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区、局纪略
第四章 县、区、局及驻外机构
第一节 县、区、局纪略
截至1985年底,伊春市管辖铁力、嘉荫两县,伊春、西林两个行政区,带岭、南岔、金山屯、美溪、翠峦、乌马河、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13个区(局)合一单位和双丰、铁力、桃山、朗乡4个林业局。
一、铁力县
为市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7°38′20″~129°24′10″,北纬46°28′40″~47°27′30″。总面积6620平方公里。总人口375321人(县中城镇人口257906人)。
“铁骊”一名,源于古代的“铁利府”与“铁骊部”。先秦时,濊貊人以楛矢石弩职贡夏、商、周各代帝王。汉代,夫余国在黑龙江地区建立了奴隶制政权,本县属其辖地。436年,夫余内乱,在北夫余建立豆莫娄政权,本县归其管辖。五世纪末,勿吉灭夫余,本县属勿吉国。魏晋南北朝时,勿吉称靺鞨,并发展成七大部落,铁利境域属黑水靺鞨部。713年,渤海国建立,接受唐朝册封,成为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而铁利府为其属地。宋辽时期,在松花江中游及呼兰河上、中游一带,生女真“五国部”中的铁甸部(即铁骊部)在今铁力县境一带。1094年,辽王朝在黑龙江地区(包括前苏联海滨地区)设置七大王府,铁骊王府在今铁力县境之北。南宋金时期,铁力地域属上京路会宁府率·督畔窟之地(亦称胡拉温地,即呼兰河流域平原)。元代,本县属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明代,本县属奴尔干都司阿者迷河卫和纳刺吉河卫。清初,东北和西北边疆则置将军及副都统管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光绪三十年(1904年)绥化厅升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设绥兰海兵备道,铁骊均受其管辖。同年,北团林子协领移驻铁山包,同时,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筹划江省设治时,拟将铁山包置铁骊县,奏请未果。
民国四年(1915年)5月14日,于铁山包置铁骊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铁骊设治局直接隶属黑龙江省政府。伪大同二年(1933年)5月,改铁骊设治局为伪铁骊县公署,先属黑龙江省(省公署在齐齐哈尔),后归滨江省(省公署在哈尔滨)、北安省(省公署在北安街)。1943年7月1日,铁骊县与庆城县合并称庆安县,铁骊设“街”。1946年1月,铁骊置特别区。6月27日,铁骊成立解放区民主政权——铁骊县政府,隶属黑龙江省(省治北安市)。1949年8月,铁骊县政府改称铁骊县人民政府。1956年11月9日,“铁骊”改为“铁力”。1958年8月27日,铁力县与庆安县第二次合并,隶属庆安县。1965年7月,铁力县又划归绥化专署管辖。1970年4月,铁力由绥化专署划归伊春地区管辖。1980年后,为伊春市辖县。到1985年,铁力县行政区划为5个镇即铁力、双丰、桃山、神树、朗乡;4个乡即王杨、卫国、工农、年丰朝鲜族。其下又划分93个行政村,13个街。境内还有铁力、双丰、桃山、朗乡4个国营森工企业和1个省属国营农场。
铁力县经济以农业和多种经营为主。境内森林面积518659公顷,林木蓄积量5826万立方米。全县有耕地359551亩,其中水田98712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大豆、小麦、玉米、薯类和蔬菜。新中国成立后,贯彻“采育结合,全面发展”的方针,35年中,全县境内林业向国家提供了5155万立方米木材。全县有小型水库3座、电机井96眼、大中小型拖拉机2505台、各种机引农具896台、大牲畜12820匹(头)。1985年,全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84276亩,大豆、小麦标准化栽培面积57741亩,玉米栽种面积3710亩。全县粮豆总产量7346万斤。全县生猪存栏1281头、家禽136万只、养鹿418头、养蜂7465箱、养鱼200万尾,国营人参种植场发展到4个、家庭参场117个。全县人参留存面积90万平方米,年产商品参7.5万公斤。多种经营产值2641万元(1983年,中国医药总公司确定铁力县为国家人参生产基地县)。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3499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66元。全县有107个工业企业(不含个体企业)。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净值2656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674.3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4253万元。本县先后建成了哈伊公路铁翠段、铁力西大桥、安邦河大桥等工程。全县有地方道路69条,全长820.9公里,形成以哈伊干线为主,地方公路为辅的公路网。
二、嘉荫县
为伊春市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9°9′45″~130°50′,北纬48°8′30″~49°26′5″。行政区划面积7752平方公里,国境线长249.5公里。北、东北与苏联隔江相望,东南、正南以嘉荫河自然流向为界与萝北县、鹤岗市相连,西南以分水岭为界与汤旺河区、新青区、乌伊岭区接壤,3区均有部分林场、农场、森林经营所建在县境内,西以西米干河、葛贡河为界与逊克县毗邻。县城朝阳镇距哈尔滨691公里(铁路),距伊春235公里(铁路),距佳木斯594公里(水路)。人口65344人。
嘉荫县周朝时属肃慎。魏晋时,肃慎又称挹娄。南北朝时,挹娄改称勿吉。隋唐时,本县属黑水靺鞨。辽时,嘉荫一带是生女真的居住地。金朝时,为管辖黑龙江流域的女真等各族设蒲与路、胡里改路、速频(恤品)路,嘉荫县为胡里改路管辖。元朝时,嘉荫属合兰府水达达路。明朝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的撒哈莲管辖。17世纪以后,乌云、佛山地面主要是毕拉尔路鄂伦春族游猎之地。清初属黑龙江将军衙门。1609年,属瑷珲副都统。1906年,属兴东道。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拟设佛山府乌云直隶厅未果。
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嘉荫属萝北县。1916年设乌云设治局,隶属黑河道。此后隶属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多有变易。1927年9月分乌、萝2局、县,设佛山设治局。1929年4月,升为三等县,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市政筹备处。1947年8月,成立佛山县工委和佛山县人民政府。1952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齐字第179号文件批示,佛山县由松江省划归黑龙江省黑河行署。因佛山县名与广东省佛山市重名,遂于1955年11月1日,国务院令改为“嘉荫县”。县名缘于境内最大河流——嘉荫河。1970年3月,嘉荫县划属伊春地区,1980年后,为伊春市辖县。
本县有林地面积375460公顷,总蓄积量达14178365立方米,人均占有林地86.2亩,木材217立方米。全县有水面215738亩,分为河流、泡泽、水利工程三类。在黑龙江水域中栖息的鱼类有22科,98种,本县有14科,56种。名贵鱼有大马哈鱼、鳇鱼、鲟鱼(七粒浮子)、鲫花、鳌花、鳊花(俗称“三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同罗(俗称“五罗)。
本县脉金居全国之首,团结沟大型原生金矿总储量51069.56公斤。砂金从嘉荫河各支流至乌拉嘎河、结烈河、乌云河上游均产金,目前已采金矿床25条。本县工业煤已发现并多年开采,矿床位于乌云镇西13.5公里处,1959年勘测储量410.184万吨。此外,尚有白山头、大园村、六大股等矿点待勘测。本县油页岩已发现有太平村、永安村矿点。黄铁矿、蛇纹岩、珍珠岩、大理岩、玛瑙、琥珀、伟晶岩、膨润土、麦饭石等矿产均已发现矿点或矿床。其中麦饭石、膨润土已开采。
本县以农业为主,1985年全县有耕地392849万亩,粮豆薯总产2529万公斤。农业社会总产值2547万元。本年,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0亩,草地13亩,水面6.6亩。农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24台,机引农具2073台,联合收割机147台,农用汽车33台,手扶拖拉机638台。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70%,非田间作业达50%。
