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森铁运输

第二节 森铁运输


  1940~1945年,日伪在铁力、鸡岭、朗乡、带岭相继修建森林铁路。当时森运在木材运输中由中楞或水运出河场装原木运至贮木场或木材加工厂。占的比重不大,运距较短,一般在30~40公里。1945年8月后,森铁由人民政府林务部门接收,并组织恢复运输。
  1953年,相继建设了田升、乌敏河、双子河、友好森铁,森铁运材比重大增。1957年,南岔的木曾(松青)、美溪、上甘岭、伊东在平车运材基础上,改造成采用蒸气机车或较大功率的内燃机车牵引的森铁或简易森铁。至70年代初,伊春林区发展到有田升、铁力、朗乡、带岭、南岔之木曾与柳树沟、美溪、乌敏河、双子河、友好、上甘岭、丰林、红星、新青、南岔14条森铁;70年代中期以后,带岭、美溪、乌敏河、上甘岭、丰林、红星等地的森铁运输先后改为汽运。至1985年,铁力、朗乡、友好、新青4个林业局尚有森铁运输,其中铁力、友好2局以森铁运输为主。
  伪满至50年代初,森铁运输基本是早上送空,下午或晚上取重,原木在山楞、中楞装车,在河边中楞或贮木场人力卸车,运输组织工作较简单。50年代中期实行原条运输后,改在山场装车场装车,采用拖拉机或绞盘机用架杆装原条,贮木场也改用绞盘机、直立架杆在造材台上卸车。同时,增加了小运转和伐区岔线的倒运。随着生产的发展,森铁列车运行组织和运输方式,上下工序发生变化。50年代,森铁推行国铁的计划管理;60年代推行定点、定量、定次和定场、定线、定批的“三定”运输和大海林森铁以“四个一切”为内容的全面正规化管理。“文化大革命”中管理秩序被打乱;70年代开始恢复“三定”运输和发展了的以“五个一切”(一切工作坚持政治挂帅,一切生产活动按计划、按程序办事,一切技术操作严守规章,一切设备维修按工艺技术标准进行,一切经济活动实行核算)为内容,以“四化”(思想革命化,管理科学化,设备标准化,操作正规化)建设为目标的正规作业,直至1985年末。
  行车组织 开发初,学习国铁,由森铁调度负责指挥行车,空车直送山、中楞装车,装完原车后返回到中楞或贮木场。原条生产开始后空载列车直送山场装车场装车。鉴于距离远近不等,实行长途列车和小运转列车相结合的运输方式。60年代后,森铁岔线伸入伐区腹部,部分地段岔线坡度超过规定限度,机车运送空车到坡度较小的编组侧线,用拖拉机牵引空车至装车场。装完的重车由人力放至平缓的编组侧线进行连接,然后牵回编组站进行编组。岔线运输在原有一段作业的基础上改变为拖拉机送空、人力放重车,在编组岔线上编组,然后由机车再牵引几个作业环节,使岔线运输由一段作业变为二段作业。岔线运输的运距长短不一,短的几百米,长的几十公里,牵引车辆的数量视装车场装车数量和线路坡度情况而定。70年代,由于装车场多,且分散,一般都不满轴,需在编组站重新编组。80年代后,多数森铁岔线实行二段作业。
  运输方式 50年代初,原木运输、森铁长途运输多是从始发站到山、中楞场直达整送,送空取重。50年代中期,实行原条流水作业后,长途列车开始与小运转列车分别组织运输。60年代后,有长途运输的本务机车兼捣站作业同时担当小运转,实行本务机车上装车场自拉自捣直达整送的一条龙流水运输。80年代,铁力森铁取消了小运转,实行包场包线一条龙运输,俗称“跑龙车”,节省了全部小运转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