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京剧
第三章 剧种
第一节 京剧
一、传入与发展
1951年5月初,以陶荣、碧凌云为首的小股子班从带岭迁到伊春演出。这个小股子班京戏、评戏都唱。京剧演员有小月明、王正富、姜成志等,演出的剧目有《武家坡》、《甘露寺》等,从此使京剧形式传入伊春。
同年9月26日,伊春森林管理局正式接收了这个小股子班,建立伊春森工管理局文工团京评剧队。第一次接来的演员叫王淑元(女老生)和王静元姐妹俩,演出的剧目有《借东风》、《失空斩》、《甘露寺》。而后随之接来马派老生宋富林、花脸张铁林、武生范富喜、青衣刀马花旦吴蕊兰、青衣花旦贾慧茵、青衣尚香蕊、司鼓刘万顺、老生武云樵、北京富连城科班毕业生的武生杨世群等人。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全部《玉堂春》、《天女散花》、《红线盗盒》、《四郎探母》、《大保国》、《叹皇灵》、《二进宫》、《霸王别姬》、《甘露寺》等。
1952年5月,又接来一批演员,有武生周志威、老生盖世美、刀马花旦赵彩云、武生孙志元,演出的剧目有《六国封相》、《斩韩信》、《辕门斩子》、《哪吒闹海》、《红娘》、《花蝴蝶》、《四杰村》。1953年,又接来一批演员,有武生李云生、老生王小春,演出的剧目有《大闹天空》、《古城会》、《走麦城》等。3月,哈尔滨市京剧团来伊春演出,3月5日,因斯大林逝世而停演。
1954年4月,新剧场落成,又接来一批演员;5月,接来的有花旦王佩珠一家、王敬之一家、李鑫培一家、何万鹏一家、赵涤生一家。8月,小花脸杨树清来伊春。这个时期京剧发展是最兴盛时期。演员、乐队、舞、美人员近百名,先后排了不少新剧目。有《猎虎记》、《戚继光》、《三姐下凡》、《劈山救母》、《三打祝家庄》、《秋江》、《铸剑》,京评合排的现代戏《小女婿》、《水泊梁山》等。9月,全国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来伊春演出了《昭君出寨》、《汉明妃》、《乾坤福寿镜》、《墨黛》。
1955年5月,全国著名京剧演员赵松桥来伊春,演出的剧目有闻名全国的《斩颜良》、《路遥知马力》、《走麦城》、《扫松》、《徐策路城》。6月21日,全国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来伊春演出,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勘玉钏》。
这几位艺术家的到来,使伊春人民大饱眼福,同时,也促进了林区京剧艺术的发展。1954年4月,京评剧队招收了部分学员。从演员到阵容、演出的质量、综合艺术、布景服装、剧目,都可以和省一些兄弟市京剧团媲美。1955年春,以康殿清、孔昭武为首的京评剧小股子班流动到伊春地区,叫民间职业剧团。本年下半年,管理局决定撤销京剧团,京剧演员只留方宝成一家、唐伯温一家、路星五一家、关振中夫妇、杨树洁、关论海等少数人员。其他京剧演员,全部外流到全国各大京剧团。
1956年春,县委决定接收该小股子班,成立县评剧团,实际京、评混合。接收后,剧团没有团址,四季到处流动演出,活动的范围是各林业局。夏季到江道和外县。1957年,经县委决定和南岔区政府商量合资修建1座简易剧场。1958年2月16日,正式建立市京剧团,团址设在南岔区,隶属伊春市。
1958年,3月到10月,先后由哈尔滨、佳木斯接、调一批演员充实了演员阵容。相继排演一批现代京剧《共产主义红旗下》、《养猪姑娘》、《台湾暴行》、《三个红领巾》等剧目。1959~1960年,排演了现代剧《她为什么被暗杀》、《龙马精神》。传统剧《还我台湾》、《张文祥刺马》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不得不接一些流动演员来搭班演出。1961~1962年间,接的演员有梅派旦角谭芷玲、上海武生王仲臣、周志麟、花脸胡继戎、武生张麟坤、荀派旦角林素梅、尚派男旦角刘韵彤、笑荣草的弟子金笑梅,其他演员有肖元茂、杨世斌、姚美娟、姚森等。