本县水路上达黑河、下通佳木斯;公路以嘉东公路为干线,县城向乡村辐射、形成网络。
本县多有文物出土。1915~1917年,沙俄在今龙骨山附近盗挖的恐龙化石骨架复原,至今陈列在列宁格勒地质博物馆。1972年,发现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现存省博物馆。1978~1979年,省博物馆组织挖掘组装2架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复原。
三、伊春区
为市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8°07′40″~129°53′40″,北纬46°28′~48°45′50″。是伊春市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伊春区建置较晚。1940年(伪康德七年),日伪在伊春设大冶、东亚、北亚、康德林叶、八立、北满、岗田、兴亚8大柜头。1943年,日伪在伊春设警察署。1945年初,日伪在伊春设街政权。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伊春为汤原县南岔区管辖的一个行政村。1952年为伊春县第一区。1955年9月更名伊春镇。1957年11月,易名伊新区。1958年,改称伊新人民公社,隶属黑龙江省松花江专署伊春市。1960年与伊东林业局合并,建立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1961年,政企分开。1962年10月,成立伊春市伊新区。1965年4月16日,伊新区更名伊春镇,为黑龙江省伊春特区所辖。1967年10月6日,成立伊春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0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伊春区人民政府,至今未变。1985年,全区辖旭日、红升、向阳、朝阳、前进、扶林、制材7个街道办事处和东升乡,共81个居民委、7个村民委,另有46个区直属企事业单位。
伊春区工业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区管市管几经变易。1985年,工业分区直属集体、街办和个体3部分。工业总产值912万元。其中区办工业产值427.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6.88%;街办工业产值451.5万元,占总产值的49.51%;个体手工业产值33万元,占总产值的3.61%。区直属工业主要有酱菜厂、沙发棚靠厂、薄铁厂、钟表修理店、方方木制品厂。酱菜厂生产的一级林都牌酱油、林都牌双醋被评为市优产品,青红方(腐乳、臭豆腐)远销省内外。沙发棚靠厂生产的SZ825型套三沙发获省市优质产品证书,SZ8310型套三沙发和SZ8410型套三沙发为市优质产品。伊春区农业一直以蔬菜为主,有红光、对山国营农场和东升乡3处农业生产基地。因城市建设和退耕还林的需要,近几年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减少。1985年,蔬菜播种面积6452亩,总产量1584万公斤,平均亩产2455公斤;马铃署播种面积1342亩,总产量72万公斤,平均亩产536公斤。1985年,乡镇企业产值570.3万元,创利润53.6万元。1985年,伊春区共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871个。集市贸易市场共有个体商贩979户,市场营业额8527万元。南乌线铁路南北间过境3公里,伊翠线铁路东西过境6公里。区内有铁路专用线4条。其公路向各县、区(局)辐射。
伊春区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截至1985年,城区房屋建筑总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面积69万平方米。城区供排水管道形成网络。主要道路有24条,总长37.6公里。其中12条主干道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21.6公里。1985年,安装白炽和高压汞路灯614盏。本区文化、卫生、科技等对县区均有辐射力。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图书馆、体育场、伊春日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科普中心、林业科学院及小兴安岭资源馆等重要文化、体育设施集中本区。市各成人学校大都集中在本区。北山公园、伊春市林业中心医院也设在本区。
四、西林区
为市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9°3′~129°24′,北纬47°22′~47°36′。铁路距伊春49公里。全区南北长26.5公里,东西宽24公里。本区小西林河盛产细鳞鱼,“西林”取其谐音而得名。1945年以前,只有少数季节性山民进沟采山、事农及300余户白俄人在此捕猎。1947年,由佳木斯迁入47户移民,西林一带开始有自耕农,形成自然村屯(佳林村),为汤原县第五区(南岔)辖地。1969年12月6日成立西林区。1980年成立西林区人民政府。该区行政区划面积457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3.81万公顷,人口5.1万。区辖西林、新兴、白林、苔青、三公里5个街道办事处,34条街道。
辖区内有中直企业(西林铅锌矿)、省直企业(西林钢铁厂)、市直企业(苔青水泥厂),为林区工矿比较集中的区。建区前仅有作坊式生产的4厂1社(糕点厂、服装厂、木器厂、酱菜厂、综合社),年产值不足百万元。自依托区内大企业(中、省、市直企业)的原料、市场、技术力量以来,使地方工业的果酒厂、白云岩矿、铁矿、机电厂、钢锭模铸造厂、金属制品厂、服装厂有了生机。1983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为350.6万元。1984年,全区地方工业主要产品有8种,1985年已发展到29种,有3种工业产品销往省外,其中钢锭模远销泰国。
本区农业以蔬菜为主,在“保证春菜、稳定夏菜,增加秋菜”的方针指导下,温室、大棚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历年蔬菜总产量都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984年,全区农业总收入为69.6万元,1985年为96万元。1984年,农业多种经营产值完成190万元,1985年,农业多种经营产值实现210万元。1985年,农业人均收入450元,比1984年增长20%。
40年代,日寇便在西林一带进行掠夺性的大面积采伐,森林遭到很大破坏。解放后,因过量采伐使木材蓄积量逐年减少。为确保森林休养生息,先后建立3个营林所。至1985年,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苗木做到自给有余。三公里苗圃,为省一级苗圃。曾连续5年无森林火灾,为市护林防火先进单位。汤林线国铁纵贯全区20余公里,日客货运输18对次。区内有西林站(三等站)、白林、苔青站(四等站)。伊(春)~鹤(岗)公路与国铁并行,贯穿全区23.5公里,另有西林~18公里和新兴~十二林场2条公路,总长约30公里。西林铅锌矿建有选矿厂~18公里的窄轨铁路1条。
五、乌伊岭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区址距伊春153公里,国铁汤林线终点25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7′~129°44′48″,北纬48°33′11″~49°08′24″。“乌伊岭”出自蒙古语,意为“长满树林的山岭”。本区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施业区总面积316244公顷,居全林区第二位。林业区划为14个林场。施业区延伸至嘉荫、逊克两县。全区人口27924人。本局森林覆被率为51.7%,总蓄积量1455万立方米,阔叶树蓄积量占59%,针叶树蓄积量占41%。其中成过熟林707万立方米,幼壮林450万立方米,年自然生长21万立方米。树木以落叶松、白桦为主,天然杂木林、柞矮林比重也很大。主要树种为红松、落叶松。前卫种子林经营林场经营的落叶松母树林达5399公顷,为省内最大的落叶松种子生产基地之一。本局矿藏有玛瑙石、黄金、石灰石、珍珠岩、水晶石等。据概算,全区玛瑙石矿体面积为10500公顷,估测总储蓄量达262500吨(按2.5公斤/平方米)。
