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采集装作业 一、采伐方式
1948年,林区采伐按东北林务管理局发布的“为令遵守伐采林木注意事项”的命令规定采用择伐方式。采伐前以斧敲树、眼看、耳听判断该树内部有无腐朽,确定采与留。按规定针叶树(松类)胸径30厘米以下者不采(不含电柱)。伐采时,每亩间隔适当距离,选留50年以上、树干通直、树形端正、枝叶茂盛、无病虫害的母树3~4株。中间腐朽的腐朽边小于6厘米的不检尺,于是工人都抢伐大材、好材。
1949年末,东北林务管理局制定颁发《东北国有林暂行伐木条例》,规定一律采取择伐作业,胸径未达30厘米者禁止采伐,胸径60厘米以上的松类,水曲柳不得砍作枕木,而应利用梢头木。1951年修订的采伐方案规定:在原始林区或过去拨大毛林区实行择伐作业,择伐径级为红白松40厘米以上,臭松24厘米以上,其它杂木30厘米以上,臭松排子施行间伐,珍贵阔叶树硬木没任务的不采。对过伐林区实行抚育伐。悬崖高山角地带的林木不采。河岸两侧100米,森铁线路两侧300米以内进行抚育伐。采伐率,幼树多的每公顷不得超过全部蓄积的60%,幼树少的不得超过40%。每公顷蓄积在80立方米以下的实行抚育伐。每公顷采伐迹地保留母树15~20棵,母树标准为胸径20~40厘米健壮树,如保留的是母树群,群与群间的距离为10米左右。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制订了自1953年元月开始执行的采伐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了采伐方式有皆伐、择伐及抚育伐。择伐作业的径级为:红松、鱼鳞松、沙松、樟子松胸径36厘米以上(针叶树过半的混交林30厘米以上),臭松(小兴安岭林区)22厘米以上,生长过密的臭松排子实行间伐,黄波罗、核桃楸等珍贵阔叶树胸径36厘米以上;椴、青杨、柳、白桦胸径24厘米以上,白杨、枫桦、柞木胸径20厘米以上。针叶过半的伐区采伐时可不留母树,依靠天然更新。以上几种采伐方式一直延续到1955年。
1955年秋,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在带岭搞主伐试点,推行苏联以皆伐作业为主的采伐方式。1956年1月31日,林业部颁布了《国有林主伐规程》。在《国有林主伐规程》中虽然规定了径级择伐、疏密度择伐和隔带皆伐等采伐方式,但实际上重点还是推行连续带状隔带皆伐。自此,本林区步入以皆伐作业为主的年代。1958年“大跃进”,采伐任务剧增,推行大面积皆伐,森林资源大为消耗。同年,林管局采伐面积达到68413公顷,消耗资源8463975立方米。
1958年秋,乌敏河林业局在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东北林学院的专家教授协助下,于安全伐木场进行了限制采伐径级、控制采伐强度的“采育兼顾伐”试点。次年,形成以“三个三”为主要内容的“采育兼顾伐”经验。“三个三”,即:采伐强度不大于30%,郁闭度不小于0.3,保留木不少于每公顷300株。“采育兼顾伐”虽在全林区推广,但皆伐方式仍占很大比重,并逐年增大。1962年和1963年,皆伐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9.62%和99.66%。
1964年,东风林业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采育兼顾伐”经验,形成了被中央领导肯定的“采育双包制”,既包采伐又包森林更新。此后,采伐方式本着因林因地制宜的要求,皆伐比重才逐年减少,择伐比重逐年增多。1965年,皆伐比重减少到17.67%,以“采育双包”为主的采育兼顾伐、渐伐等比重增至82.33%。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皆伐比重在10~20%。
