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国航

第四章 航运

第一节 国航


  国航始于雅克萨战役,沙俄乘隙侵入黑龙江。《瑷珲条约》签订后,亦允俄船航行。是时,边境居民只用木帆船从事运输或捕鱼。1918年5月27日,“庆澜号”轮船由哈尔滨启航,5月31日,航经嘉荫,6月2日,抵黑河。
  嘉荫航运区域,西自黑龙江科尔劳河(即库尔滨河)河口入乌云境,东至嘉荫河口出境,全长250公里。在乌云、佛山两县停泊船只的主要码头有,上道干、下道干、同河镇、常家屯、乌云站、雪水温、双河镇、朝阳镇、宝兴镇、佛山镇(即宝南镇)。有帆船8只,驳船10只,汽船若干艘。每年5月中旬~10月初通航,每月航行船10只次,全年约60只次。汽船最高吨位500吨,帆船最大吨位1500石。所载货物以面粉、大豆、小米为大宗,日用百货次之。1937年,日军占领东北后,严控黑龙江航运。出于军事和经济的需要,通往乌云、佛山两县的客、货船有永安、北海、午城、威远、绍兴、大兴、海燕、泰安号均系木质结构,以木拌为燃料,蒸气机为动力。行驶时速上航6~9公里;下行为12.5~15公里。嘉荫航运上至黑河,下至佳木斯,定期班船1次,不定期2~3次,无短途客船。每艘轮船最多可乘旅客600余人,同时,还运载百吨左右货物,沿途大小码头均可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把航行在黑河镇上下游的日伪遗留下的轮船,作为战利品缴获,致使江航2年未通。1947年5月,黑河航运处把打捞上来的1艘日伪沉船,改造成客、货轮,取名“毛泽东号”(同年改称“黑河号”)并航抵哈尔滨。翌年,国产的“海澜号”启运,航班不定,每班15~20天。1951年后,黑河航运局自造“漠河号”货轮下水,又调入“沈阳号”、“四平号”和“东北号”轮航经嘉荫,约7天一班期。在嘉荫境内设2个航运站,即嘉荫站和乌云站。其它均系临时停泊点。
  1953年,嘉荫划归黑河专署,客、货运量逐年增加,1964年为鼎盛时期。同年秋,嘉荫—东风公路建成,客货运输逐年由水上运输变为水陆分流。当时,因地、县之间的隶属关系,江航客运及煤木、粮油的货运,仍以航运为主。1970年后,江航客轮逐步有了更新,特别是1977年,“东方红23号”、“东方红25号”相继经嘉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