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层构造

第二节 地层构造


  褶皱:构成弧形较大的主要褶皱,由2个大向斜和1个大背斜组成,由北向南分别为马场至岚峰向斜。三道岗至宝密桥向斜。柳毛河至老黑背背斜。褶皱受弧形构造控制,也呈向南突出的弧形。褶皱在南北挤压应力影响下,弧形构造的两翼较开阔,顶部较紧闭,一般背斜部位较向斜部位复杂,向斜北翼倾角较缓,南翼因受走向逆断层作用倾角较陡,部分地层带有倒转现象。次一级的短轴褶皱在大六站、东西堡、桃山、茄子河、茄子河南、铁山及龙湖等地均有分布,方向均和弧形构造相吻合。
  断层:按力学性质分析,可分为以下四组:
  1、压性断层,一般称走向逆断层。与弧形构造一致,是本区主要构造。发育宏伟,分布广,破坏性大,分布在盆地边缘及弧顶部位。其特点:(1)断裂面呈舒缓坡状;(2)断裂面向南倾斜。南盘仰冲呈迭瓦式构造,落差较大,最大达四千米,使含煤地层多次重复出露,提高了煤田经济价值,如茄子河、茄子河南、富强等地;(3)断层带挤压破碎明显,褶皱、地层倾角变陡,以至倒转,破碎带较宽,在富强达100至200米;(4)断层两盘在水平方向上也略有位移,显示了一定的扭性特征,如桃山南部形成了北东方向逆冲的一组断层。称迭瓦式构造。
  2、张性断层。规模小于前组断层,对煤田起切割作用。按其形成时间和分布方向有二:其一是与褶皱平行的同期张性断层,如龙湖南部断层等;其二是与逆断层垂直的张性断层,是煤田分区的自然境界,在地面上控制了倭肯河两岸的水系。如青龙山断层、桃山断层、七峰断层、富源断层等,多数是弧形构造较后期的产物。
  3、张性兼扭性正断层。在煤田内由于发育程度不等,落差大者几百米.小者几厘米,斜切煤层走向,在两翼为北西向,如新兴矿、新建矿的4、8、11、14号断层,在东翼为北西向。如向阳矿的4、11、19、24号断层。
  4、压性兼扭性逆断层。主要发育在煤田的弧顶东翼,西翼也有分布,斜切煤层走向,在平面上与张扭性断层常呈x型断层切割,如西翼桃山6号层。
  火成岩:煤田范围内分布着元古界花岗岩,上古生界海西期花岗岩,中生界燕山期花岗岩和中酸性喷出岩,以及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元古界花岗岩在盆地周围较多出露,构成盆地基底。上古生界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煤田东部,它与上古生界地层,元古生界花岗岩一起构成煤系基底。煤田东部区在煤系地层内成煤期后,也有火成岩侵入。主要分布在茄子河区、向阳区、龙湖区、岩性为辉绿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