本局是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最晚的林业局。从1967年正式投产到1985年,共为国家提供商品材522万立方米,上缴国家利税832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局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更新造林共2.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20.8万立方米。曾连续7年无森林火灾。1985年,从事木材综合利用人员达4000余人,各种机械设备70多台(套)。初步形成一个以“三剩”(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为主要原料,以雪条棒、胶合板、刨花板、鞋楦子、板方材为主要产品的林产工业体系,年产值达400余万元,年上缴税金30多万元。年产雪条棒15000多万支,正品出口日本创外汇6万美元,年产胶合板700余立方米,各种板方材8000余立方米,家具4000余件。1982~1985年,共创产值1563万元,为国家缴纳税金9.16万元。22年来,累计完成总投资850.07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6253万元,非生产性投资222.68万元。1985年,本区耕地面积为13000亩。全区有农业户215户,以种蔬菜为主,自产口粮为辅。采取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办法,采、种、养、加、副业齐头并进。1985年,采集笃斯、兰靛果150吨。人工种植木耳25吨,试种亚麻获得成功。全区有养鸡户200多户,实现鸡蛋自给、猪肉半自给。
六、汤旺河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1′5″~130°8′0″,北纬48°22′18″~48°48′30″。区址距伊春站(铁路)135公里,距嘉荫县城(公路)108公里。全区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施业区总面积215351公倾。总人口为37001人。
1958年6月14日,市委确定由乌敏河林业局承建东汤林业局。8月,原筹备处与乌敏河承建单位合并,借用“东风压倒西风”的“东风”二字将东汤林业局改为东风林业局。1984年12月,改称汤旺河林业局。
全区森林覆被率为77%。成过熟林总蓄积量为2454万立方米。其中针叶林蓄积量占58.9%,阔叶林蓄积量占41.1%。珍贵树种红松总蓄积量达343万立方米,占成熟林针叶树蓄量积的31.7%。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3种珍贵树种总和占成过熟林总蓄积量的1‰。
山特产品及野生草药资源丰富,蕨菜、笃斯果远销日本。名贵的灵芝偶有所见。野生动物有200余种。
70年代后,木材生产稳定在40万立方米以上。1979年,木材生产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建局以来最高水平。其中伐区质量合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木材实物劳动生产率、木材单位成本、百元产值资金占用5项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82年后,年平均上缴利润超过1200万元,被国家经委列为全国大企业之一。到1985年,全局有11个主伐林场、3个经营林场,累计销售商品材939.5万立方米,上缴利税21849.5万元。共造林28.5万亩。对天然幼壮林、人工林、次生林抚育近160万亩。
本区国铁汤林线通过区政府所在地。公路南达伊春、北至乌伊岭、东到嘉荫县、西通逊克县。区(局)内公路可通各林、农场(所),公路长718.69公里。
七、新青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9°20′~129°54′,北纬45°55′~48°24′50″。距伊春站(铁路)108公里,总人口50690人。行政区总面积104872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292840公顷。其中嘉荫县所属面积118305公顷,合江地区所属面积69663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为17793575立方米,其中天然林总蓄积量17430539立方米,红松占总蓄积量17.4%,天然用材林面积167021公顷,人工林面积7835公顷,森林覆被率为59%。1966年3月,本局被国务院经委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5年,森林工业总产值达4045.4万元,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1355960立方米,完成上缴利润19936万元。本局已建有12个主伐林场,3个森林经营所。还建有1个中心苗圃,5个林间苗圃。人工更新造林总面积744593亩,其中成林面积192132亩。造林保存率由1959年的27%提高到1985年的99.5%。1972~1985年,森林抚育面积为566519亩,其中天然幼壮林抚育、次生林改造391285亩,人工成林抚育2416392亩次。木材综合利用产值已达1011.9万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有锯材、纤维板、刨花板、木片、木制农具、木制家具、文体用品、包装箱板等11类。
全区黄金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黄金生产主要以手工作业和群采为主。1958~1962年,市第二轻工业局在本区金林林场设立新青金矿局,后移交乌拉嘎金矿局。1982年,建立新青区黄金公司。采金人数由1962年的8个采金班85人发展到1985年126个采金班千余人。1982~1985年,收购黄金3988.58两。
本区交通有国铁、森铁、公路3部分,且形成了网络。1958年4月,国铁汤林线五营~新青段正式通车。1961年5月,新青~汤旺河区间正式通车。现有站线3条,专用线7条。1985年末,有森铁线路245公里。建局初期只有汤林林场是公路汽车运材,1981年5月后,有公路干线107公里,支线232公里。伊嘉公路由区境北部通过,长20公里。
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977年的14.3‰下降到1985年的10.5‰。1982~1985年,本区被国家、省、市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八、红星区
区和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8′8″~129°37′3″,北纬48°00′24″~49°13′44″。距伊春站(铁路)95公里,距嘉荫县135公里(公路)。全区东西宽110公里,南北长135公里,总面积3042.71平方公里。汤林铁路和伊乌公路从境内穿过。总人口27418人。1956年,始建红旗森林工业局,1958年改为红星林业局。1965年3月,成立区人民政府,实行政企合一。建局初森林资源有87980公顷。1982年,省森林工业局(276)号文件,“将北坡大平台(原逊克垦区、克林、东风)216291公顷的森林资源划给红星林业局经营”,森林资源总面积增加到30427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51651公顷,占总面积的49.8%。1970年,木材产量337000立方米,是建局以来最高一年,比1957年的38752立方米增长7.7倍。1957~1985年,木材总产量670万立米,总产值45744万元,占林、工、农总产值87%。1969~1978年,纸浆、木制品、胶合板、制材先后建厂投产,年产值达600万元。炒光豆胶3层桦木茶箱板远销斯里兰卡。1985年,木材产量为221633立方米。本年,全局营造林面积达26000公顷,幼林抚育26000公顷,森林抚育11900公顷,其中已成林的5253公顷。22年中,红松生长平均高12米,胸径12厘米。落叶松平均胸径25厘米左右。
本区有耕地面积7079亩,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主,粮食为辅。1966年后,菜薯达到了自给或自给有余。1958~1985年,农业总产量1.1亿公斤,总产值3476万元,占林、工、农总产值4.6%。塑料大棚种蔬菜,曾在东北林区推广。本区多种经营截至1985年,总产值达2700万元。1985年,本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九、五营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9°06′~129°30′,北纬47°54′~48°19′。行政区划总面积104095公顷。其中林业局施业区面积77420公顷,省林业科学院所属丰林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18165公顷,丽林实验林场面积8050公顷,其它用地面积460公顷。
