黄瓜香、刺嫩芽、黄花菜等。当年出口日本4000斤,1983年为6000斤。每吨蕨菜可换取外汇800美元。
主要产区有:向阳、三道、红旗林场和近郊林场。
2、山野果
山野果品种有山梨、山里红、山丁子、山葡萄、都柿果等。过去无人管理和保护,采果连枝折。山梨、山里红、山丁子等很多野果资源遭到破坏。目前,只有山葡萄、都柿果生长量较大,但采集量较小。山野果既可食用,又可成为酿酒的好原料。主要分布在红旗、十里河、十八号、桶子沟林场等地。
3、食用真菌类
可供食用真菌类主要有黑木耳和各种蘑菇。全市黑木耳年产5万斤左右,主要生长在三道、红旗、十里河、十八号、细鳞河、桶子沟和矿务局所属的四个林场等地。蘑菇的蕴藏量很大,主要生长在深山、荒山脚下,凡是林区都有蘑菇生长。蘑菇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猴头磨、花脸蘑、元蘑、榛蘑、松蘑、油蘑、白蘑等10几种。其中,猴头蘑、花脸磨、元蘑较为名贵,但产量低,采集少。蓄量最多的榛蘑、元蘑年产量在1万斤左右,价值2万元。木耳、蘑菇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和各种药物成分,已成为人们调节食物结构的主要食品。1982年共交售木耳7030斤。1983年交售木耳26000斤。
4、中药材
可供采集收购的动植物药材共有80余种,其中,山人参、虎骨、鹿茸、鹿胎、鹿尾、鹿鞭、熊胆、麝香等最为珍贵。中草药共分7大类,其根茎类有人参、平贝、桔梗、苓术、独活、灵仙、柴胡、龙胆草、百合、玉竹、防风等30余种,果实类有牛榛籽、车前籽、苍耳子20余种,花叶类有木贼草、血见愁、透骨草、仙鹤草、艾蒿等30余种,皮木类主要有黄柏皮、榆树皮、寄生、松节、接骨木等10几种,动物类主要有虎骨、鹿茸、鹿胎、鹿尾、鹿鞭、鹿角、熊胆、獾油、麝香、牛胆汁、鸡内金、刺猥皮、虻虫等10几种,水生动物类主要有水獭子、蟾蜍、乌龟、黑鱼骨、水蛇等10几种,真菌类主要有马勃、元蘑、黑木耳、榆黄蘑等几个品种。
全市中草药材从1977—1985年,平均年收购量为59542斤,价值82221元。近年来,由于药材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野生中草药转为人工栽培、养殖,如人参、平贝、红花、大力子、鹿等。全市目前共栽培药材20多亩,其中人参的栽培面积最大。
1977—1985中草药收购量
表10—13
单位:千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