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硬质纤维板

第一节 硬质纤维板


  1958年始建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为伊春市第一家硬质纤维板生产厂家。该厂全套设备从瑞典引进,年设计能力为1.8万吨。
  60年代初,全市兴起了小纤维板生产热潮。上甘岭局、南岔木材水解厂、南岔局浩良河贮木加工厂、双丰局、乌敏河局、伊东局、翠峦局等相继建立了小纤维板厂或生产车间。此时,伊春的纤维板生产还处于摸索阶段,除友好厂生产设备外,其他均是自制或七凑八凑的,不配套,损失浪费很大,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内销自用。
  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友好厂纤维板生产曾一度停产,1963年恢复生产,到1965年,产量达到设计能力,是伊春纤维板生产仅有的厂家。1967年5月,新青木材加工厂开始兴建年产1.5万吨纤维板车间,建设时间长达8年之久,1972年主体设备安装结束,1973年10月开始试车,1974年4~9月进行单车调试。12月24日经国家林业部、省林业总局和市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验收,正式交付投产。
  1975年,全市硬质纤维板产量为14272吨。1976年,南岔木材水解厂自筹资金建年产2000吨纤维板生产线,1977年末建成投产。1978~1980年,上甘岭、红星林业局在原小纤维板厂基础上,分别兴建了年产2000吨和1000吨纤维板厂。南岔木材水解厂又安装了第二条2000吨纤维板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1980年,全市生产硬质纤维板41181吨。
  1982年,全市纤维板厂建设形成高潮。南岔林业局在原小纤维板生产工组的基础上投资460万元,筹建年产5000吨纤维板厂。红星林业局筹建年产5000吨纤维板厂未果。双丰、美溪林业局建成设计能力分别为3000吨、1500吨小纤维板厂。是年,上甘岭纤维板厂开始设备安装,12月28日安装完,由于资金不足,无力购进原料、燃料等原因,未能投入生产。1983年、1984年,南岔局纤维板厂因产品销售不畅、生产不正常而停产。至1985年,本市共有纤维板生产厂7家、总生产能力6400吨。是年,生产硬质纤维板43218吨,实现利润167万元。
  设备与工艺 截至1985年,全市使用的纤维板生产设备有2类,即国产设备和引进国外设备,友好厂、新青厂的硬质纤维板生产线全套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
  1958年,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引进瑞典桑斯公司生产的硬质纤维板生产线。该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硬质纤维板1.8万吨,采用湿法生产工艺,在国内同行业中较先进,从原料削片、热磨、精磨、成型、热压、处理直至成品,基本是自动化流水作业。1977~1979年,友好厂投资112.2万元,对纤维板生产线及原料现场进行了技术改造。1979年,该厂纤维板车间热压主机操作工人李义志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详细摸索计算,提出热压湿板传送线改造方案,湿板传送速度由38米/分提高到42米/分,使生产线年产量提高到2.4万吨。
  1967年开始兴建的新青木材综合加工厂纤维板生产线,使用的是波兰生产的全套设备。由于该生产线是50年代产品,工艺技术较落后,1980年起,新青厂采取边生产边改造的办法,改造热压机装卸板机缩短了热压周期,提高工效15%;取消了热压双辊运输机等,减少纤维板破碎损率20%;整理并安装1套纤维粉末回收设备,年回收粉末24吨,可生产纤维板10吨,并减少了粉尘污染;改造了原湿板和热压板的双辊,将传送装置改为皮带式,减少了湿板水份和湿板纤维拉裂;改造了湿板横切刀,改螺旋式运动切断为链条运行切断,降低了故障率。1984年,改造了主要设备热压机加层,年增加产量1500吨。
  全市除友好厂、新青厂,其余各纤维板厂均使用国产设备,有些是自制的,起点较低,走了很多弯路,经过改造、完善,生产开始正常。本市纤维板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主要采用湿法生产。以新青厂为例,其工艺流程为切片→制浆→施胶→成型→热压→处理→成品。
  原料来源 友好、南岔、新青厂纤维板生产使用原料主要是本厂制材剩余物和其它林业局供应的枝丫、小径木。其它各家纤维板厂所用原料,来源于各局自行调剂的枝丫、小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