1957年本区始建。1964年8月,实行政企合一。1984年11月19日,丰林林业局改称五营林业局。1985年,五营区(局)辖6个林场(站)、1个中心苗圃、1个汽运管理处、1个木材综合加工厂、8个林产工业厂及地方工业等单位。隶属省林业科学院的有1场1区。隶属西林钢铁厂的有1个矿。全区总人口为42758人。
全区(局)以木材生产、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3大门类为主。到1985年,为国家生产木材844万立方米,其中木材销售量为792.6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为514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85年增至4885万元。木材采运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8.2%,采运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为158.3立方米/人年。到年末,共生产锯材108.6万立方米,平均年产量4.34万立方米,出材率74.2%,实物效率176.3立方米/人年。木材综合利用骨干厂有年产3000立方米的胶合板厂、年产7000立方米的刨花板厂、年产3000吨的造纸厂、年产1.5万件木制家具的木器厂、年产30万把桦木筷子的木制品厂等单位。全局更新造林总面积达512943亩,人工成林面积70845亩,育苗总面积6135亩,林木种子采集量为430.75万公斤。本区农业以蔬菜为主。1985年末,实际耕地面积为8635亩,蔬菜基本自给。
本区国铁、森铁和公路全长475.8公里。1976年9月,全区改变运输方式,森铁运输全部改为汽车运输。全区共有公路301公里,其中伊嘉公路过境25公里,运材公路265.2公里。
本区有以红松为主体的丰林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到1985年末,已有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副总理孙健、王任重、万里、国务委员张劲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本区视察。期间,还接待联合国和苏联、美国、芬兰、瑞典、日本等19个国家及港澳地区的考察团、旅游观光者720多人次
十、上甘岭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4′06″~129°11′01″,北纬47°51′25″~48°43′28″。距伊春站(铁路)45公里。本区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6公里,行政区划总面积1460.7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8361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08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2%,人口2.5万。辖蔚兰、红山、美林、长青、查山、永绪、卫国、溪水、新凤、枫桦、阳光、山峰、青山13个场所,14个街道办事处,29个居民委员会。
本区工业主要为省属森林工业和地方工业,尚有区街工业及个体工业。森林工业分木材生产、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3大门类。木材生产从60年代的54万立方米下降到1985年的12.5万立方米,并且由常年流水作业改为季节性流水作业。从建局到1985年,共生产商品材751.4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6345万元。木材采运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9.28%,采运机械化程度达97.61%,造材机械化程度达100%,集材机械化程度达99.67%,运材机械化程度达98.15%,归楞机械化程度达100%,装卸机械化程度达99.27%,采运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174.5立方米/人年。红岭桦木胶合板在市评比中获第一名,年产量720立方米。本局从1956~1985年,共更新造林741089亩(人工更新造林616333亩),保存212055亩(人工更新造林保存133890亩)。
1985年,全区农业共有耕地12000亩,年产蔬菜424.8万公斤,粮30.35万公斤。地方工业有木器、食品、酿造、服装、五金、建材、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区街工业主要为活性炭生产,最高年产量97吨。冬青牌活性炭于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3年20.43‰下降到1984年的4‰。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十一、友好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07′40″~128°59′53″,北纬47°45′56″~48°33′25″。距伊春站(铁路)18公里。行政区总面积2366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3169平方公里(北部的翠北、翠巍、岭峰、奋斗4个林场施业区属逊克县)。人口7.5万人。伪满时期,日本滨井众志公司在双子河沿岸建5个大木营,掠夺林木资源。东北抗联三、六军曾在这一带活动并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建立军事营地,创办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事政治学校。
1951年6月6日,建立双子河森林工业机械化分局。1953年1月18日,建立友好森林工业分局。1958年4月,两局同时改为森林工业局。1964年8月,友好和双子河林业局分别成立区,实行政企合一体制。1969年11月18日,双子河区并入友好区。1985年,本区辖21个街道办事处,林业局下设16个经营林场。
本区(局)以林业生产为主体,1951~1985年,共为国家生产木材1944万立方米,年均生产量55.5万立方米。总产值131599万元,年均产值3760万元。上缴利润27599万元,年均上缴788万元。1985年,施业区活立木总蓄积2344万立方米,用材林蓄积2130万立方米。人工成林面积1.2万公顷,蓄积53.7万立方米。有固定苗圃7个(即朝阳、中心、友谊、永青、青杨、三合、广川),林间苗圃5个。朝阳、中心两个苗圃成为省标准化苗圃。森林覆被率由1953年初期的41.4%增长到68.7%。
70年代以后,本局兴建了一批林产工业工厂。到1985年,成型工厂有4个,综合利用网点4个。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层压板、卫生筷子。1958~1985年,林产工业总产值8066.6万元。1973~1985年,上缴利润1190万元,1978年创外汇5.7万美元。1985年,为92.91万美元,增长了16.3倍。
1951~1985年,基本建设总投资17384.60万元。其中房舍建筑投资4088.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3.5%;设备购置4314.3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4.8%;线路工程投资7300.4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42%;其它投资1680.9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9.7%。
60年代前,本区地方工业以手工作业为主。70年代后,工厂定型产品定项。大虾糖被评为市优产品,1984年,软椅、圆桌面、棉毡底鞋被评为全市同行业产品第一名。红卫造纸厂的卫生纸,被国家注册商标为绿叶牌,质量达到国家轻工业部部颁标准。1953~198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为11216万元,上缴利税975万元。
1985年,全区有耕地26166.6亩,其中农业生产队6985.40亩,家属生产队3673.30亩,企事业单位15507.90亩。猪存栏增加到7000余头、家禽16万余只、兔2万余只、鱼11万余尾、蜂500余箱、养鹿38只、牛500余头。种植人参55780平方米。多种经营生产形成了种、采、养、加的生产体系。
本区(局)森铁有2条干线、5条支线,全长297公里。国铁汤林线在境内通过,设有友好、双子河2个车站。伊嘉公路过境17公里。还有运材公路,营林公路、农田公路150多公里。1985年,图书发行82万册。全区有文化宫、少年宫各1座,俱乐部13座,文化馆1处,图书室51个,藏书15.3万册。1985年,全区居民有电视机8000台(彩电占1/3)。友好区第四小学建有1座400平方米乒乓球训练室。到1985年,友好区已为国家、省、市、院校和军队输送上百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焦志敏、刁丽丽。
