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盲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扫盲
伊春林区开发初期,文盲比例占85%以上。1952年,中国农林工会南岔区委员会成立了扫盲办公室,负责扫盲工作。稍后,伊新、带岭等地开展扫盲试点工作。
当时,扫盲以会者为师,教材使用统一的“扫盲识字课本”。以办识字班形式,对职工和家属中的文盲进行教育。当年,全县组织识字班10个,参加人数达2336人,学习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每周山下学习4次,每次2小时;山上作业所利用晚间,把难写难记的字作为重点,突击单字单词的识记与书写,以1500字为扫盲目标。
1955年始,开展农民扫盲工作,坚持“不忙大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当年冬,参加扫盲的农民达1614人,比上一年增长一倍。
是年,推广了朗乡林业局的分段教学法,即按“准备、识字、写话”三个阶段进行扫盲教学。
1956年,各区、局、镇纷纷成立了青年扫盲队。仅带岭、浩良河、双子河、伊春镇、翠峦镇参加扫盲人数就达1.3万人,后来经过深入发动,参加扫盲人数增至2万多人。
1956年8月,召开了全县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全县扫盲出现高潮,学员达140023人。同年,扫除文盲2986人。伊春县的扫盲工作,由南向北扩展,上甘岭局建立21所业余学校。通过“文化上山”、“文化上门”、“见物识字”活动,利用空闲在劳动现场教书识字,晚上走家串户辅导学习,看啥写啥学啥。
1957年,全县有集中扫盲班52个,小组190个,包教包学分散班629个,参加长年学习的达3330余人。骨干群师,小先生236人,青年扫盲队15个,队员1155人,扫盲协会由37个发展到63个,会员增加到1156人。还办了由乡长、镇长、主任、支部书记组成的脱产干部扫盲班。
1958年冬,全市扫盲跃进大会提出“跃进再跃进,苦战十四天”的扫盲跃进口号。同年双子河林业局、南岔林业局、翠峦林业局、南岔木材加工厂一、二厂被评为扫盲标准单位。开展“读百本书,写万个字,天天看报”活动,同时创办了各种类型的红专学校。6月,有8个林业局及250个基层单位扫盲报捷。11月,市委、市政府授予南岔林业局“文化局”称号,授予南岔木材加工厂一、二厂“无盲厂”称号。
同年,扫除文盲23476人。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11235人。
从1952~1958年,全市累计扫除文盲近15万人,青壮年职工的文盲比例下降到5%以下。
1960年,按市委决定,全市开始扫除剩余文盲、普及业余初等教育工作。组成城镇人民公社检查团对扫盲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大丰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伊东林业局、友好林业局、双子河林业局、带岭林业局、南岔木材加工厂等被评为扫盲先进单位。
1962年,全市扫盲工作出现了回落现象,当年在职职工队伍中有近1/3的半文盲。
1963年,工农业余教育恢复,文盲比1962年下降10%。
1973年起,继续开展扫盲工作,号召“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但实际成效不大。
1975~1976年,伊春市办政治夜校1300所,有数十万群众参加。
1979年后,伊春市扫盲重点放在农场及城镇街道。扫盲内容以识字为主,以黑龙江省编“农民识字课本”和国家统编“农民初小文化课本”为教材,动员了15313人参加学习。参加学习的学员占青壮年的25%,后来又发展为“两补一扫”,即补文化、补技术与扫盲同步。至1984年,全市基本完成扫除文盲任务。1981~1985年,全市开办各种类型学习班,业余学校4455所,学员1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