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禽品种及饲养

第二节 畜禽品种及饲养


  本市畜牧业生产体系形成于1957年。为改良当地畜禽品种相继从安达、甘南、克山、绥化、勃利、嫩江、哈尔滨及新疆等地引进一大批优良种畜。引进的种马有苏联纯种重型种马阿尔登,苏重輓和乘輓兼用型卡巴金,奥洛夫及骑乘用世界名优速步马顿河和新疆伊犁马;引进的种牛主要是秦川牛、山河牛、南阳牛、英短角和朝鲜牛及荷兰黑白花奶牛;引进的种羊主要是新疆细毛羊和内蒙古美利奴半细毛羊;引进猪的品种较多。1958年,伊春区红光农场(繁育基地)从绥化县畜牧场引进哈白和苏白种猪。其中,哈白后备种母猪20头、种公猪5头;苏白后备母猪10头、种公猪5头,共40头。其后,各林业局陆续引进克米洛夫、新金、巴克夏、长白、北京黑、梅山,约克夏、三江白、杜洛克、汉普夏等国内外名优或地方良种种猪数千头。鸡的引进品种有滨白42、京白、盐谷、尼克、岁斯、海塞克斯、白洛克.AA、考尼斯、星布岁、星杂579、艾维茵、塔特姆等。1958年后,翠峦、南岔、大丰、友好等林业局建立了繁育基地,其中翠峦林业局农场经营管理较好。1959年,畜禽成活率达到90%以上。在饲料管理技术方面,采取分群管理、分别对待、定食定量、加强运动;广泛搜集饲料,加强饲料调配;实行双重配和多次配种方法;实行五净(饲料净、水净、槽净、垫草净、圈净),四随(随时清扫圈舍、随时进行消毒、随时发现病猪、随时隔离治疗)。
  1959年12月,大丰林业局丰茂林场生猪达到210头,比1958年同期增长4倍半。该场采用综合配种技术、消灭空怀;定圈分头,定槽分喂;加强综合防疫措施、严格实行三卫生(饲料饮水卫生、圈舍环境卫生、生猪个体卫生)。南岔区柳树二队按种猪管理要求,实行了仔猪、育成猪、成年猪3段不同的饲养法,按营养标准搭配饲料,并实行选种选配,仔猪成活率均达到了85~90%。红光农场、翠峦农场还自筹设计建成了生产半自动线和自动线,(于1959年底,全部废置)。翠峦农场为利用猪场场地,改用饲养黄牛400头,配置放牧员11人,由于可放牧地极少,均是低洼水湿地,没有可用的牧草储备,饲养管理粗放,又无水源(虽曾打1眼40米深人工井,但无水,造成冬季无水可饮)造成大批黄牛自然死亡,只存活39头。继之后在伊春区东升国营农场大搞“五千头猪场”和“五千只兔场”,在南岔区柳树搞千头猪场,并在全市国营农场大搞“双百仔猪”和“牛精羊”。在南岔柳树二队建起了“万鸭湾”、“万鸡山”、“玉兔岛”,其结果全部失败。
  1960年从省内安达县引进110头奶牛(40头育成奶公牛),全都是患奶牛结核及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或结核、布病兼患的病健牛。引进45天后即开始死亡,至1961年6月,只剩29头。前后共损失1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