十二、翠峦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12′30″~128°44′50″,北纬47°23′50″~47°59′10″。翠峦火车站距伊春火车站21.65公里。东邻乌马河,西接绥棱、庆安2县,南靠铁力县,北连友好区,哈伊公路横穿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560平方公里,人口53009人。
本区民国前无人定居。只有游猎部落和猎人采集山果、药材和狩猎。抗日战争时期,翠峦是抗日联军根据地之一。1936~1939年,以冯仲云为首的中共北满省委在此工作过。抗日联军第三期政治军事学校校舍曾设于此。1942年,日本侵略者开始设计和修建南岔~翠峦的铁路。1943年,铁路工程区长兼测量队长石井贞彰(日本人)见这里山峦翠绿,即景生情,取火车站名为“翠峦”。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人组建的几个大柜头和特务组织相继逃跑、溃散,劳工返乡。1947年冬,合江省人民政府南岔林务分局派人来此组建流送作业所。1948年,开始采伐作业。1949年,建林务所。1950年,建森工分局。1952年12月,成立伊春县第四区人民政府。1953年7月,建森林工业局。1956年10月,建林管区。1958年1月,森工局和林管区合并,改称林业局,同年10月,成立翠峦人民公社,第一次实行政企合一。之后,分合两次。1964年8月,称伊春特区翠峦区人民政府(黑龙江省翠峦林业局),实行了第三次政企合一。1967年1月,翠峦建立军事接管委员会,7月,建立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4月,撤销区革委会,恢复翠峦区人民政府名称。1985年,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镇内有曙光、西山、向阳、东升4个办事处;山上有开源、冲锋、翠峦河、昆仑气、解放、扶育河、尖山河、青山、么河、北山等10个办事处(办事处与场、所合一),18个村屯。
本区资源以森林为主,主要树种有红松、白松、水曲柳等15种。经过38年的开发利用,森林蓄积消耗2/3,至1985年末,全局总蓄积10846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862.3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394万立方米,蔬林和散生林蓄积1029万立方米,天然林中成过熟林452.4万立方米。从建局到1985年,共生产商品材13047.39万立方米,上缴利税总额27096万元,是国家投资的7.6倍(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85年,全区(局)工农业总产值417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947万元,农业总产值22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002万元。
1985年锯材年产51589立方米,不仅转亏为盈,而且创造了全省制材系统木材加工单利最高水平(96.57元/立方米)。1979~1985年,本局造林面积保存率达73.9%。并建成北山、么河、翠峦河3个省一级苗圃。自1957年到1985年末,共更新造林1261191亩,保存面积441600亩,保存率35%。其中成林203373亩,占造林总面积17%。
50年代,本区始有农业生产。到1976年,有耕地面积29337亩。1985年,为22754亩。1975年,本区冲锋所被评为全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运动会,获得了全运会颁赠的锦旗。
十三、乌马河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35′10″~129°12′57″,北纬47°19′00″~47°57′00″。距伊春站(铁路)10公里。伊~翠公路、哈~伊公路、伊~带公路均穿越区政府所在地。行政区划总面积1253.61平方公里,施业区面积12.5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9164公顷。1948~1985年,共生产木材1043.7万立方米。1985年,有活立木蓄积748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新林50万立方米,人工天然林59万立方米。
伪满时期,汤原县曾在此设过营林所。1950年8月23日,乌敏河建分局,为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所辖。1964年,与乌马河区实行政企合一。1984年1月9日,乌敏河更名为乌马河。全区(局)辖3个林场,8个森林经营所,3个农牧场,1个村民委员会,14个办事处,54个区属单位。总人口3.8万人。
1936年4月~1939年6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学校曾由伊春河畔迁至乌马河畔。1938年春,抗联将领李兆麟率队西征路过锅盔顶山岩石洞,在此谱写了《露营之歌》的第四段歌词。其后,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迁至乌马河锅盔顶山密林中。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满省委在此地召开了第十次特别会议。1938年冬~1940年末,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所属九、十二支队在省委驻地建立了被服厂和医院。
乌马河局建局较早。1959年,木材年产量高达76.1万立方米,上缴利润1290.7万元。1948~1960年,年均产量为46.57万立方米。1961~1967年,年均产量42.24万立方米。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森林蓄积急剧减少,材质和径级不断下降。1968~1982年,年均产量下降到14.01万立方米,1983~1985年,压缩到8.61万立方米。至1985年,共生产木材1014.2万立方米,锯材140万立方米,实现税利15588万元。1956年,乌马河贮木场试验成功的《无车立柱装车法》,用平板车装运原木110列次2000余车,安全运送到北京等地。1958~1961年,在安全林场试验成功的“采育兼顾伐”是林业生产采伐方式的重大变革。
1962年后,营林生产得到重视和发展,建立了中心苗圃,逐步实现苗床作业机械化,管道自流喷灌化,苗圃管理规范化,成为伊春林业管理局的实验苗圃,各林场、经营所组建了专业造林队伍,研制和购置了营造林机械。至1985年,更新造林122万亩(含原伊东林业局数),造林保存面积51.1万亩。其中已成熟人工林28.1万亩。
1973年后,木材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国家投资1218.5万元,筹建了年产1.4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厂。1985年,建起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7个,车间24个,产品40多种,产值1846.5万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45.2%。1979年,人参种植在床面积仅1万平方米,1980年后,每年以10万余平方米的速度猛增,并于1984年建起年产10万公斤红参的人参加工厂。盒装礼品参已销日本及广州、香港、台湾等地。至1985年,建起人参基地17处,人参在床面积42万平方米,产鲜参4万公斤、参籽1750公斤、参栽子2.55万公斤。种植黄芪4万平方米。多种经营产值达110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7.1%。
1985年,本区农业种植菜、粮15940亩,总产量413.9万公斤,产值78万元。实现了春夏菜大部分自给,秋菜自给有余。
50~80年代,本区文艺创作多有好作品问世。其中《谷县长鼾声》被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编入《1981年中国短篇小说选》,还培养2名作家。
十四、美溪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8′~129°09′,北纬47°41′~48°04′。行政区划面积2258.94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225894公顷,全区有林地面积155418公顷,林木总蓄积1484.1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130306公顷,森林覆被率为67.8%。
