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篇 文化
第二十六篇 文化
在伊春辖区内,相继发现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辽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遗址,以及古城址、古墓葬等,其中还有原始半穴居遗址。这些遗址多分布在黑龙江畔和汤旺河、嘉荫河、乌马河、翠峦河等河流的沿岸及一些台地上。各遗址都发现有代表性的遗物,说明远在2~3千年前伊春一带已有人类活动,并留下如海青等多种类型的文化遗存。
清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涌向嘉荫河一带采金。采金者带进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和民间故事、传说等。定居在乌拉嘎的鄂伦春族部落,亦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发现有桦皮哨、口弦琴和狍蹄鼓等民族乐器,并搜集到多首古老的民歌和民间故事、传说等,现在仍在鄂伦春部落广为流传的《媒歌》,至今未考证出它产生的确切年代。
抗日战争时期,小兴安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区。抗联将军李兆麟等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露营之歌》。抗联军政干部学校的学员在校内创作上演了大型话剧《为了抗联胜利》,抗联将士还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诗歌、故事等。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从各地抓来大批劳工,使许多劳动号子传入林区,并在实际劳动中逐步派生演变出多种独具特色的林区劳动号子。1939年夏,佳木斯候家班子将评剧剧种介入伊春。1944年,一些北方曲艺形式亦流入;1948年,乌拉嘎建立了伊春史上第一个评剧团。
1958年,大青川出土一批金代铁农具和瓷器,为研究金代的生产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实证。1981年,在新青林业局作业区发现了以前仅有文字记载的辽金名城(阿疏城),并出土多件文物。金山屯区横山农场的金代古墓群,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其中乐舞浮雕石幢雕刻技法古朴,形象逼真、动态传神,石幢的八面有持拨箜篌者,亦有吹笙弄笛,鼓瑟弹琴者,还有敲拍击节、手舞足蹈者、栩栩如生,构成一幅乐舞飞扬、欢快热烈的场面。该石幢已作为东北边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象征收入《中国通史》(第六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全面开发小兴安岭林区,伊春各项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起来,促进和推动了林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