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述

总述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东经130°至131°44′,北纬45°16′至46°37′之间。市区西部、北部与勃利县接壤,东部与宝清、密山县相连,南部与鸡东县为邻。
  市区位于完达山西端,地属低山丘陵漫岗区,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19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部为丘陵漫岗和河滩地。东面地势较高,西北较低逐步倾斜,标高在155米至570米之间。桃山标高298米,最高高程点在市区南部铁山包,海拔695.7米。市区总面积1757平方公里。距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460公里。
  七台河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土壤结冻期在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上旬,长达230天左右。最厚冻土层深达170至200厘米。市区境内有倭肯河、七台河、万宝河3条天然河流。年平均降雨量327毫米,雨量多集中在夏季7—8月间,由于雨水集中易发生大雨或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春季回暖快,降水少;气候干燥,易造成旱灾,秋季降温急剧,常伴有冻害发生。无霜期125天左右。从1958年开始矿山建设到1985年仅仅27年时间,七台河已由一个山区农村公社,发展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初步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其它各业协调发展的新兴煤炭城市。
  (一)
  七台河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储量大、煤种全、质量优而闻名全国。主要煤种有焦煤、肥煤、气煤和无烟煤。焦煤储量居东北煤炭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低硫、低磷、中灰分,热量高达8700大卡,有工业粮食中的“精粉”的美称。
  七台河煤田(原称勃利煤田)是在前古生代褶皱基础上,经中生代地球强烈活动而形成的断陷盆地。位于我国东北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处在双鸭山、七台河、鸡西中生代坳陷的中部,盆地的形态为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含煤地层属侏罗系,包括鸡西群的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另有第三系的八虎力组。
  七台河矿区西起青龙山断层,东至小顺河断层,北临倭肯河河谷,南达保安、铁山、龙湖。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500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储量17.11亿吨,煤田远景储量40亿吨。
  1910年(宣统2年)最初发现勃利煤田。到1913年(民国2年)曾有人在七台河地区的安乐、茄子河两岸采煤贩买。1930年勃利县为征集工业原料进行调查,发现小五站有原煤储量580万吨。1935年出版的《宝清县志》记载:本县山区土山、桃山、徐马架、茄子河等处均有许多烟煤。1940年日本人左木清水在大六站投资创建小煤窑,并在煤窑钻深孔,在龙湖发现长约200米的旧槽探。1947年(民国36年)所写《勃利县志》概况中提到:“本县矿产为煤,最富。现在已发现大四站之连珠河沟里,七台河至桃山、大六站等数处,煤质良好”。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七台河地区的煤炭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发。1956年9月至11月,鸡西东北地质勘探队108队,对勃利煤田进行了调查。于同年12月提出了《勃利煤田1956年勘查区地质报告书》,指出:该区含煤60余层,大于0.6米的25层,煤层初步确定为气煤和焦煤,远景评估储量约8亿吨。从此,推翻了日人国分“没有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之说。
  1956年末,鹤岗东北煤田地质勘探109队在勃利煤田成立一个工区开始钻探。随之以109队为主,与舒兰111队组成东北煤田地质勘探204队,承担起勃利煤田的全部地质调查任务。由此而形成了煤田两翼的各件地质报告,构成新建、新兴、新立、桃山和东风5个煤矿。
  1958年10月2日,七台河煤田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煤炭战线的广大干部、工人,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窝窝头,冬季寒风刺骨,夏季蚊蠓扑脸,在这自然环境很艰苦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谱写了七台河煤炭开发建设史上一曲曲新的篇章。1963—1965年,七台河矿区生产和建设开始朝着正规化的方向迈进。原煤产量279万吨,年平均93.21万吨,比“二五”期间提高一倍以上。矿区建设基本上完成了小井改造任务,与此建成了9—15万吨生产能力的片盘斜井3对。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使刚刚起步的七台河矿区受到严重冲击,正常的生产和建设受到影响,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煤炭产量处于徘徊状态。1966—1976年十年间,生产原煤1603万吨,年平均仅仅145.7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七台河矿区的生产和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1985年,已经建成新建、新兴、桃山、东风、新立五大煤矿,开始向生产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普采机械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东部矿区又开始了开发建设,由矿务局自行设计的现代化竖井已投入正常运行。伴随着煤田的开发和建设,全市地方小煤窑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初步形成了以统配煤矿为主体,以地方煤矿为群体的煤炭生产格局。到1985年,全市煤炭产量1945万吨,比1970年增长5.4倍,比1980年增长1倍,煤炭总产量占全省17.24%。
  从1958—1985年的27年间,煤炭生产历经了创业、徘徊、不断发展的历程。昔日靠镐刨、人背、年产原煤不足20万吨的小矿井,建成今日统配、地方、集体一齐上的新兴矿区。在煤炭开发建设的征途中,锻炼与培养了七台河人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挑重担、争做贡献”的革命精神。勤劳勇敢的七台河人民用汗水和生命在原始的山丘上初步筑起了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兴煤城。
  (二)
  七台河建置较晚,但它有着漫长的历史。据对勃利县罗泉乡新发村古房群遗址考察表明,早在2000年前就有肃慎人、挹娄人在此地区繁衍生息,直接与中原往来。公元731年,七台河地区归属铁骊府辖(府址今依兰县境内)。公元926年七台河归属越里吉辖。公元1115年,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路(今依兰镇)辖。公元1271年,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万户府辖。公元1409年,七台河地区归属呕罕河卫(今倭肯河,卫址在今依兰县东倭肯河流域)辖。公元1744年,七台河地区归属依兰“三姓”(今依兰县)所辖。1916年(民国3年)以桃山脚上的王霸砬子河(今万宝河)为界,七台河地区分归依兰、宝清县所辖。1918年(民国7年)经吉林省长公署批准设勃利县。至此,七台河地区由依兰县分出。在这之后至1965年,经历民国、伪满、新中国时期,七台河地区归属勃利县辖47年。1958年七台河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建设开始后,由于煤炭工业的崛起,人口逐渐增多,与之相适应的政权建制不断加强。1965年3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2日电示,下发了《关于建立七台河特区的通知》,决定组建七台河特区,同年5月20日,七台河特区正式成立,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隶属于合江地区领导。1970年4月1日,七台河特区改称七台河市,仍隶属合江地区领导。1972年7月17日,成立七台河矿务局领导小组,至此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分开。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黑龙江省辖市。同时将合江地区管辖的勃利县和宝清县宏伟、岚峰2个公社划归七台河市管理。市内有七台河矿务局大型骨干企业,有163个县团级企事业单位。市下设桃山、新兴、茄子河3个区。桃山区是中共七台河市委、市人民政府、七台河矿务局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个行政区共辖7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179个居民委员会,105个村民委员会。3个城区境内,城中有乡,乡中环城,既有城市的壮观宏伟,又有田园的诗情画意。桃山、万宝两个人工湖泊在市中心区南北对映。桃山水库、浩淼如烟的水面居全省第一,万宝水库,玲珑剔透为儿童公园画龙点睛,全市无城市和郊区明显之分。1985年全市总人口309912人,其中城镇人口226686人,占总人口73.1%。全市就业人口12350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57946人,集体所有制工人24248人,矿务局职工41216人,全市共有干部6034人,其中:具有中等专业技术职称3198人。占干部总数的53%。