1947年,合江省林务局南岔分局在国铁55公里(小西林)建立西林林务所,同时,在美溪设82公里作业所。1948年初,撤销西林林务所,建立大西林林务所,并增设84公里作业所,12月,建美溪村公所,隶属汤原县第五区(南岔)管辖。1949年,西林林务所迁址美溪,易名美溪林务所。1950年8月,扩建为美溪林务分局。1951年7月,美溪林务分局迁址五道库,易名五道库林务分局。1952年12月,美溪划归伊春县管辖。1953年3月,美溪改为村级镇,属伊春县领导。1955年秋,美溪扩建为区,属伊春县辖区。后几经变易,直到1964年9月,再次实行政企合一体制,称美溪区(局)。到1980年9月22日,恢复美溪区人民政府、美溪林业局建制,仍为政企合一体制。总人口为47802人。区辖15个街道办事处。林业局辖6个林场、8个经营所。
本局以木材生产为主。开发初到1985年,总计为国家生产木材1134.6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材10595873立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62067.9万元,木材销售利润总额13954.3万元。更新造林127万亩,森林抚育52万亩,采集林木种子125万公斤,育苗2万亩,生产苗木37100万株。全局有锯材综合加工厂2个,木制品厂1个,纤维板厂1个,胶合板厂1个。近10年,林产工业总产值为7687万元,实现利润2023.7万元,上缴税金581.7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990.9万元。
本区乡镇企业建成中、小型厂家16个。至1985年末,农业总产值达581.2万元,农业人口年人均收入401元。本区完成科研和革新项目160余项,重大项目40余项。其中曹敏飞编写的《怎样合理造材》、南景峰研制的运材汽车“安全开闭器”、黄显堂研制的运材汽车“自动海天梁”、何志国研制的“电影放映自动线”、郭长顺设计的“联合系桁运材桥”、周化群实验成功的“红松幼树嫁接”和王德勤研制的汽车“真空怠速节油器”等,均为国内首创。
开发初至1985年,本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296.1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7996.1万元,非生产性投资2041.1万元,其他投资258.9万元。用于建筑安装7373.6万元,设备购置2288.2万元,其他634.3万元。工程建筑总面积达49.764平方米,其中公用设施19764平方米,职工住宅30万平方米。修筑镇内交通主、巷道总长33820万延长米。其中水泥路400延长米,柏油路2360延长米,沙石路2013万延长米,沙土结构的街道、巷道10938万延长米,疏通道路两翼排水沟总长67656万延长米。建中、小学28所,图书馆(室)29个,职工医院(所)35个,电视差转台1处。
国铁南岔~乌伊岭线过境长26公里。伊春~南岔、伊春~鹤岗公路从美溪镇南侧通过,全长26公里。境内公路总长485.9公里,路网密度为2.15米/公顷,其中有7条主要干线分别通往山上各个生产单位。
十五、金山屯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2′58″~129°56′,北纬47°14′~47°46′46″。距伊春站(铁路)62公里。全区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54公里。行政区(亦为林业施业区)总面积1849.49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0700公顷,有林地面积130453公顷。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人口为47470人。金山屯最早得名于元朝,蒙语称“阿尔坦阿布拉受拉”(意为产金子的山村)。清朝更名岔拉巴旗(意为大红松树)。民国十八年(1929年)~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先后设立汤原县山林自卫团团部,山林警察大队中队部,山林警察骑兵大队中队部和俄人开拓团。1933年,东北抗日联军三、六军在境内老白山创建抗联密营,坚持抗战多年。1947年冬~1948年春,合江省佳木斯市移民96户,在境内建起第一个村落(学习村)。1952年4月1日,成立大丰森林工业分局。1964年,实行政企合一,其后几易名称,1984年4月1日,大丰更名金山屯。
本区森林资源有天然林122070公顷,占66.43%,人工林7583公顷,占4.1%,疏林地7842公顷,占4.24%,新造幼林20177公顷,占10.91%,采伐迹地、荒山、荒地和沼泽地255682公顷,占13.89%,其它占0.43%。活立木总蓄积量1310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为67%。有林地蓄积量1235万立方米,占94.28%;疏林地蓄积量37.2万立方米,占2.84%;散生林蓄积量37.7万立方米,占2.88%。树种以红松为贵。
1952~1985年,全区共生产木材10565164万立方米,年均产量310446万立方米。1985年,全区有林场7个,生产木材22.9万立方米。1956~1985年,共营造人工林1218002亩。1985年,全区有营林所4个,营林新村1个,苗圃7处。更新造林5568亩,保存率达89.9%,人工林成林扶育1005亩,天然幼壮林人工扶育19485亩。实现34年无森林火灾,成为全国林业护林防火先进单位。1958~1985年,全区生产等内锯材120.24万立方米。到1985年,建成农业居民村2个,农场1个,开垦农田310000亩,年产蔬菜、经济作物7000万公斤,基本保证了全区蔬菜供需。1985年,地方工业生产占各项生产总值的19.1%;农副业占总产值的29.3%。本区(局)还有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时期和金代文化遗址及抗联密营遗址。
十六、南岔区
区与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9′~129°46′,北纬46°36′~47°24′。距伊春站(铁路)105公里。行政区划总面积3088.41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299716公顷。全区辖2镇1乡(浩良河镇、晨明镇、迎春乡)、5个街道办事处、6个林场、10个经营所。1985年末,全区总人口为142271人。南岔的吉星屯是当年抗日先锋模范屯之一。“四块石”山(抗日时期称之帽山)位于本区(局)翠岗林场境内,是抗日联军的后方根据地之一。1936年1月28日,赵尚志、夏云杰、冯志刚等人参加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北抗日联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1936年5月,党吸收了南岔区的第一个村民高玉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6月28日,在“四块石”山的北坡抗联六军被服厂所在地召开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扩大会议”。1946年,本区属汤原县第五区。1952年12月,属伊春县第二区。1955年9月12日,改称南岔镇,同时浩良河镇从南岔划出,另组建浩良河区。1957年11月,南岔镇改称南岔区,隶属伊春市。1960年3月,区改称南岔人民公社。1962年12月,复称南岔区。1964年10月,实行政企合一。1969年10月,撤销浩良河区并入南岔区。
1946年8月,合江省林务局在南岔始设林务分局。1949年8月31日,根据松江省委决定,南岔林务分局与汤原县林务分局合并为汤原县林务局,在南岔设林业办事处。1950年,经松江省决定,将汤原县林务局(含南岔)划归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1951年7月23日,根据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决定,撤销鹤岗林务分局,其大部分人员迁至南岔,组建南岔林务分局。1953年6月29日,根据中央林业部决定,南岔林务分局与美溪林务分局合并为南岔林务分局。7月3日,改称南岔森林工业局,隶属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伊春分局。1954年7月,隶属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1956年,南岔林管区成立,隶属伊春森林经营局。1958年4月8日,根据伊春林业管理局决定改称南岔林业局。同年,南岔林管区与南岔林业局合并,称南岔林业局。1961年,浩良河制材厂划归南岔林业局。1964年10月~1985年末,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1985年底,全局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762.5万元。其中林业产值4774万元,地方工业产值866.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10万元,农副业产值911.7万元。完成商品材19万立方米,锯材40035立方米。
