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农田肥料
第八节 农田肥料
伊春农田土质大部分是草甸土,自然肥力高。解放前很少施粪肥,不注意粪肥建设。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广大农民开始施肥,但在很长时间里,各家积存的人、畜粪肥,只是施在房前屋后的田园里,忽视对中远郊区的施肥。当时造肥主要是堆肥、沤肥、压绿肥。1954年,随着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各社队陆续建立起积肥队伍,注意常年积肥。1956年,全县农业生产单位都建立“五有三勤”(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灰仓;勤起、勤垫、勤打扫)制度。此后,农田施肥面积逐步有所增长。但施用量较小,每亩耕地施肥未过200公斤。1957年,开始施用化学肥料,初期施用硫酸铵,经试验,0.5公斤硫酸铵增产小麦、大豆1~1.5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强调生产队集体积肥。1963年,全市施硫酸铵不足20吨,开始应用过磷酸钙,同时试用硝酸铵。1964年,开始进行高温造肥和建设适合积肥要求的猪圈、厕所。1968年,硝酸铵在全市推广,同时试用尿素、磷酸氢铵、氯化钾和硫酸钾(当时施用化肥主要用于追肥)。1970年,开始试用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磷酸铵钾。1972年后,国家调给化肥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
1980年后,全市广泛使用化肥。开始试用微肥(钼肥、锌肥、锰肥、稀土微肥)、菌肥(主要有751、5406、920)。大棚蔬菜应用C02气体肥料。与此同时,农家肥的品种增多,使用量也有较大的增长。1982年,全市施农家肥950810立方米,亩均施农肥0.8立方米。但作物间的施肥量不均衡,施肥量最多的是大棚,最高施肥达5立方米/亩,大田施肥量很低。
1983年,农村实行承包后,农民对各种农作物普遍施化肥,亩施化肥量逐年增加,有的农户过去种玉米、抓一把化肥点8埯,现在只能点4埯。1985年,全市销售化肥3000吨。比1980年增长2倍。“土地承包期十五年不变”政策在全市落实后,很多农户利用冬闲或挂锄期间,积农家肥,或进城拉运粪便,积造选农家肥的认识高且具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