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季节性原木分段作业

第二章 生产流程

第一节 季节性原木分段作业


  日伪至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本林区的木材生产流程为季节性原木分段作业。日伪时期每年8、9月份,木业把头或株式会社强制工人入山修道、盖工棚,接着采伐、造材、吊卯小集中。入冬后,则大批人畜集运原木捣套子,由上楂子(由山场集材至山楞)先拉到山楞,下楂子(由山楞集材至中楞)用畜力冰爬犁拉到河边中楞。也有的连楂滚(上楂子、下楂子连续作业),完成山场至中楞的上段作业。时间大体上从当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
  冬运期间,进行水运准备作业,修建或整修水闸、偏闸、河道。4月末,开始推河流送出河、归楞,直至秋末。这一时期的伐区生产、运输生产分段进行,其流程不紧密衔接。基本上是手工作业方式。
  1948~1949年,木材生产流程无变化。下段运材选归根据自然条件,有一段直接完成的,由中楞推河流送,直达出河场出河、归楞;也有二段接续完成的,由中楞先推河流送出河,再用平车或森铁运至最终楞场(贮木场)。整个生产的基本流程为:
  日伪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后,铁力林区的木材依靠依吉密河、西北河流送到北关,然后用森铁运至铁力贮木场。同时有南绠出河事务所,依靠上呼兰河流送木材至南绠出河,装平车运往南绠贮木场。
  1950年,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在乌敏河森林工业分局试点拖拉机集原条或半原条至山楞,在楞场造材、检尺、归楞,改变了原在山场进行上述工序的作法,山楞至中楞下楂子,以拖拉机冰爬犁冰道运材,开创了中国林业机械集运木材新工艺流程。
  1951年,乌敏河、美溪、翠峦、鹤岗4个森林工业分局除乌敏河三所、翠峦么河3个作业所、美溪三股流东山伐区以冰雪滑道短距离畜力运材外,均以拖拉机冰道运材,其中比较长的冰道有美溪后营和翠峦挡石河的冰道,二者均长达21公里。
  1952年,由山场、山楞运材至中楞,有畜力冰雪道、拖拉机冰道,同时出现新工具集运材。贮木场到材开始有马套子连楂滚,拖拉机冰爬犁冰道运材,并有少量大车、平车、森铁运材,但贮木场到材仍以水运为主。当年,森林工业管理局水运占贮木场到材的74%,马套子占15.5%,平车占6.8%,机运占3.7%。
  1953年,乌敏河、双子河、田升森林工业局森铁建成,平车比重增大,木材生产流程开始向常年原木流水作业过渡。但季节性分段作业仍占相当比重,当年大丰、翠峦森林工业局以水运为主,兼有少量畜力运材;五道库森林工业局以水运为主,有部分拖拉机冰道运材;美溪森林工业局以水运为主,有一部分平车运材;南岔森林工业局以平车为主,兼有少量畜力运材;乌敏河森林工业局以森铁为主,并有一部分水运;双子河森林工业局以森铁为主,有部分拖拉机冰道运材及水运;上甘岭森林工业局以拖拉机连楂滚运材为主,并有部分畜力运材。
  同年,贮木场到材完成2127087立方米。其中水运出河完成1162065立方米(出河场实际出河1093659立方米),畜力到材完成319557立方米,森铁平车运材完成645465立方米,采、集、运常年作业比重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