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森林经营技术研究
第一节 森林经营技术研究
红松直播植生试验
50年代初,东北林务总局局长刘成栋和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赵树森曾倡导采集红松种子,进行红松直播和育苗营造红松林。伊春森工管理局于1952年,在采伐迹地进行红松直播造林。
一、红松育苗研究
1952年,在带岭林业实验局进行红松育苗试验。接着,又进行红松植生方式更新造林的研究,铁力林业局营林工程师于天源提出“在采伐迹地上试验红公植生组综合更新技术的研究”课题,1962~1966年,已经积累了大量试验数据,初见成效。1959年3~5月,伊春林管局和沈阳林土研究所共同在乌敏河林业局进行红松温床育苗试验研究,取得好效果。1960年后,各林业局先后都建立了中心苗圃。
二、水湿地造林研究
从1960年后,各林业局普遍开始进行采伐迹地、荒山秃岭和水湿地更新造林,桃山林业局石长林场、南岔林业局浩良河经营所、汤旺河的铁路两则的荒山几乎全被人工植造的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水曲柳等幼壮林所覆盖。1964年,带岭林业实验局搞的沼泽地机械化排水造林实验排水总面积为3.34万公顷,机械整地1764亩。1966年,始营造的落叶松林,1976年后,经调查,树高7米,胸径6.6厘米,单株材积0.01685立方米,每公顷保存率1800株,公顷蓄积30.33立方米。根据此项实验,双丰林业局卫林经营所于1966年也开始进行了水湿塔头地造林,到1978年共造林2.13万亩。在水湿塔头地上不但营造了落叶松,还造了红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和青杨等树种。水湿地造林技术,开始是人工筑高床,后采用“坡地筑耕犁”、“重型双臂开沟犁”等机械筑床技术。
三、营造落叶松人工林试验
1954年,带岭林业实验局进行营造落叶松人工林试验,造林密度每公顷分别为2500、3333、4444、6666、8888株,经过试验研究认定,每公顷密度3000~4000株木材产量最高。1955年,带岭林业实验局和南岔森工局的浩良河森林经营所营造了第一代落叶松人工林。此项成果1976年在伊春林区全面推广。
四、“采育兼顾伐”总结研究
1958年,在乌敏河林业局进行新采伐方式探索,即“采育兼顾伐”。其特点是,采伐强度控制在60%以下,保留郁闭度在0.3~0.4,每公顷保留胸径8厘米以上活立木300株,每公顷保留天然幼苗、幼树3000株,不足者要进行人工补植,采坏留好,采大留小,间密留稀,采非目的树种,留珍贵树种,无生长前途的立木一律采伐。据调查,采用这种采伐方式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可达3.5立方米,比原始林的年生长量提高近3倍,与皆伐相比,可提早30年进行第二次采伐,劳动生产率可提高17%,生产成本可降低6%。“采育兼顾伐”的森林经营采伐方式在乌敏河林业局试点,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的副所长刘慎谔教授和研究员王战教授派人会同伊春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到该局的安全林场蹲点调查,总结经验。这一经验很快在伊春林区推广。1964年夏,本市林业科技人员会同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沈阳农学院的师生和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人员共100余人,参加的主伐区采伐更新科研攻关大会战,在东风、新青林业局进行试验研究,对“采育兼顾伐”的森林经营采伐方式作充分的肯定。
五、红松孢锈病防治研究
1975~1978年,伊春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郭廷举等人对红松孢绣病的防治进行研究,经过寄生植物接种,药物筛选、生物性能、生产防治试验,最后提出化学防治和林业综合防治措施获得成功。
六、鼠害防治与火险等级预报研究
1964年,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对森林鼠害测报和防治进行研究,查清了伊春林区鼠害的种类,并把握了每3年为1个高峰周期。根据受害周期确定0级、1级、2级、3级防治等级及防治措施。1980年,市气象台和市护林防火办公室研究出“森林火险等级测试预报法”,通过气象因子对林业的影响,用筛选法筛选出6个因子,分别求出6个等级个因子在不同的月份逐级火险等级的概率值,再计算出组合概率,依其作为依据来判定某月某日的森林火险等级。此法以后一直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