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学勤工俭学
第二节 中学勤工俭学
自1952年始中学勤工俭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夏锄、秋收、植树造林、打防火带等。
1958年,参与大办农业,搞卫星田,大办钢铁,搞土高炉,大搞校办工厂。当时,带岭中学搞了“三油一醋”(即松针油、松节油、松根油、醋酸钠)、栲胶、木工厂等。其中,松针油销至天津。
木工厂培养了一批小木工,为学校修理门窗、桌椅,还为当地发电厂制造一批天棚盒等。还开垦校田地,年产土豆、白菜、甘兰数十万斤。
1959~1961年,伊春市中学勤工俭学多以开荒扩大校田地为主。1961年,乌马河林业局四中在校长领导下开荒15公顷。上甘岭局划拨给各学校田地,平均每校1.5公顷。此时,铁力县中学已有校田地158公顷,车4辆、牛12头,猪28头。同时,各中学还搞了其他勤工俭学活动,修公路,打防火线,整地造林,搞小秋收等。
1966年10月后,“抗大战校”骤起,各中学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开地种田,垒墙筑房,造反和劳动取代了上课。“文化大革命”后期,各学校普遍开门办学。各中小学办起了小农场、砖厂、养鸡场及进行木耳菌生产。还有的中学搞“两挂两办”,每周定时定点去办去挂。全市各农业点、机修厂都有中学生参加活动。1973年,五营中学自建木工厂1个,有设备17台,价值万元。市第一中学木工厂与外贸部门挂钩,生产碟子架,出口日本,收入了5千余元。同时,生产桌椅200套,这一时期,中学勤工俭学轰轰烈烈,但多不能坚持始终。
1978年后,伊春市勤工俭学得以稳步发展。翠峦一中开办了木材加工厂,二中开办了砖厂、木器厂,三中开办了砖厂、钾盐厂,四中办了地板刷子厂。其中,翠峦一中的木材加工厂设备齐全,平刨、压刨、打眼机、元盘锯具全。此外,还有胶轮拖拉机1台,马车3挂,固定资产值达20万元,年收入5万元。新青一中木工厂生产学生桌,搞小加工,部分供应本区需要和外地需要。每年收入11000元。
铁力一中木旋厂生产的落地灯、衣帽架、花盆架获省优质产品“百花奖”,畅销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