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942年
1937年—1942年
1937年(伪康德4年)
1日 牡—佳线铁路通车
四军一、三团联合攻克勃利七星屯伪自卫团,打开了青龙山伪警察所,俘伪自卫团长等12人。缴获6支步枪及子弹、8匹战马,粮食等其它物质。
6月12日 抗联四师师长郝贵林带领18人去新民屯联系“红区地方税款”(在抗日联军活动范围内,勒令地主为抗联给养交纳的款项)时,同200余日伪军遭遇,在激烈战斗中郝贵林师长负伤,但仍顽强指挥战斗,为掩护战友突围,光荣牺牲在七台河太和屯附近。
11月上旬,李延平率领二团经勃利、七台河返回宝清县大叶子沟四军密营。
12月 成立伪警察七台河分驻所。
12月3日 伪民政部以“治安肃政”需要,勃利全县统一执行集团部落和10家连保制度,强行农民迁居归屯,将分散居住七台河周围的150余户居民强行并屯,迁往七台河围子和勃利县城。日本人派先遣队,在七台河周围勘测地形,筹建日本青年训练所和日本开拓团。
1938年(伪康德5年)
春 日寇在七台河修建简易飞机场;成立七台河警察署和伪协和会;成立七台河村公所,由保甲制改为村屯制。
夏 建立日本桃山青年训练所。头目是日本海军少将松本中柱。从日本迁来14—18岁男性青年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侵华的后备兵源,多时达6000人。日本5个在乡军人开拓团(为训练所服务)和4个移民开拓团,相继迁到七台河周围。
吉东省委派张星任勃利县委书记,县委委员3人,党员5人,主要任务是:重新整顿党组织,动员分散在刁翎、二道河子、保安屯的党员,组织开展对敌斗争。
秋 日本守备队30余人,进驻七台河,配备机枪、小炮等轻重武器装备;勃利县政府拨款修建倭肯、杏树、青龙山、七台河公路。
1939年(伪康德6年)
4月 抗联二路军由周保中、赵尚志亲自指挥粉碎了日伪“讨伐”围剿后,再次打破敌人妄想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夹击围攻”的阴谋,甩掉了敌人。4月30日到达密山,七台河交界的老铁仓(铁山)宿营。5月1日到达茄子河宿营,并举行了庆祝“五一”突围成功的集会。5月7日到达兰棒山二路军总部密营留守处。
6月—7月 满洲煤炭珠式会社企划课派日人周分氏对七台河周围的地下原煤储藏量进行了勘查。在大六站和小五站挖了5条“槽探”,著有《勃利煤田概查报告》一书。最后结论是煤层分布之大,但没有发现工业价值煤层与进一步调查的必要。
是年 日伪增派伪军二十九团(韩奎武团)一个连100余人,驻防七台河。
1940年(伪康德7年)
是年 日本人一左木清,在大六投资开4个小煤窑。打了4个100—200米深的钻孔。
1941年(伪康德8年)
夏 日本人相泽千臣在大六站屯东开设煤矿,有矿工50余人。
伪三江省次长到桃山日本青年训练所“活动”;日本驻伪满洲国次使,代表日本“天皇”到桃山青年训练所“视察”和“慰问”;驻七台河日本守备队秋季撤回勃利县、封闭七台河飞机场。
是年 吉东省委派两个特别党小组潜伏在保安屯和大五站,直到东北解放,抗日战争胜利。
勃利县行政区划又调整为1街10村18区65屯。七台河村所辖6屯,(七台河、保安、新民、安乐、元发、新发六屯)。
1942年(伪康德9年)
日伪加强控制措施:七台河伪警察暑长改由日本人久保隆好担任,管辖范围扩大为:保安屯、青龙山、北兴、桃山,罗圈河5个分驻所;七台河成立管烟所,专以卖给中国人“鸦片”(大烟)。
是年 勃利县重新进行规划为1街,9区,8村,67屯。七台河村所辖八屯;(七台河、新建、保安、新兴、元发、安乐、太和、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