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曲艺 1944年8月,伪三江省为了收买被从外地抓来伊春采伐木材的劳工,责成省财政科科长王禹摊派当时流入到佳木斯街头卖艺的民间书曲艺人组成慰劳队来伊春慰问。在伊春各采伐点活动数日。演唱了传统剧目《薛家将》等,每场演出结束,经艺人手发给当场听书劳工们每人一小把饼干。这是伊春林区最早的一次曲艺演出。
1950年春,伊春村村长李灿章开办了第一所书场(大林茶社),从绥化县邀来东北大鼓艺人黄连河来此演出。说唱传统长篇书《银河走国》、《赵匡胤下河东》等。林业工人闻讯赶来,视若观奇,场场爆满。1951年,李洁媛(女)开办了第二所曲艺茶社(茗羡茶社)。1952年初,由部队转业归来的荣誉军人夏真经营的第三所茶社(荣转茶社)开业。1953年春,工人王蕴歧办了第四所曲艺茶社(清林茶社)。虽然举办了这些茶社,但当时伊春并没有自己的书曲演员。演员靠各茶社到外地聘请。茶社对演员承担住宿、往返车票、取暖、茶叶、照明等费用。如果邀请水平高的演员还要付给若干定钱。茶社不收演员的场租费,主要靠演员的演技水平吸引听众多卖茶水来提高收入。开始,茶社邀请来的仅是东北大鼓演员,以后逐渐流入西河大鼓、河南坠子、评书等。茶社为了提高收入,竞相邀请名演员。一时,茶社与茶社间,演员与演员间展开竞争。各家先后演出了长篇传统节目《呼家将》、《杨家将》、《大五义》、《童林传》、《陆占清大报仇》、《前后齐》、《大八义》。茶社与演员的收入都相当可观。其中以河南坠子演员胡桂红、评书演员沈志九最为走红,场场超满。著名西河大鼓演员赵凤霞来伊春演出时,听众多到场场均需公安人员维持秩序的程度。消息外传,外地曲坛名流云集而来,各献绝技,使伊春曲坛空前繁荣。
书曲艺人大量增加,自然形成一支较大的演出队伍。为了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县文教科于1953年7月1日,组织书曲艺人成立了县曲艺改进会。改进会规定,凡在伊春辖区内从艺的艺人,都是当然会员。改进会的任务是,组织会员学习政治、文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文艺方针,组织会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创编,演出歌颂党、歌颂工农兵、歌颂社会主义的新节目。
1956年6月,县文教科在曲艺改进会的基础上组建了曲艺队。沈志久任队长,隶属文教科领导。演员的经济收入,实行定指标、定任务、多劳多得的分配。7月,曲艺队同大林茶社、清林茶社合资成立了曲艺合作社,由于演员流动性大,到年底合作社解体。
曲艺合作社解体后,根据党对民间艺人团结改造的政策。1957年1月27日,由文联在原曲艺改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曲艺协会,选沈志久担任会长。
此间,还上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源》、《烈火金钢》、《太行风云》、《儿女风尘记》、《红岩》、《平原枪声》、《红旗谱》和《黄英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