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特区前隶属关系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特区前隶属关系
七台河地区,早在远古商周时代,是祖国古老民族之一肃慎族的地域。肃慎族,汉代改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金、元、明称女真;公元1635年,清太宗改女真为满洲。
汉代,挹娄臣属夫余(祖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农安、扶余县一带),而夫余隶属于汉朝设于东北的玄菟郡(郡址在今沈阳市东郊)辖,挹娄亦附属于汉。公元220年至226年,挹娄摆脱夫余统治,直接与中原往来。
唐代,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这个地方政权在历史上也称渤海国。渤海国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七台河地区归属铁利府(府址今阿城迤东之地)辖。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在今依兰县以东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口设五国部,越里吉(今依兰县治)为五国头城,七台河地区归属越里吉辖。
公元1115年。金灭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路(相当于省),共设19路,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路(路址在今依兰喇嘛庙)辖。
元朝创行省制。将胡里改路并入辽阳行省开元路(路址在今辽宁省开原县境内),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府址在今依兰喇嘛庙),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辖。
公元1409年(明永乐7年),明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东岸特林地方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七台河地区归属呕罕河卫(呕罕河即今倭肯河,卫址在今依兰县东)辖。
清代,1714年(康熙53年)于三姓(今依兰县)先后设置协领、副都统及府、道衙门等军政机构,七台河地区归其所辖。
1916年(民国5年),以桃山脚下的王霸砬子河(今万宝河)为界,七台河地区分归依兰、宝清两县辖。
1918年(民国7年),经吉林省长公署批准设勃利县。从此,七台河地区由依兰县划出,归属勃利县辖。之后,至1965年,七台河地区属勃利县辖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