从建局到1985年,共为国家生产木材13286433立方米,其中计划内木材12679476立方米,上缴利税13929.1万元。营林生产始于1952年春。截至1985年,全局建立森林经营所10个,苗圃11处(其中省一级苗圃6处)。更新造林总面积2146287亩,保存面积为1021454亩,保存率为47.6%。1984年9月12日,省森林工业总局、市人民政府、林业管理局在本局召开了营造百万亩林庆功表彰大会。至此,南岔林业局步入了省林业系统更新造林百万亩的先进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授予南岔林业局“造林育林先进企业”称号。1984年,南岔林业局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
本区(局)林木总蓄积量13881608立方米。其中成过熟林蓄积量4170057立方米,中龄林蓄积3991620立方米,幼龄林蓄积量1898624立方米,其它3821300立方米。森林覆被率为61.7%。成材蓄积量10060301立方米。针叶林蓄积量3405381立方米,占成材总蓄积量33.8%,阔叶林蓄积量6654920立方米,占成材总蓄积量66.2%,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云杉、水曲柳等10余种。
本区为绥佳线、南乌线(铁路)交汇处。公路长723.6公里,通往伊春、佳木斯等地。
十七、带岭区
区与林业实验局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区为市辖区,林业实验局为省直属森工企业。本区(局)肩负林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双重任务。地理坐标为东经128°37′46″~129°17′50″,北纬46°50′8″~47°21′32″。总人口37021人。行政区划面积1041.37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划面积9.77万公顷。50年代逐年营造的人工林,已大面积郁闭成林并开始间伐利用。到1985年,林木总蓄积量为986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总面积56289公顷,总蓄积量860万立方米。人工林总面积为26568公顷,其中人工成林面积19391公顷,蓄积量126万立方米。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理想在本局基本变为现实。
本区境内出土的镰刀、镐头等全代铁器和生产、生活用具,说明境内当时已有人垦荒耕种。百余年前,三姓(依兰县)人沿巴兰河溯流而上,来带岭狩猎、挖人参和采集山特产品。此后,居民渐增。有的沟系,即以入山者姓氏命名,相沿至今。1937年,日本军队向带岭派驻守备队和森林警察等300余人。1940年,绥佳铁路全线通车,日伪大量掠夺带岭森林资源。同年,成立了伪北安营林局带岭营林署,划出79700公顷红松原始林为实验林。截至东北光复,日伪在带岭林区共采伐木材140多万立方米,加工木材12万立方米。日伪残暴统治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两军依托山林频频袭击驻扎在这里的日本守备队,曾击毙守备队甘泥部队多人。1943年6月,在伐木工人中,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等反满抗日组织,同日伪进行顽强的斗争。境内抗联密营、联军办事处、被服厂等历史遗迹至今犹存。
1946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江省人民政府,派张学弟等人来带岭筹建林业生产机构。同年5月,带岭林务局正式成立。同年秋,汤原县政府派土改工作团来带岭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秋,带岭林务局划归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直属,改称带岭森林工业实验局。由单一的木材生产局变为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综合实验基地。在营林实践中,总结出“选育良种、适时整地造林、适地适树、针阔混交、大苗密植”等一整套成功的经验。人工林平均成活率针叶树达90%、阔叶树达85%。1959年,带岭营造的人工林被中共省委命名为“人工丰产林”,带岭经验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全面推广。50年代,带岭为推广新工具的先行者。冰雪槽道、架空索道、单轨木轮车、双轨滑杠、“五一”平车等,在北方林区推广。电锯、集材拖拉机等均在此局先行试用。1964年,试行营林村制度,由于加强技术管理,木材生产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年产503立方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木材生产成本每立方米16.86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此时,先后为省和全国各林区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骨干12万余人。
带岭建局伊始,即为林业对外开放点和旅游区。党和国家领导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赵紫阳、谭震林、李雪峰、王任重、刘澜涛、江华、郑天翔等先后来此视察。国际著名记者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新西兰林业专家里查森及联合国、芬兰、瑞典、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林业专家、学者相继来带岭参观考察。带岭也不断派出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考察。
带岭科研所有科研人员110人。“人工林整地机”、“森林鼠害防治”、“飞机灭虫”、“红松种子园”等项研究在国内林业科研事业中居前列。有5项科技成果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2项填补了国内林业机械的空白。其中2项成果已投入生产并打入国际市场。
本区(局)有砂石公路480公里,油漆公路3.7公里,路况完好率达85%,接近世界林业经营先进国家水平。
本区地方工业以木制品为主,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并远销西班牙及港、澳等地。农业以蔬菜生产为主,年均产1000余万公斤,春、夏、秋菜基本自给。多种经营起步晚发展快,1985年,全区多种经营年产值和劳务收入1085万元。
建局以来,共为国家生产统配材718万立方米,上缴税利18855万元,为同期国家投资的3倍。全区(局)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198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4012万元。其中木材产值1530万元,林产工业产值812万元,多种经营产值和劳务收入1085万元。1984年,带岭林业实验局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带岭区被省命名为“文明单位”并获国家经委“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
本区境内的凉水自然保护区(东北林学院凉水实验林场)是国内现存较大的原始红松林基地之一。
十八、朗乡林业局
林业局位于铁力县境内,本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地理坐标为东经128°30′~129°24′,北纬46°29′~47°06′。施业区总面积264696公顷。