  七台河市开发建设的27年来,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53 56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6788万元、国民收入24965万元。人均国民收入659元。七台河矿务局进入国家二级企业。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地方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基本上改变了低产面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也随之得到较快发展。
  七台河市的城市功能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优质煤炭不仅供应祖国各地,而且远销朝鲜。1980—1985年出口原煤42.98万吨。对外贸易日益繁荣,到1985年末,共向国家提供出口商品价值2946.8万元。 
  (三)
  伴随着新兴煤城开发建设的前进步伐,七台河市地方工业和其它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些新的骨干企业在竞争中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到1985年,全市有58户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户,占市属工业企业的53.4%,集体所有制企业27户,占市属工业企业的46.6%。全市基本形成机械、冶金、建材、酿造、食品、印刷、塑料等31个工业门类。七台河市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全市现有耕地155.7万亩。盛产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烤烟、亚麻等作物。1985年市区农业总产值3478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66%。山林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4%,木材蓄积量976.7万立方米。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为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年平均径流量8.9亿立方米。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具有煤城特点和能够体现地方色彩的总体规划实施。职工住宅有较大改善,根据矿区特点,实行相对分散,适当集中,逐步形成了以3个区,数百座公共建筑为骨干的小城镇群体式的建设格局。到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3.82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长期以来生产与生活比例失调的矛盾得到缓解。城市交通有明显改观,昔日“一进七台河,稀泥没脚脖”已经成为历史。到1985年,七台河市区有国家级公路2条,地方道路24条,共228公里。各种桥54座,1240米,初步形成以桃南为中心,以东西干线为主干,沟通1县3区29个厂、矿7个乡(镇)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1985年运输总量389.3万吨,占全市货物运输总量的50%,客运量299.8万人(次)。全市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很快,邮电局(所)13处,市内电话装机总容量1450门。为了方便人民生活,近几年共建商业服务设施27处,农贸市场3处,全市商业服务网点遍及城乡。1985年商品销售总额达663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6亿元。
  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到1985年,七台河市已基本形成幼儿、小学、中学到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体系。城市中学教育得到普及,有各类学校166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30所,高中7所,小学123所。1985年在校学生69768人。1985年送外地大专院校和中专进修、培训的干部368人,工人606人,参加学习的475人,农民参加业余技术学校学习46614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85年建成各类校舍9281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76740平方米,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专业比较配套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到1985年,全市有卫生行政机构2处,预防保健机构7处,卫生医疗机构17处,市级医院3所,区(乡)级医院4所,共有床位764张,卫生技术人员1600人,治疗有效率达90%。传染病、地方病、矽肺病发生率得到明显控制。计划生育率69.61%,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5.O4‰。科学技术取得一定成果。自1970年以来,全市逐步形成了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工业、卫生等专业技术研究体系。截止1985年,全市实现效益5000元以上的科研成果1672项,引进推广科研成果2345项。群众性体育广泛开展,各项运动水平逐年提高,多次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四)
  回顾七台河市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七台河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七台河由艰苦创业时期,步入今天振兴之路的根本保证;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七台河开发建设的重要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七台河发展的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是推进煤城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
  伴随着新兴煤城开发建设的前进步伐,勤劳勇敢的七台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论是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还是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暂时困难,从不动摇,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始终对我们的事业信心百倍。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业绩,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历史篇章。
  今天,我们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七台河市各行各业生产力的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辐射功能的进一步增强,是社会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充分利用七台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一个美丽、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城市必将呈现在黑龙江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