南京旦角谭芷玲的重点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金山寺》、《凤还巢》等,上海武生王仲臣的重点剧目有《收董平》、《双枪陆文龙》、《闹天宫》等;武生周志麟重点剧目有《霍小玉》、《梅玉配》、《红楼二尤》,尚派旦角刘韵彤的重点剧目有《乾坤福寿镜》、《十三妹》、《擂鼓战金山》等。这些戏连续在本市上演尚属第一次。他们的演出不仅提高了市京剧团青年演员演技,也使演出的质量,综合艺术有了新的提高,同时演出经济收入也相应的增加,基本上保证了业务的正常支出和演员工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京剧团陷于混乱状态。1970年,样板戏学习班成立,后搬迁到市内。初期演职人员80名左右,每年经费18万元;中期人员发展到106人。样板戏学习班的成立,虽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但为京剧艺术造就了一批接班人。
1970~1977年间,演出的剧目有《磐石湾》、《平原作战》、《芦花雷》、《苗岭风淀》、《杜鹃山》、《渡口》、《审椅子》、《岗位》、《就是她》、《半篮花生》、《红松号》、《大喜的日子》,新改编的剧目有《八一风暴》、《装车场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戏得到了恢复。1978~1985年,先后排演了许多群众欢迎的剧目。重点剧目有《徐九经升官记》、《巧县官》、《春草闯堂》、《余赛花》、《孙悟空大闹盘丝洞》、《重园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二、创作和保留剧目
市京剧团创作的现代京剧《台湾美军暴行》,首演于1962年秋。
根据刘杏厚小说《红松绿水》改编的现代京剧《红松岭》,首演于1964年。二剧在艺术处理上,既保留了京剧独特的技巧,又在现代戏如何借鉴传统程式作了尝试。
1964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省现代戏汇演中获现代戏演出奖。并受到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省长李范五的亲切接见;省委副书记王一伦与全团演员合影留念。
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神话京剧《神火炼牡丹》,首演于1981年10月。
该剧被收入1981年《中国文艺年鉴》中。
三、舞台美术
1951年8月,京剧传入伊春。开始舞台上只有1桌2椅,两帐子等简陋陈设,根本谈不上灯光、布景。下林场演出连电灯也无法解决,条件较好的林场使用汽灯照明。有的林场没有汽灯,只好用柴油侵泡棉花或用蜡烛照明。
后来,由于受林业话剧团的影响,开始追求舞台效果,由原来的写实布景改为平等绘画和远、中、近景相呼应的立体艺术。
灯光的处理,起初只用土制小幻灯在天幕投影,逐步改为较现代化的天幕投影方式。
60年代,始使用沙网吊景硬景、天幕景相结合的布景设计。灯光则发展为以紧光器控制的光度为主体的处理方法,能表现黎明、晚霞、夜间的星斗,月亮。天有云灯随风飞舞;着火有火灯转动;大海有波涛汹涌,海浪起伏,脚灯的使用也给演出增彩添色。
在化妆与服装脸谱的创新上,戏曲剧团有过良好的尝试。如京剧《八宝公主》的服装、《水帘洞》中的虾盔、花脸演员代永歧的“福、禄、寿”的脸谱等均较为成功。
四、深入生产一线服务
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5年),每年平均演出377场。包括上山下乡,外地巡回演出,在南岔京剧团剧场演出。8年总计演出3016场,上山下乡演出占全年演出的50%以上。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这个时期总计演出700场左右,样板戏学习班成立时每年平均演出100场;其中少量售票,大部分是慰问演出。第三阶段(1977~1985年),每年平均演出150场,8年总计演出1200场,后2年售票演出占少数,大都是服务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