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栽培技术

第十节 栽培技术


  解放前,伊春除南岔、浩良河种植旱田外,境内少有种植业,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落后,春播整地多不细,有的茬子不刨不搂就播种,中耕多先锄草后趟地,一般铲2遍趟2遍,有的铲1遍趟2犁,草荒地经常出现。
  解放后,种植蔬菜和饲料(大田)多为大垄(垄底67厘米左右)耕作,白籽下地(不拌药、不上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栽培新技术开始应用。

  一、小麦

  1956年前,用豁子或大垅种小麦,下种量多,白籽下地后,推广缩垅增行,0.7厘米以上大垅改为0.2~0.25厘米小垅,2眼怀耙改为3眼宽怀耙。1968年后,逐渐推广马拉播种机,即7.5厘米单条播。1975年,小麦平播、机播及15厘米单条播和30厘米双条播,密度亩达30万株。1985年,密度实现每亩60万株,同时小麦压青苗,分期追肥、化学除草、分级收获。

  二、大豆

  50年代,大豆播种多为“手点豆、大犁扣、羊拉稀”。大豆种在地里用大犁耕1遍,拿1遍大草即可收获。60年代,大豆播种由70厘米以上大垅改为50~60厘米小垅,播种方式是扣种,满垅灌,实行3铲3趟,放秋垅,拿大草。80年代初,发展到手间苗(增强其分蘖性能),消灭白籽下地,增施粪肥、打底叶、掐尖(促早熟)和化学除草等技术。

  三、水稻

  解放前,仅几亩水稻,当时撒播,人工锄草,草荒严重。60年代,逐渐实行条播。70年代,实行机械秋翻地,禾大壮除草,种子摧芽推广7十7、8十8、5十5等距条播,配方施肥,合理灌水。1984年,推广方正县早育秧寒地稀植经验,选育了生育期长的良种,即合江18、合江20、合江22等,插秧后亩需种量仅40公斤。

  四、玉米

  50年代以前,主要由大垅扣种,发展为大垅埯种。60年代,推广1埯双株,拐子苗,大垅70厘米改为小垅50厘米。70年代始,实行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1972年,南岔区浩良河生产队1分地育苗移栽,产量实现亩500公斤以上。1985年,普及催芽坐水种,个别地块实行玉米挂腊播种;采用隔行去雄,打底叶、站杆扒皮晒等促早熟措施。

  五、青椒

  50年代,直播产量很低。60年代,育苗移栽。70年代,始铺地膜。1985年,基本普及地膜覆盖。

  六、蕃茄

  50年代,露地栽培,直播,不整杖。60年代,主要保花保果,在水肥上下功夫。70年代始,打底叶、育苗移栽、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相结合;露地栽培采用早熟品种,同时采取摘心折杈打底叶等措施。1985年,大棚蕃茄采用铺地膜,加强育壮苗,把握苗龄及时移栽,配制床土,追施农家肥和整杖,还利用2.4—D和善茄灵沾花保花保果等新技术措施。

  七、茄子

  60年代,露地直播。70年代,育苗移栽,实行铺地膜。到1985年,实行规范化和模式化栽培,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温室育苗,苗龄80~90天,不重迎茬。亩施有机肥2.5~5吨,1埯双株。早、中熟品种密度为4000~4800株;晚熟品种密度为2500~2800株。

  八、黄瓜

  50~60年代,只限于直播,露地种植。1976年后,露地栽培实行育苗移栽,地膜覆盖。1977年,大棚栽培技术日臻完善。1978年后,大棚栽培,种子采用长春密刺、友好青刺;露地栽培种子多是叶三(旱黄瓜)。种子处理用福尔马林、代森铵500倍液15℃浸种15~20分钟,防角斑病和炭疽病。床土消毒用退菌特和五氯硝基苯或代森锌,即与床土拌均,或用拌种双每平方米5克。播种前用开水打透底水,播量每平方米10克、不重迎茬,不与瓜类连作。覆膜在定值前10天,露地栽培5月中旬定植,棚内栽培4月中旬定植,定植后搭架,整杖打杈,追施化肥,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