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管理 一、体制与沿革
日伪时期,大多数森林铁路由近藤株式会社或东泰洋行等日俄财团经营管理,只有个别森铁由伪营林署直属经营。
1940~1945年,在绥佳线沿线有铁力、鸡岭、带岭、朗乡森铁分别由株式会社和营林署管理。1946年东北解放后,铁力、鸡岭森铁为黑龙江省林木公司管理。带岭、朗乡森铁归合江省林务局带岭林务分局领导,当时组织管理机构既不统一也不健全。1949年,在黑龙江、松江、合江省林务局下设森铁分局和作业分局。森铁运输由森铁分局经营管理,经济独立核算,主要负责托运作业分局采伐下来的木材和入山的物资。森铁分局下设股、股下设员与所、室、工区,基本上形成局、股二级管理。此时,汤林线的西林森铁投入运材,为西林林务所领导。1950年,各森铁始在森铁管理有关场所及机车、车辆上装路徽。
1952年下半年,森工作业分局和森铁分局合并称森林工业局(简称森工局)。森工管理局设立森铁科,管理森铁业务。1954年上半年,森工管理局将森铁科改为森铁管理处下放给森工局领导。下半年,在森工管理局内又成立负责业务指导的森铁科,森铁管理处下设股段。
1955年,各森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精简,合并一些股段,成立了厂(室)隶属于处。1956~1965年,各森铁生产组织管理形式都有不同的变革,以友好、新青森铁变化最大。友好森铁二次并入林业局生产科,森铁行车由林业局调度直接指挥,新青林业局撤销森铁管理处,成立由林业局直接领导的运输、线路综合小工队。1958年,友好林业局分片成立森铁管理区,管理区设片长领导机、车、工、电各业务,并成立了分片的管理委员会,实行分散管理。此时,招收了一批女司机、女值班员、扳道员、调度员组成“三八车组”、“三八车站”,其他森铁也有仿效。1965年,国家林业部在伊春召开了“东北、内蒙古林区机械管理工作会议”后,各森铁又相继恢复了车、机、工、电、检齐全的管理和组织机构。70年代后期,各森铁随着多种经营事业的兴起,先后在处内增设了农副业段或多种经营段,段下设若干青年队,直至1985年没有改变。
二、计划管理与调度指挥
(一)计划管理
建国前,森铁运输不编制计划,基本上按山场货源及装车能力运输,每一天运行对次不定,也不计算日车公里、牵引载量。1950年后,以苏联森工生产计划管理经验为模式,推行计划管理,但由于计划内容过细,计算繁锁,没有全面推开。1954年,推广苇河森铁经验,各森铁始按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颁发的《作业计划(试行)规则),编制处、段、年、季、月和工组的日、旬作业计划,并相应建立了各级各期的定期生产分析制度。对日班计划开始通过调度逐日下达班组。1955~1985年,各森铁的年度运输计划,由森铁专业股、段分别提出各项计划指标,由处计划统计人员编出计划初稿报送林业局审批,然后报林业管理局备案。森铁运输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木材、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机车、车辆配属、运用、检修计划;森铁线路(包括桥涵)、通讯线路的大修、维修及岔线的折转工程计划;材料、油脂燃料使用消耗计划;劳动调配及工资支付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为保证计划的实现,从推行作业计划始即相应制订年、季、月、旬实现计划的定期总结分析检查和按日召开生产会议及森铁计划编制、总结、检查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坚持到1985年。
(二)调度指挥
建国初期,在森铁分局下设车务股,内设列车调度所,所内设调度长,值班调度。1952年,森铁分局与森工分局合并。森工局下设森铁管理处负责森铁运输处下分设机务、车务、工电等股(段),股、段内均设调度,处设总调度或处主任直接领导的调度所。调度对主任负责,代行主任组织指挥生产。1954年,森铁运输开始全面推行作业计划,铺划列车运行图,按日编制日班运行计划,日班计划以调度命令形式下达各站区,按运行图组织指挥生产,还增设了专职计划分析调度,调度工作日渐正规。1956年,友好林业局第一次将全能的森铁处解体,成立运输、工务两大段,调度指挥拿到林业局生产调度室。次年,又恢复森铁处。调度又归回森铁。1964年,该局第二次撤销森铁处,将生产、调度、木材3科和森铁处合并为“四合一”的生产管理处。森铁行车调度由生产管理处调度指挥。同年,新青林业局也撤销森铁处,行车调度归入局调度室。1965年,友好、新青林业局相继恢复了全能的森铁管理机构,在处内恢复了调度所,各段恢复了专业调度。1972年,森铁运输加强3大工序的衔接,推行“三定”运输,形成了较系统的通讯网络和较集中的调度指挥体系。1980~1985年,各局森铁先后开始推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但仍保持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