1973年,贯彻农林部颁布的《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对成熟林实行采育择伐,经营择伐,二次择伐和小面积皆伐,对幼壮林、近熟林进行抚育采伐。1974~1976年,皆伐比重下降到2%以下。1966~1976年,择伐强度增大,部分场所置采伐规程于不顾,出现大量“四不象”(既不象皆伐又不象择伐也不象抚育伐或间伐,即乱采伐)伐区。
1977年,省林业总局制定的《森林更新规程实施细则》确定了采育择伐、经营择伐、二次渐伐、小面积皆伐、条件皆伐、郁闭度择伐、一次采育伐、抚育伐8种采伐方式,并规定采伐作业须经森林经营部门批准。但奈于资源,伐区安排困难,择伐强度限制,此后,皆伐作业比重仍逐年上升,1980年为49.05%。1982年国家林业部对采育择伐和皆伐的标准作了补充,规定采育择伐强度不准超过50%,小面积皆伐面积由不超过30公顷改为不超过20公顷。1983年,皆伐比重下降到41.18%,但次年皆伐的比重又上升到47.92%,1985年超过1981年达到55.43%。
二、伐木工具与方法
1948年,林区伐木使用大肚子锯、大片斧,伐木方法由立式发展到单跪式、坐式。一道锯日产20立方米左右。大肚锯俗称“快马子”,一般2人将锯平端、对着拉(称大抹头)站姿伐根高达50~70厘米。有的拉下楂锯口下斜,伐根呈外高内洼的元宝形(称“元宝楂”)。两种方法均浪费木材且不安全。
1948~1949年,东北林务管理局副局长张子良亲临伊春伐木现场指挥木材生产,引导、鼓励美溪林务分局李国有、翠峦林务分局第六作业所刘金贵进行弯把锯伐木试验,还与之探讨伐木技术。1952年,张子良根据刘金贵的降低伐根、李国有的掌握树倒方向、马永顺的弯把锯伐木和四季锉锯方法等经验,组织他们在带岭做现场表演,总结推广了抽片(砍口)、加楔、挂耳留弦、降低伐根的安全伐木法及弯把锯伐木技术。
1951年,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哈林-100油锯;1952年,在带岭森工实验局进行机械锯伐木试验。1953年,从苏联引进瓦可勃双人电锯,并于双子河机械化森工局、带岭森工实验局试验。带岭由伐木工吕长吉、王丕凤、夏玉福等操锯。瓦可勃电锯比弯把锯提高工效51%,劳动强度也有减轻,但锯机重,锯截直径小,且2人操作不安全,距离在500米以上又需升压器升压。哈林-100油锯锯重且振动大。1954年,又从苏联引进采尼麦K-5单人操纵电锯,由派斯-12、14、15等移动电站供电。带岭骆景福、孟昭贵、刘刘迺金、刘芳等操锯试用。使用电锯需配备电站,且拉着电缆线满山跑,极不方便,因此只用到1957年。后逐渐移至贮木场造材。
1957年,国产卫星牌油锯、柳州051型油锯小批量试产,又在带岭第一伐木场进行生产试验,经过孟昭贵的努力,突破技术难关达到设计要求的生产水平,1年后始全面推广。1961后,长春生产的051型油锯投入本林区使用,并普遍推广。
此外,本林区在1956年引进苏联友谊牌油锯;1958年引进日本共立短把油锯;1962年引进瑞典台风型油锯;1978年引进西德斯梯尔油锯;1980年引进瑞典乔土里德型油锯;但均未能推广使用。1979年,虽曾使用陕西省渭南西北林业机械厂生产的GJ-85油锯,但因对油锯手技术要求较高,推广面只有20~30%。
三、打枝、造材、清林
人力打枝时,通常从根部向梢头打,紧贴树干砍去枝丫,即打出“白眼圈”。为便于集材时捆索,稍部留出1~2个枝丫根,遇有粗大枝丫,先从垂直于树干的方向下砍(俗称“开楂”)。打枝工一般在树干的一侧打另一侧,遇有横山倒的树站在上坡打,以防事故。遇有大径木则站在树干上打,但需防止滑倒和砍伤。打枝工和采伐工、集材工保持70米以上的距离。“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管理放松,枝丫打的不净。80年代以后建立了技术责任制,打枝作业逐步达到规定要求。
造材 开发初期,主要使用大肚子锯,1950年后逐渐使用弯把锯。在中楞(山场)造材时曾使用过哈林-100油锯,1958年开始使用国产油锯,直至1985年。
50年代,原木生产量大,伐区造材量也大。60年代开始,除少数原木和道影材、掉道材在山场造材外,造材移到贮木场进行。造材按照先造特殊材,后造一般材,先造长材,后造短材,先造优材,后造劣材的要求,对节子多,树干弯曲,根部内外腐、树干内外腐和有虫眼、裂纹、扭转纹等缺陷的伐倒木,采取看、敲、量、算、划等5个步骤,即看其特征,敲其木听其音,量其长度、弯度和腐朽深度、节子大小,留够后备长度,算出其出材率,然后划出下锯部位进行造材。
