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经济效益

第五节 经济效益


  1949年初期,全市地方工业经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设备和厂房简陋,企业规模甚小,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万元,总效益为亏损。在“一五”期间,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全市地方工业经济开始逐年上升。195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5.6万元,经济效益仍处于低谷。实行“一化三改”政策之后,195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325.8万元,比1949年提高近6倍。
  1958~1968年,全市地方工业经济几经折腾,生产仍徘徊不前。“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工业经济受到冲击,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工业总产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195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56.5万元,1968年,只完成工业总产值2943.1万元。
  1969~1979年,对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整、整顿、完善、提高”,使全市工业企业恢复了正常生产,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6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55.2万元。197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1979年,达到10891.83万元。
  “六五”期间,全市地方工业企业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不但完成了“六五”期间的各项生产任务,而且使整个地方工业经济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势头。1980年,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实现11847.7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860.7万元。此间,工业发展速度逐年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为10.39%,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7.2%。
  从建国初期到1984年以前,全市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239.4万元。1985年,扣除火灾、水灾等不可比因素,全市预算内35户工业企业实现盈利41.4万元。市工业局直属14户工业企业从1984年开始扭亏,1985年盈亏相抵后盈利71.5万元。市二轻系统企业在“六五”期间上缴税金1100万元。
  1985年,全市地方工业企业尽管遭受罕见的火灾、水灾,企业面临原材料、燃料涨价、物资短缺、资金不足等困难,工业生产仍保持了稳步、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经济效益有了提高。1985年,全市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5.3%,其中省直企业完成15714.9万元,比1984年增长1.2%。市县区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803.3万元,比1984年增长了10.3%。预算内85户工业企业扣除灾情不可比因素,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盈利41.4万元,比1984年增长了1.3倍,二轻集体企业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净盈120.4万元,比1984年提高了12.3%。1985年,全市国营和集体企业共实现税金612万元,其中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税金330.7万元,比1984年增长4%。集体企业实现税金262.9万元,比1984年增长了16.6%。
  全市黄金生产坚持以国营开采为主,群采为辅的方针,形势一直是比较好的。1980年,全市群众采金仅有100两。1985年,群众采金增加到3312两。1985年,全市采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7万元,黄金产量为18018两,比1984年增加了35.1%,开创了建国以来采金业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