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危害

第二节 危害



  一、林不

  伊春林区,每年的木材采伐量与生长量之比为2:1.1980年虽然国家减少了木材生产任务量,但其比例仍为1.5:1.1956~1960年,采用大规模的皆伐,5年间皆伐面积达15.7万公顷,有些迹地变成了灌木林和荒山荒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滥砍乱伐出现的“四不象”伐区,占同期面积的20~30%,伐区每公顷丢弃木材10~20立方米。据1980年末统计,森林采伐总面积1184966公顷,而同期人工更新有效面积324800公顷,仅为1/3。更新跟不上采伐,采育矛盾很大。加之林区每年烧材达50万立方米左右,以及森林火灾等因素,成过熟林地面积逐渐递减,到1981年,减少52.8万公顷,而疏林地面积相应增加9.9万公顷。总蓄积量急剧下降,开发前后减少了1.7亿立方米,即每年减少500多万立方米。

  二、气候

  50年代,每逢6~7月间,伊春林区道路泥泞,夜间寒气袭人,林业工人一般离不开“三宝”、即“雨衣、胶鞋、大棉袄”。当时流传:“南岔南岔,十天九下;一天不下、老云接驾”。其时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此后,随着大气环境的变化,森林自然环境的改变,气象因子发生变化。伊春气象台(站)历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明显升高、温差增大、降水量减少、而增发量增多、降水日数、阴天日数、雾天日数却逐年减少,晴天日数、日照时数逐年增加,林区气候向干旱方向变化。
  森林植被的破坏,其水源涵养功能被削弱,汤旺河流域降水量年均流量逐渐减少,水文各要素逐渐向不利于生态平衡方向发展。此外,河床变宽,水位下降,枯水期延长,一些林内汇入汤旺河干流的小溪枯干现象也在继续发展。

  三、水土

  据调查,伊春自开发到1985年,水土流失总面积32.8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4%。其中,荒山荒地流失面积12.5万亩,坡耕地流失面积20.3万亩。水土流失有增无减。呈日趋严重之势。

  四、土壤

  80年代,伊春的耕地,年侵蚀模数比前20年增加71.8%,流失水量增加44.4%,流失表土厚度增加50%。此间,土壤有机质递减,土壤恶化。沙石裸露。在林地一些没有及时更新的皆伐迹地、集材道和冰雪槽道,经雨水冲刷,形成大小不等的侵蚀沟。五营林业局丽林林场一块皆伐迹地,面积7000公顷,水土大量流失,岩石裸露,3次造林均不成林,有些地段已成为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