1937年前,朗乡林区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1937年,日寇在此设立营林署,豢养把头,招募劳工,砍伐林木。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累计从朗乡林区砍伐105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使万余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1948年5月,成立朗乡林务所,隶属带岭林务分局。自建置至1957年,企业名称、隶属关系、施业区划几经变更。1958年5月,更名为朗乡林业局。曾先后隶属省林业厅、哈尔滨市林业管理局、绥化林业管理局。1970年划归伊春林业管理局。1985年,全局有人口58685人。其中全民职工16414名,集体职工24135,青年8960人。局辖新东、正岔河、小白等11个主伐林场,胜利、乡南、二道沟、建设4个经营所,巴兰河、达里岱等4个农场及贮木场、木材加工厂、森铁处,9个全民生产单位和4个集体生产基层单位。
1950~1985年,本局共生产木材19139598立方米。其中商品材18512285立方米。1956~1985年,营造人工林保存面积67313.4公顷,实现了营造百万亩人工林的奋斗目标。本局继年产8万立方米锯材的木材加工厂投产之后,又先后建成了青年木材综合加工厂、木片厂、木器厂、胶合板厂与年产3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厂,使林产工业体系成龙配套。至1985年,本局已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21950万元。
国铁绥佳线在本局有4个停车站,铁力~南岔公路通过本局。林业局自营公路总长570公里,森林铁路总长355公里。本局公路、森铁路线辐射林场、经营所、农场、作业点。
1983年以来,中国和加拿大综合集约森林经营项目在本局实施,加速了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本局旅游点有石猴山滑雪场、东山森林公园及绵延28公里的原始森林,均都各具特色,每年接待大批国际友人及港台游客。
本局新东林场有抗联遗址1处,曾是中共北满省委指挥抗日的指挥所,抗联被服厂也曾设在这里。
十九、桃山林业局
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位于铁力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8°05~128°43′,北纬46°34′~47°15′。施业区总面积17844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51354公顷。据1983年森林经理调查测定,林木蓄积量为1130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为53.6%。
本局建于1960年1月,隶属哈尔滨林业管理局。1967年,改属省林业总局绥化林业管理局。1970年3月,划归伊春林业管理局。1985年底,全局有13个经营林场和汽运处、贮木加工厂、林产公司、机修厂、发电厂及职工医院、学校等共14个基层单位。总人口41638人。其中全民及集体所有制职工10234人,青年8333人。
1961~1985年,本局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6648.4万元,上缴利税1530万元,为建局投资的1.6倍。为国家生产木材683.8万立方米,锯材41.4万立方米。到1985年,本局已有13处苗圃,全部达到市一级标准,其中7处达到标准化苗圃。育苗面积779.5亩,年产成苗9200万株,实现自给有余。26年间,造林112.2万亩。水湿地改造完成1.85万亩并全部造上林。人工成林、天然幼壮林抚育伐和次生林改造完成4.3万亩。人工林蓄积量已达77.3万立方米,大量的天然幼壮林茁壮成长,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到1985年,全局木材综合利用厂、队已达到85个,从业人员4850人。产值1166.3万元,占全局工农业总产值的23%。
全局多种经营基地发展到71处,经营项目45项,152个品种。各种专业户548户,从业人员6128人。产值和收入达到全局工农业总产值的37.5%。
1984年桃山林业局被林业部授予“全国林业企业整顿先进单位”,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工交商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本局有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有悬羊峰、桃山古洞、原始林、鹰嘴岩、相思山、石塔青松等旅游观光点和马爬犁、机动雪撬和滑雪等旅游项目。
二十、铁力林业局
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局址在铁力县铁力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7°38′20″~129°24′10″,北纬46°28′40”~47°27′30″。施业区位于小兴安岭西南坡,总面积为203136公顷(铁力县境内45291公顷、庆安县境内146704公顷、翠峦区境内11141公顷)。
铁力林区开发较早,早在民国三年(1914年),庆安、铁力2县就有少数林商进山砍伐林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后,在铁力林区掠夺了大量木材。1946年3月26日,铁力林业公司成立。1948年10月,改称黑龙江省铁力林务局。1958年5月,森工与营林合并,改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1985年,全局总人口为67933人(职工13152人,就业青年11447人,家属43334人)。局辖8个林场、7个营林所、3个农场和48个基层单位。
截至1985年底,森林总蓄积量7696543立方米,可采蓄积量341431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7%。
60年代后,建了刨花板厂和综合木器厂、木制品加工厂等,主要生产板方材、桥梁材、军用材、细木工板、胶合板、木片等30多种林产工业产品。
1946~1985年,本局共为国家生产木材1730万立方米,加工成材285万立方米。培育新林180万亩,生产枝丫材86万层积立方米。
本局森林铁路有铁力——五花15公里,五花——卫东56公里,五花——丰林65公里。4条支线是保马主干线——东方红21公里,平原——九连、向阳15公里,依吉密——红旗21公里,太平——兴安14公里。伊哈公路穿过本局施业区中部,绥佳铁路经由局址。
本局有农场3个,耕地总面积43614亩。蔬菜生产基本实现冬储自给。黄瓜香、山露、元蘑等山特产品畅销日本、联邦德国。
二十一、双丰林业局
林业局为省属森工企业,位于铁力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7°23′~128°27′,北纬46°23′~46°49′。1985年,有林地面积88804公顷,森林覆被率为62.5%,活立木总蓄积量9120立方米,成过熟林总蓄积3237立方米。
1953年2月,本局始建(1948~1952年为庆安林场、田升林务分局、黑龙江省民需采木公司)时称田升分局,隶属省森林工业管理局,后局名、隶属多有变易。1970年,划归伊春林业管理局。1977年12月,随地名更改为双丰林业局。
本局施业区面积为140961公顷。局辖7个经营所、4个林场、1个农场。共计37个基层单位。人口34900人(1982年人口普查),1985年,有全民所有制职工7223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434人,青年5443人。
1948~1952年,为支援解放战争、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田升林务分局用笨重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木材39万立方米。1953~1985年,为国家提供木材590万立方米,上缴利润2243万元,上缴税金3313万元。本局营林生产始于1953年。1985年,苗圃发展到11个。本年营林普查,全局更新造林总面积达72535公顷,其中水湿地造林9000公顷,保存率平均占64%。1949~1985年,锯材生产累计1926021立方米。全局已初步形成以“三个剩余物”为主要原料、以人造板为中心、以家具为重点的林产工业体系。年产纤维板3000多吨、胶合板3000多立方米、细木工板1500多立方米、家具29000多件,各种木制品45000多件。1980~1985年,木材综合利用创产值7440万元,实现利润1377万元,为国家缴纳税金723万元。家具生产在省市同行业中居上游。1983年,获伊春市家具生产厂际竞赛第一名。1984年,获省森工总局首届木工家具技术表演第一名,同年获全市家具质量第一名。80年代中期,本局生产的中、高档家具先后装备了哈尔滨天鹅饭店、满洲里国际旅行社、黑龙江大学专家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贵州花溪宾馆等。1985年,家具产品品种已增加到300多种。
国铁绥佳线、哈伊公路于本局通过。本局施业区内公路干、支、岔线总长11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