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评剧 伪满洲国嘉荫河、乌拉嘎河沿岸,每年往金厂采金者不下数万人。1939年,佳木斯的“侯家班”来乌拉嘎北沟演出评剧《济公传》等剧目。
1948年,乌拉嘎金矿建立评剧团。先后演出了《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柜中缘》、《打金枝》等30余出剧目。1951年初,该剧团并入黑河评剧团。
9月,伊春森林管理局从翠峦将流动演出的“小股子班”接入伊春,建立伊春林业文工队评剧队。于10月演出了第一出评剧《千里送京娘》。该剧上演后,受到广大林业工人的欢迎。年末,森林工业管理局建起了第一座砖瓦结构,设有包箱的评剧院。
1953年,成立林业京评剧团。1955年春,将京剧撤消。6月,建立林业评剧团。
1956年,铁力县评剧团演出的小评剧《双推磨》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全省专业文艺汇演中轰动省城。主演王少伯获优秀表演奖。吴桂新获表演奖。其间,林业局也纷纷建立专业、业余评剧团。在林区各厂广为演出,使评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959年,改编剧目《嘎达梅林》,在松花江专署汇演中获创作奖、表演奖、音乐创作奖。
1951~1960年期间,市评剧团先后演出了传统评剧《白蛇传》、《张羽煮海》、《相思树》、《御河桥》、《红楼梦》、《花为媒》、《龙女牧羊》等。自己创作现代评剧《血染歌山》。还演出《志愿军的未婚妻》、《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在全国掀起大演现代戏的热潮中,连续公演了《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海防线上》、《夺印》等评剧。这一时期,市评剧团以排练周期短、配合形势紧而闻名省内。当时经济不但可以完全自给,有时还能上缴一部分资金。
1977年,市评剧团重新组建后,队伍发展到近百人,相继公演的剧目有《谢谣环》、《桃李梅》、《半把剪刀》、《三凤求凰》、《白蛇传》、《借女冲喜》、《状元与乞丐》、《奇冤义胆》、《杨八姐盗刀》、《三拜花堂》、《甜蜜的事业》、《邻居》、《古城除奸》、《救救她》、《三换新郎》、《合家欢》等剧目。改编、移植了《深夜静悄悄》(已入1981年中国文艺年鉴)、《神秘的女人》、《张海迪》、《真情假意》等剧目。
从演出第一出评剧《千里送京娘》起至1985年演出现代评剧《费姐》止,30多年来,仅评剧团就上演自编剧目7出,改编剧目11出,历史剧目68出,现代剧目54出。演出4000余场,观众达36万人次,经济收入近16万元,总行程达1.5万公里。(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