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勤工俭学
第七章 勤工俭学
开发时期,中小学勤工俭学以种校田为主。1958年后,重点为参加林区公益活动、小秋收、捡废物、修旧利废、炼钢铁。“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是学工学农,开门办学,两办(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两挂(厂校挂钩、社校挂钩)。1977年后,以校办工厂为主。
1981年,全市校办工厂发展到41处,年产值155万元,纯收入33万元。校办农场有耕地5300多亩,副业收入每年5万元以上。
1983年,全市共有校办工厂44个,农场194个。办厂(场)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56%。全市勤工俭学产值227.7万元,纯收入83.3万元。全市有13个县团级办学单位,勤工俭学年均收入达到和超过计划指标(每年每生2~3元)。其中,学生勤工俭学收入超过5元的有8个单位。同年,有4种校办工厂产品被评为市优产品。年度勤工俭学总收入的40.3%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不足。
1984年,全市校办工厂增加到70个,总产值363.6万元。县、团级办学单位,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消灭了空白点,学校开展面达73.7%。各林业局小学都或多或少地开办了小农场。全市各小学开展了修旧利废,捡废品活动,用以解决班级卫生工具、图书费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伊春市各小学实行“开门办学”、“两办两挂”,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南岔区办学农点31处,有耕地1215亩;朗乡办学农点20处,其中建设小学搞土豆抱窝试验,受到省、地工作队的好评。
此间,全市各小学先后办了粗钾盐厂、小蜡厂、小墨水厂、小粉笔厂、小印刷厂、木耳菌厂、天棚盒厂。1972年,五营小学建纸绳厂。1975年,南岔东方红小学办小工厂。生产擦菜板、木箱板。1976年,伊春区丰林小学办刀条厂、过滤芯厂、印刷厂,年产值5万元,获利润1.8万元。同年秋,五营立新小学举办自制教具展览,展品500多件,价值万元。翠峦区第二小学开办了小木工厂,双丰局第二小学开办了小印刷厂、木耳菌厂。
1985年,在全市教育部门办的224所小学中,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达218所。开展面占97.3%,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占42.1%,勤工俭学收入47.4万元,平均每年收入8.31万元。在林业部门自办的288所小学中,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达271所。南岔水解厂、桃山林业局、铁力局、铁力木材干馏厂4个办学单位,每年每生勤工俭学收入均10元以上。进入省林业系统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