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专业艺术种类

第五节 专业艺术种类



  一、话剧

  1949年,伊春林业文工团话剧团建团以来创作话剧,主要剧目有反映林区斗争生活的第一出大型话剧《林区除奸》后,尚创作演出了《向阳红松》、《千山万岭红花开》、《雷锋》、《青山常在》、《试看天下谁能敌》、《森林主人》、《伐木人传》、《树小招风》和《金山屯之夜》等。

  二、歌舞

  主要创作剧目有大型歌剧《木把成亲》和《红山村》、小歌舞剧《向阳林》、独幕歌剧《红井颂》、《鸟入林》和《红色哨兵》等。

  三、演员、作品获奖

  1981年1月,邹丽荣参加了哈尔滨冰城新秀音乐会,被评为省内歌坛十名新秀之一。
  1982年,在省民族、民间音乐汇演上,赵音东的二胡独奏获优秀表演奖;赵音东改编的二胡独奏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获作曲三等奖;由朱敏忠作词、赵音东作曲的歌曲《我的林区家乡美》获作曲二等奖;邹丽荣演唱的《我的林区家乡美》获优秀表演奖。赵音东、邹丽荣被评为优秀节目演员,参加了第十届“哈尔滨之夏”。文工团民乐队被推选为参加第十届“哈尔滨之夏”专场演出的优秀节目的伴奏乐队。
  1983年,省歌曲比赛,由毛撬作词,靳建伟作曲的歌曲《欢乐的植树节》获创作二等奖。
  1984年7月,邹丽荣、徐凤英参加全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2人均获二等奖(未设一等奖)。
  1985年,在市1976年以来文学艺术创作作品评奖中,团内获奖的有蒲树林作曲的《白云》获二等奖;靳建伟作曲的《欢乐的植树节》、朱敏忠作词、赵音东作曲的《我的家乡林区美》、年再东的午蹈音乐《人参姑娘》、朱敏忠作曲的《美丽的大森林》、马顺作词、靳建伟、姜艺一作曲的《我来自红松故乡》均获三等奖。
  1953年,文工团自创的第一个舞蹈《两个青年伐木手》,在舞蹈语汇运用上,技巧安排上,是当时比较受观众欢迎的。
  1956年,汤原县民间艺人于洪有、谭井阳来团传艺后创作演出《高跷舞》。参加1959年,全国专业歌舞汇演和省文艺汇演;省歌舞艺术团并选为国庆十周年大典献礼节目,还与东北3省慰问团赴山东等地演出。并参加了1978年的“哈尔滨之夏”演出。舞蹈被纳入1959年拍摄的艺术纪录影片《黑龙江歌舞》和1981年省电视台拍制的《伊春林业文工团歌舞专辑》,中央电视台选为全国播放节目。
  《高跷舞》演出近30年之久,是该团的保留节目。《高跷舞》具有民族民间的艺术特色,是该团代表性的作品。
  1958年,创作演出《套子舞》、《堆雪人》和(民间歌舞)、《满堂红》,均于1959年参加省文艺汇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参加了省歌舞艺术团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并纳入艺术纪录片《黑龙江歌舞》中,随东北3省慰问团赴山东等地演出,是该团经常上演的节目。
  1960年,编导的《造林姑娘》。1965年,参加第五届“哈尔滨之夏”演出。1981年,加工修改后,被省电视台录制,中央电视台曾播放。
  1962年,编演的《流送舞》、《三八采种队》和《爱林舞》。1965年,均参加第五届“哈尔滨之夏”演出,被大会推荐为全省学习节目。
  1980年,编演的《喜洋洋》,以东北民间舞蹈为基本舞汇,杂揉了戏曲的基本功,1981年被省电视台录制播放,中央电视台也曾播放《松恋》,1981年,参加了省舞蹈比赛和市专业、业余文艺汇演,在汇演中获编舞奖。
  文工团于50~60年代,曾创作和演出杂技、幻术和魔术节目。
  杂技节目有《水流星》、《叼花》、《打蛋落水》、《杂拌子》、《逛板》、《切砖》、《项花桌》、《滚木球》、《空竹》、《角斗》、《国术》等。创作节目有《抢椅子》、《玩火自焚》。
  幻术节目有《男女换相》、《布袋脱身》、《百花争艳》、《玻璃柜》、《岗楼》、《小幻术》、《九连灯》。创作节目有《在台湾》、《幽默玩耍》、《乒坛盛开友谊花》
  魔术节目有《鸭子台》、《满鼓》创作节目有《钢花怒放》、《不爱红妆爱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