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产养殖

第一节 水产养殖


  1959年,乌马河区在锦山四队和河北农场建鱼池2处,面积80亩,投放鱼苗94万尾,进行人工养殖实验,因缺乏经验而失败。1963年,伊春区在原广播电台发射塔北侧修建人工鱼池(俗称老鱼池)80亩。春天投放从外地引进的鲤、鲫、草、链鱼苗,进行人工养殖实验。整个60年代,名为“人工养鱼”,实则是只放不养。1970年,嘉荫、铁力两县划归伊春,铁力县的养鱼经验传入市区。全地区养鱼面积达到4500亩(市区2400亩,铁力县2100亩),成鱼产量52吨(市区20吨、铁力县32吨),还利用95亩鱼池养鱼苗150万尾。1972年,嘉荫县在朝阳镇、富饶两个分社发展养鱼,年产量8吨。1974年,在省水产局高级工程师的具体指导下,在伊春区、友好区、上甘岭区、红星区建造了4处面积各为300平方米的室内越冬池,进行养殖成鱼的越冬实验,取得成功。但此后,室内越冬池未加保护且废置,养殖生产也随之滑向低谷。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水产养殖业再度兴起。一些区、局利用冬季大会战,采取干部、学生义务劳动等形式开挖鱼池养鱼。到1977年,先后有带岭、乌马河、友好、上甘岭、红星区和铁力林业局等被列为商品鱼基地,累计建设面积达1500亩,产量100吨。同时,还在铁力林业局尼河农场、双丰林业局茂林河林场兴建两处面积各为130亩的鱼种基地,共生产秋片鱼种120万尾,品种有鲤鱼、草鱼、花白鲢等。此间,利用打井补水,原池循环水等方法初次在室外越冬人工养殖鱼类,越冬成活率达40%。因基地鱼池建设标准高,投产后一度单产较高,总产较稳。到1978年,人工养殖产量(实验)170吨(铁力县23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捕捞产量。之后,因大多数基地管理不善,有的因受灾而失去了生产能力一直荒芜,只有个别基地得到了巩固。全地区养殖生产再次跌入低谷。1983年,全市出现了“养鱼热”,养鱼面积6214亩(市区2350亩、嘉荫县268亩、铁力县3596亩),产量235吨(市区145吨、嘉荫县5吨、铁力县85吨)。其中,池塘面积5314亩,产量225吨;水库面积900亩,产量10吨。同年,生产秋片鱼种290万尾、44650公斤,并初次采用“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越冬成活率达70%,创历史最好水平,鱼种自给率达40%。与此同时,鲤鱼人工繁殖在双丰林业局茂林河鱼种场获得成功,孵化鲤鱼苗100多万尾。1984年,嘉荫县因特大水灾养殖绝产。1985年,市区部分地方遭受水灾,干部、渔民克服困难,修复水毁鱼池。本年,利用养鱼面积9580亩(市区3346亩、嘉荫县1155亩、铁力县5079亩),产量186吨(市区30吨、嘉荫县36吨、铁力县120吨),养鱼场户232个(市区115个、嘉荫县15个、铁力县102个),养殖渔业劳动力417人(市区217人、嘉荫县78人、铁力县122人)。其中专业劳动力158人(市区40人、嘉荫县78人、铁力县40人)。年内,在嘉荫县、铁力县、伊春区、友好区等地首次推广尼龙袋密封充氧运输苗种技术,使运输成活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