清理林场 1949年,林区开始将作业后的枝丫堆积任其自然朽烂,以利天然更新。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在带岭实验局清林试点基础上颁布了《关于清理林场暂行办法》。开始将伐区清理纳入山场作业验收标准。工人造材后,将无利用价值的伐倒木、风倒木、陈材、枯木、梢头木、病腐木、枝丫及藤条灌木等全部清理堆积。每堆长2米,宽、高各1米,每公顷约150~200堆。堆于树楂,崖石和低洼处,躲开母树、幼树和集材道。在平坦地带顺坡堆放,坡大地带横坡堆放。是年冬,大丰森工分局进行火烧式清林试点,因火烤保留木,未能推广。1956年,推行主伐作业后,按国家林业部《关于清理林场试行办法》要求,在皆伐迹地再次推行火烧式清林。地势低洼不宜清烧之地的清理物就地散放或成块堆积。成块堆积高1米,长、宽各1.5米,火烧堆积高1米,长、宽各2米。1960年后,伐区清理量大增,开始随采随清和集后统清,前者在伐、打、造、混合大组里1次完成,后者另行组织人员采伐、造材停止火烧式清理。1961~1962年朗乡、红星等林业局开始试行采前清理试点,朗乡清理小组每组10人。其中伐木、造材各3人,清理4人。采伐前10人全部投入,待清理小号面积的一半后,采伐工开始伐木,余下7人继续清理;采伐工伐倒数棵树后,造材工投入造材。4名清理工完成剩余清理任务;清理工完成任务后协助造材工打枝、造材,伐、打、造、清全部结束后,6名伐木和造材工进行小集中,4名清理工到另一小号搞清理。按此程序循环进行伐、打、造、通道小集中,清理1次完成,避免了重复作业,增加了出材量,同时防止砸伤母、幼树。1964年后,随“采育双包”等采伐方式变化和机械采伐比重的增大、清理林场方式也随之多样化,有采前清、随采随清、集前清、集后清多种方式。清理物处理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清理后按伐区小号验收,合格者开新伐区。这一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遭到破坏。1977年,推行新青林业局北影林场“一次挣号作业法”后,清理林场和枝丫材集、运列入生产计划,有利用价值的梢头木、枝丫、小径木等,随同集,运下山分选利用。1980年后,大部分林业局皆伐迹地实行带状堆积清林。带与带间隔4~8米,堆积物宽1.5米、高1米、长度不限,呈横山带状。择伐迹地按规程实行散铺散放。
四、通道、吊卯
通道 从开发初期直至1985年一直为手工作业,即手工将藤条、树枝清除出小道,便于原木小集中。
吊卯 开发初期,由2人配成一副肩,将原木小集中到集材小道旁;一头指向集材小道成30度左右;用原木作楞腿吊垫,垫的高度为30厘米。1951年冬,乌敏河森工分局第三、四作业所,总结创造了根据材长确定垫卯位置的经验,此后,全森工管理局加以推广。
1985年,只有少数畜力集材伐区在生产原木时进行通道吊卯。
五、集材
建国初期,按林班号在1个集材道内安排多付(马、牛)套子集材。50年代后,畜力或拖拉机集材均按小号分号集材。70年代后,推行“一次净号作业法”,实行“采一号、集一号、净一号、封一号、开一号”,不集净不开新号,直至1985年。
人、畜力集材 开发初期,本林区用人、畜力集材。人力集材是距离伐区比较近的地方,利用冬天冰雪封冻后的滑力进行。一种是用人拽原木或爬犁下山;另一种是在坡度大的伐区将原木直接滑放下山,称“人力串坡”。畜力集材是将原木装在爬犁上用牛、马作动力,1人赶着爬犁进行集运。牛、马由作业单位自养或入山农民携带。畜力集材的主要工具是爬犁。一般分3种,即牛套用的单梁式,也叫疙瘩爬犁;马套用的倒挂式,也叫倒挂子;高大马用的苏式爬犁。3种爬犁驶载性能根据畜力、距离、山形、地势而定。每次拉0.5~3立方米。
畜力集材前必须先行捅道,道宽2.5米左右,以通过爬犁为限。集材是先近后远,先阳坡后阴坡,集到山楞或中楞检尺。
50年代后,人力拉拽木头或人拉爬犁集材基本不用。60年代初,油脂供应紧张,拖拉机集材减少,有的林业局曾一度搞短距离人力集材。在个别地方还有采用人力串坡。1951年后,拖拉机集材逐年增加,畜力集材逐年减少,至1985年,只有高山角尚有少量畜力集材。
