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勤工俭学
第一节 小学勤工俭学
小学勤工俭学以铁力县为最早(1946年)。当时,由政府拨给各小学校田地,做为活动基地。1947年,田升区各小学有旱田10公顷、水田8公顷。南岔区北阳朝鲜族小学有水田6亩、旱田4亩。1948年,桦阳村小学有地2亩。这些校田种植蔬菜、大豆等,所得收入用于购置文体及办公用品。
50年代后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友好森工局一、二、三、四小学办起了校办工厂、农场。其中,第二小学少先队种倭瓜1个达25余公斤,1棵秧上结2个。
全市各小学校在种植校田的同时,还参加林业生产劳动,采集山特产品,到苗圃地薅草、上防寒草等。有些学校办起了小针织厂、小养兔厂、小缝纫厂。此外,伊春区丰林小学勤工俭学自制教具50余件,价值1000余元。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小学有地30亩,种植马铃薯、秋白菜等。铁力县各小学开办小农场,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占58.1%。平均每生收益9.8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