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教育

  1952年前,伊春林区的小学分属汤原县及各森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南岔、带岭、美溪、五道库、佳林(西林)、金山屯、伊春、乌敏河、翠峦等地。到1952年11月伊春设县时,共有小学28所。其中,地方办16所、学生2252名、教师58名;森工企业办12所、学生5308名、教师163名。
  1953~1957年,森工局相继建立职工子弟小学。至1957年,全县共有小学49所、在校生23107人、教职员765人。
  1961年,友好、南岔、美溪等林业局建立9所林场小学。1962年,伊春、翠峦增建了几所小学,西铅矿建立职工子弟小学。1963年,贯彻中央《关于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小学四十条),强调以教学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年,全日制小学一律使用新编教科书和各科教学大纲。1965年,全市小学发展到291所,在校生89366人,教职工353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教育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9月,各小学试行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学生守则》(试行草案)。
  1978年,小学贯彻教育部《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保证小学工作的中心转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工作。双丰林业局林场小学校设初中班。翠峦二中、三中、四中设附属小学。1979年后,小学逐步独立办学,红星镇内小学摘掉初中班。同年把加强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980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黑龙江省《进一步搞好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通知》。11月,省教育厅、体委、卫生厅、团省委联合检查伊春市体育卫生工作,并肯定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表扬了南岔东方红小学、铁力林业局第三小学等学校。1981年,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从秋季始,小学各年级普遍开设思想品德课。1982年,进行小学学制改革,由5年制过渡到6年制,各地将小学当时的1年级(1981年秋季入学的)改为6年制;4、5年级不动,仍为5年制;2、3年级采取5年制与6年制并存过渡办法。经省教育厅批准,铁力县第一小学、嘉荫县第一小学、伊春区育林小学、南岔区东方红小学被省确定为重点小学。同年,红星区小学取消2部制。
  1984年,市教育局在南岔木材水解厂进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检查验收试点。经验收和省批准,南岔水解厂、红星区、铁力木材干馏厂3个单位为本市首批达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标准单位,受到市政府奖励。全市首批达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标准的学校有94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16.3%。
  1985年,伊春市成立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领导小组,并在朗乡林业局召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检查验收试点工作会议。上甘岭、金山屯等区16个单位达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标准,获得省政府颁发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合格证书。全市共有19个单位、375所小学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分别占全市办学单位的57.6%和小学总数的66%。年底,全市共有小学562所,在校学生17.56万人,教职员工1.11万人。

  二、小学记略

  (一)南岔区东方红小学

  座落在南岔镇中心的北山脚下,是成立较早的学校之一。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汤原县香兰区南岔村国民小学。校舍只有5间草房,班级仅有1~4年的复式班。教师5人,学生不足100人。1945年,学校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增设优级1年、2年。
  日本投降后,学校停办。1948年8月,复办称南岔农民子弟校。1949年3月,改为汤原县第五区完全小学。设1~6年级,每年级1个班,该校是中心小学,管辖浩良河、西林、小白小学。
  1954年春,校舍迁至现校址。校舍由南岔林业局投资兴建,为板夹泥简易房,有12个教学班,教师28人。1956年,改为南岔区联合小学,12月19日,大火烧毁了全部教室。1957年,县教育科投资4万元,镇内工商界资助,建成教室1100平方米。1963年,被定为伊春市重点小学。1964年,取消2部制,并建砖瓦校舍568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00余人。1976年,有25个教学班,教师77人。1979年,投资9万元,建起图书、实验、电教、体育和卫生5室。1981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重点小学。
  1983年,该校为出席市级先进单位。并在本校召开了全市卫生宣传教育现场会。翌年,被评为省卫生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并定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基点校。

  (二)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

  位于桃山宾馆东侧,校园面积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6000平方米,铁栅栏、石围墙,水泥路650延长米。
  建于1957年10月,校名为铁力局桃山工程段小学。时有校舍292平方米,2名教师,52名学生。1960年,改名桃山局职工子弟校。有教师9名,工人2名,学生120名。1970年,附设初中班。1978年,附设高中班。同年8月,中学迁出,成为完全小学,校名为桃山局第一小学。
  1985年,共有学生1670名,31个班,学前班3个,学前儿童155名。有教师82人,教师文化达标率为85%。有教室34个,并设有体育、音乐、自然实验室、图书、微机、教具和医务7室。
  同年,普及初等教育合格,并被定为伊春市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基点学校。

  (三)南岔木材水解厂第三小学

  创建于1963年11月,初为水解二校教学点,有1~4年4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60余名,教师4人,校工1人,主任1人。1965年6月,为水解厂第三小学。
  1985年末,班级增至18个,学生增至801名,教职员工增至57名,校舍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设有教职工办公、女工保健、资料、校医、实验、体育和音乐7室,学生及格率、升学率达100%,在厂办小学历年考试中始终名列第一名。(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