滑道集材 滑道有取土筑沟培雪浇水结冰而成的冰雪滑道和以木做槽浇水结冰的木滑道及钢轨木材结合筑成的钢轨滑道。
冰雪滑道先用罗盘仪选线,然后用土筑成1条上宽80厘米、底宽60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1条槽沟,用雪铺底垫平,浇水冻实,坡度8~10度。原木在槽内,借助冰雪和坡度的滑力滑到楞场。
1950~1953年,滑道集材在本林区较多采用,后随机械集材比重增大而逐步减少。1961~1962年,机油短缺,又一度形成高潮。因对原木损伤较大,且破坏采伐迹地,60年代中期后废止。
新工具集材 1952年,森工管理局派员赴辽东省临江分局柳毛河车间学习,推广国家林业部总结鉴定的木轨双滑杠、单轨滑杠、木坦克、自动爬犁等新工具集材。南岔森工分局创造了“木轨滑轮车”,乌敏河森工分局创造了“单轨土沟飞机式运材器”等。1952~1954年,使用新工具最广的为南岔森工分局,普遍使用的有自动爬犁、木轨双滑杠、单轨木马、单轨木滑杠、木坦克等,其中自动爬犁和木轨双滑杠效率最高。
1954年后,随着机械化集材发展,新工具集材逐年减少。1960年,国家林业部推广穆棱林业局使用新工具的经验,全林区又以冰雪滑道和各种新工具为重要运输手段,其中南岔林业局创造了“单轨手扶集材车”、“双滚四轮集材车”等30多种。60年代中期后,机械化集材逐步取代了新工具集材。
索道集材 1953年,带岭实验局首先从苏联引进2台特勒-3型绞盘机,用1台马克林移动电站供电。1956年,从苏联引进1套符特乌-3型架空索道设备进行试验,其集材效率(跨距40~50米,集距560米)台班产量达35~40立方米,人日效率4~5立方米。1957年,首先在带岭实验局,接着在伊东森工局503伐木场利用克特-12型拖拉机做动力进行高山角集材试验。在集距300米、跨距20米的条件下,日班集材达30立方米,人口效率为10立方米。
架空索道集材 1959~1963年,南岔林业局第八林场用全悬式架空索道集原木。1974年,在胜利林场采用东方红拖拉机做动力进行原条半拖式地面索道集材。同年,朗乡林业局六道沟林场51班用开闭式半拖原条高空架索集材。1979年,双丰林业局爱林林场采用高空架索集材。1981~1985年,带岭实验局采用高山集材机进行集材生产。朗乡、翠峦林业局分别在六道沟、冲峰林场进行了架空索道集材。此外,南岔、朗乡、乌敏河、美溪林业局,在60~70年代分别进行过地面循环索集材。
拖拉机集材 本林区在东北最早采用拖拉机集材。1950年,东北森工总局在伊春组成拖拉机(机运)大队,于乌敏河森工分局第四作业所试验,先集半原条,后集原条。1951年,转到双子河机械化森工分局全面铺开集原条。1952年起,翠峦、美溪、友好等森工分局均使用克特一12拖拉机集材。自1958年,各林业局都有了拖拉机集材。1960年后,特德特集材40、40M和特德特集材60拖拉机更替了克特-12拖拉机。1965年,开始使用改装铁牛40拖拉机。1967,国产集材50拖拉机投入使用。1981年,五营、翠峦、朗乡、红星等林业局部分使用集材80轮式拖拉机,数量不多,全林区仍以集材50拖拉机为主。
50年代,在择伐或间伐的作业区集材作业,有时1次就将原条绞集出来,对幼树损坏较多。60年代开始上甘岭林业局总结创造了“单根抽,多次绞集,1绳串,多索带(30多根)分道分号循环集材作业法”即拖拉机不下集材道,按木材倒向集材道的方向,根据原条附近的母、幼树情况,实行单根抽,多次绞集。然后将每个原条的捆木索串在拖拉机绞盘机的主油丝绳上,串成多索带的1串原条集运至装车场。集材时按集材支一岔道,单双号循环作业,并做到5净(即采净、集净、清净、装净和捡净),1964年后,在全林区推广。至1985年,全林区仍普遍采用这一集材作业法。
1960年,双丰林业局始使用东方红54、75拖拉机进行原木集材,1962年,在反复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创造出“麦穗集材法”,即采取索带捆木连卯,从第一卯开始每卯原木头靠头,两卯成“人”字,每次平均能拉15卯左右,从前到后成麦穗形状。1964年,东北林业总局向各地推广。60年代中期后,在“麦穗集材法”的基础上,又摸索出“档头集材法”,即将第二卯挂在第一卯上,第三卯挂在第二卯上,以此类推。双丰林业局一直用此法集材。