三、技术管理
建国初期,林区森铁学习国铁技术管理经验,规定列车运行编挂车次,用红、绿旗显示信号指挥列车运行,但没有成文的法规。50年代,贯彻东北林务局颁发的《森铁技术管理规程》、《列车运输细则》、《信号细则》及27种专业法规,森铁的技术管理始有遵循。50年代中期,学习苇河森铁的技术管理经验,在乌敏河、双子河森铁试点,制定了伊春森林工业10种细则办法,并查定了线路维修材料消耗定额,试行了养路包工计件,推行了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建立了设备台帐和各种技术资料档案。1958年,推广了友好森铁的“四、八、二”运动(18吨蒸汽机车,日行车400公里,日到材800立方米,周转率达到二天以下)。1961~1983年,推广大海林森铁以“四个一切”(一切生产活动按计划、按程序办事;一切经济活动实行核算;一切技术操作严守规章;一切设备维修按工艺标准进行)为内容的正规作业经验,并在友好森铁通过培养典型,总结制定了《森铁技术监察工作试行条例》、《森铁车站技术管理细则编制办法》、《森铁各级各类人员责任制执行条例》、《群众性管家兴业守则六十条》、《森铁车辆管理使用办法》条例,严格了技术操作规程及设备维修工艺标准。还推广了友好森铁经验,在台车运用检修中建立按日按台挂牌管理,机车严格按定程定期入厂检修的制度,同时开展机车、车辆、线路升级竞赛活动。1964年,推广了乌敏河森铁革新创造的一整套机、台车检修工器具、量具和“机车保养”、“台车三检一收质量负责”、“列检交接班”、“扳道员、调车员五交五不交”、“乘务员十不接、八不交”和各级领导干部巡回检查等30多项办法和制度。1973年,根据“文化大革命”前期技术管理混乱的情况,逐步恢复整顿规章制度。根据省林业总局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再次推行大海林森铁以“五个一切”为内容(增加了一切思想工作坚持政治挂帅)。以四化建设(思想革命化,设备标准化,操作正规化,管理科学化)为中心的正规化作业。1974~1975年,制定下发了《森林铁路运输和管理办法》、《森铁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1980年后,贯彻国家林业部新颁发的《森林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森林铁路蒸汽、内燃机车、车辆检修规则》、《森林铁路线路、通讯信号设备维修规则》,使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安全管理
建国初,学习国铁的管理办法,设置了安全技术监察员或安全员,开始叫保安组。50年代中期,成立技术监察股或技术保安股、安全技术股,还由森铁处主任、技术监察股长、各段长组成安全委员会,负责安全生产。规定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研究事故原因、危害、隐患及防范措施与奖惩意见,并不定期印发安全通报。60年代后,每季度召开1次安全教育大会,并兑现奖罚。对违章肇事者的处理一般是警告、罚款、降职降薪、调离工作岗位等。70年代中期,铁力、朗乡及友好森铁一、二处,根据历年的重大人身事故教训绘制了安全生产教育展览图板,成立了展览室,还不定期地组织巡回安全教育宣传队到各站、区进行安全教育。
对事故的救援,从50年代始即以当班调度和技术监察股根据站段上报事故的大小、损失程度共同研究决定参加救援的等级和参加人员。重大事故或大事故由森铁处主任牵头、技术监察股长、各段段长、有关站长、工长参加,赴现场察看,议定救援方案并组织救援。一般事故由技术监察股或有关职能段长牵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加,当班调度负责联络指挥。较小事故或事件由有关区段的站长负责,组织领导有关人员救援。(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