六、枝丫材集运
50年代,张子良曾提出梢头木的利用,但未能形成工艺。60年代开始,在清理林场中进行枝丫捡集。对材长0.5米以上,径级3厘米以上有利用价值的枝丫、梢头木进行选造,集中堆放。然后用冰雪爬犁或拖拉机集运到装车场,最后用汽车或森铁台车下运到林场或贮木场作加工小材小料或烧柴。
70年代,制定了伐区枝丫材生产定额,枝丫材生产成为伐区生产中的一项工艺。1975年7月,省林业总局在新青召开“全省林业伐区管理经验交流会”,推广带岭、丰林林业局山上烧枝丫,实现烧柴革命的经验。伐区枝丫集运,木材剩余物得到进一步利用。拖拉机集运有背集和单杆集几种。背集是用拖拉机绞盘机钢丝绳,将枝丫捆好绞集到搭载板上集运下山;单杆集是1977年南岔林业局胜利林场创造的,在归堆前选好单杆,枝丫堆放整齐,放好捆木索,每堆不少于15层积立方米。当年,南岔林业局共下运枝丫7864立方米,选出可加工材和小杆2800立方米。此后,单杆集运枝丫在全林区普遍推广。
七、山场归楞及装车
1950年前,主要依靠人力归山楞。1950年进行机械化生产试验后,伐区集材逐渐由拖拉机运原条至山楞造材或运原条到中楞造材,然后归楞。当时归楞方法有平地人抬、修建天桥归楞和顺山归山坡楞。山楞多选择在有坡度的地方归成山坡楞。河边中楞也尽量选择有一定的顺坡,便于推河。山楞、中楞楞场原木楞头的排列次序为,“长材在前,短材在后,同长重在前,同重长在前”。楞垛距装车线一般不超过50米,楞腿一般20厘米,楞高2~3米。1956年起,实行原条流水作业的生产单位,都取消山楞、中楞,不进行山场归楞。直至1985年,只有少量的季节性原木生产单位和山场原条贮存生产仍保存这一工艺过程。
70年代中期,开始原条归楞,多采用单杆缆索。一般以绞盘机为动力,用2根架杆架起缆索,横跨整个装车场。单杆缆索的2根架杆,一般高10~15米,小头直径不小于26厘米,用材质好、树干通直的红松、落叶松或云杉等原条制作,两杆跨度在40~50米之间,最大不超过70米。为方便夏季拆楞装车,归楞时从另一侧逐渐归向装车线,楞高由缆索高度决定,楞头尾保持一定坡度,以防楞堆倾塌或滚楞。
山楞装车,建国初期为手工作业,人抬肩扛和人力拉大绳,以后曾有过高栈台装车。1953年,始用拖拉机或绞盘机装原木。1956年,原条流水作业试运成功,随即采用绞盘机和拖拉机做动力的架杆装车。60年代后,也有采用绞盘机缆索和东方红拖拉机装车。
人抬肩杠装车作业过程为,稳车、搭上跳板,用肩杠或人抬把原木装上车,人抬装车2人一副肩,视原木大小配备肩数。装车时,1人领着喊劳动号子,其他人接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安全。但装的整齐不偏载。人力拉大绳装车作业过程为,稳车、搭上爬杠用人拉绳索,使原木向上滚动装上车,一般山场装大轱辘车、森铁台车常用。较人抬省力,但效率不高,也不安全。拉大绳时,也喊号接号。高栈台装车作业过程为,稳好车后将原木从栈台上往车上滚,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但易砸车,偏载和前后不齐。
人力装车,归楞主要工具有搬钩、压脚子、扒门、掐钩、尖杠、捅钩、跳板、大绳等。
本林区早在50年代初,开始试行机械装车,动力为哈尔滨林机厂制造的特勒-1型电动绞盘机。1956年后,采用2-1A型柴油绞盘机。1958年,始采用特勒-3型绞盘机和2—1A型绞盘机装原条。此时,也试验采用克特-12拖拉机和东方红拖拉机装原条。机械装车首先从带岭森工实验局和双子河机械化森工局开始,以后各森工局逐步推广使用。1958年,伊东林业局晋金山首创了克特-12拖拉机自集自装,以后逐步推广。1962年,东风、桃山林业局开始采用Q-51型汽车起重机(也称解放吊)装原木和原条。带岭、大丰等林业局采用东方红拖拉机装原条。60年代末,带岭、桃山、朗乡等林业局采用缆索装车。至1985年,普遍采用拖拉机或绞盘机做动力的架杆装车和缆索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